- 年份
- 2024(10619)
- 2023(15494)
- 2022(13137)
- 2021(12175)
- 2020(10383)
- 2019(24094)
- 2018(23852)
- 2017(45690)
- 2016(24952)
- 2015(28528)
- 2014(28824)
- 2013(28105)
- 2012(26000)
- 2011(23605)
- 2010(23868)
- 2009(22226)
- 2008(21612)
- 2007(19294)
- 2006(16837)
- 2005(14780)
- 学科
- 济(119764)
- 经济(119643)
- 管理(70211)
- 业(62906)
- 企(51493)
- 企业(51493)
- 方法(50615)
- 数学(45099)
- 数学方法(44351)
- 中国(29086)
- 地方(27394)
- 农(27208)
- 财(25053)
- 学(24364)
- 业经(22365)
- 制(19198)
- 理论(18118)
- 贸(17923)
- 贸易(17914)
- 农业(17910)
- 易(17275)
- 环境(16251)
- 和(16192)
- 地方经济(15746)
- 融(15267)
- 金融(15259)
- 务(15190)
- 银(15182)
- 银行(15141)
- 财务(15105)
- 机构
- 学院(362186)
- 大学(359731)
- 济(151276)
- 经济(147937)
- 管理(137407)
- 研究(123157)
- 理学(118339)
- 理学院(116991)
- 管理学(114459)
- 管理学院(113804)
- 中国(91046)
- 科学(77250)
- 京(75958)
- 财(66495)
- 所(62730)
- 农(61332)
- 研究所(57147)
- 中心(56694)
- 业大(55216)
- 江(54768)
- 财经(53286)
- 农业(48272)
- 经(48171)
- 北京(47378)
- 范(46757)
- 经济学(46753)
- 师范(46221)
- 院(44666)
- 州(43278)
- 经济学院(41823)
- 基金
- 项目(243605)
- 科学(190917)
- 基金(175544)
- 研究(173806)
- 家(154172)
- 国家(152947)
- 科学基金(130941)
- 社会(109299)
- 社会科(103569)
- 社会科学(103538)
- 省(96639)
- 基金项目(92276)
- 自然(86341)
- 自然科(84355)
- 自然科学(84333)
- 自然科学基金(82753)
- 教育(81371)
- 划(81262)
- 资助(73484)
- 编号(70348)
- 成果(56347)
- 重点(55236)
- 部(52865)
- 发(52766)
- 创(50090)
- 课题(49479)
- 创新(46925)
- 科研(46693)
- 计划(45146)
- 教育部(45099)
- 期刊
- 济(167863)
- 经济(167863)
- 研究(103235)
- 中国(68683)
- 学报(57989)
- 农(54731)
- 科学(52687)
- 财(52481)
- 管理(50802)
- 大学(43751)
- 学学(41650)
- 教育(36977)
- 农业(36653)
- 技术(35444)
- 融(29089)
- 金融(29089)
- 经济研究(27788)
- 财经(26587)
- 业经(26098)
- 问题(22988)
- 经(22956)
- 统计(21023)
- 业(19751)
- 技术经济(19345)
- 策(18699)
- 版(17432)
- 决策(17155)
- 商业(16408)
- 资源(16162)
- 贸(16055)
共检索到532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海燕
应用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模型,采集1998—2012年面板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属于双核首位分布型,成都和重庆双核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力偏弱,属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集聚发展时期,扩散效应不明显。提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要以高位序城市为核心发展各种形态的城市群体,引导成渝整合构建成渝城市群;促进城市规模晋级,弥补特大城市缺口和大城市的薄弱环节;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建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完整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市体系,并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成渝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继琼
采用豪斯道夫(Hausdorff)分维模式,利用2002和2003年成渝经济区各等级城市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等6个指标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较为分散。除第一产业外,经济区内各城市在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等级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完善和优化成渝经济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彬学 张伟 马继刚
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城市体系的经济规模等级特征分析,推广了规模等级分形理论的应用领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经济数据为载体,分别从分部门的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和第一无标度区3个角度计算了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的分维,验证了分形理论在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城市体系中的经济规模等级呈现较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的有力工具;(2)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各经济社会部门的规模等级特征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垄断性较强;(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规模等级层次明显;(4)以无标度区为基础可以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划分为核心经济区和经济发展边缘区...
关键词:
分形 城市体系 经济规模 长江三角洲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森 蒲勇健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在中国各个区域发展版图中,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合理地重组其现有的空间经济结构。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一大主要动力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近来,随着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出台,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的模型,并结合川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对川渝产业布局规划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文
基于以连续、线性空间为特征的NEG城市体系模型,探讨对称双城市的城乡结构下,随着交易成本的变化,城乡空间经济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扩大人口总量会同时增加城乡人口,但城市人口增速更快,从而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越高则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越快,而农村人口则正好相反。在交易成本较高时,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降低,交易成本越高则降低得越快;而当交易成本较低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先提升后降低,此时存在最优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规模,最优规模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扩大。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的属性由“负担”转变为“资源”,这为城市的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交易成本的持续降低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子量 马丁丑
基于甘肃省1991-2010年16个城市的市区人口数据,通过城市化视角对甘肃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甘肃省城市体系的位序结构基本稳定,规模结构有序演进;随着甘肃省的城市化进程由缓慢增长向加速增长阶段过渡,其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的变化开始呈现U型趋势,而首位度指数则呈现出由缓慢递减到快速递减的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演变导致其位序规模指数的变化也呈现U型趋势。认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甘肃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出现了分异性演变,并且这种状况在未来会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体系 规模结构 甘肃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红艳
利用1988—2012年城市非农人口数据,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合理;城市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各等级城市规模稳步增长,呈现竞争激烈的发展态势;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属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过渡类型,首位城市郑州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第三位城市(洛阳、商丘)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也有差距。今后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分类指导,重点促进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体系发展的拉力和推力,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规模结构 河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发曾 张改素 丁志伟 刘静玉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而城市体系空间组织又是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依据空间组织的基本理论,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路径,结论如下:①通过规模实力、综合实力评价模型计算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空间组织等级,结合空间组织的均衡原则,确定以郑州为核心城市,洛阳、邯郸、信阳和商丘为区域中心城市,晋城、安阳、南阳、淮北为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②应用分形理论、圈层分析、缓冲区分析、城市相互作用模型等方法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具备以郑州为核心的圈层式、轴带状、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区的组织基础;③结合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和现实基础,提出中原经济区空间组织的"中心带动、圈层推动、轴带组织、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空间结构 组织 中原经济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裕凤 孙宇雯 阿娜力斯
研究目的: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廊道设计方法,开展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评价,研究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部能源经济区鄂尔多斯市、银川市、庆阳市等跨越3个省、自治区的10个城市。通过对西部能源经济区各城市的人口、产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别运用归纳演绎、图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平衡,处于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初期,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具有相似区位条件但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区在同类产业领域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2)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子天 李冀明
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渝经济区内的成都、绵阳、资阳等15个市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间辐射效力指数的指标体系,求得各城市的城市辐射力、城市辐射效率和城市距成都距离,并通过对比得出城市间辐射效应与城市辐射效率成正比,与城市间距离成反比,与城市间辐射力差距相关性不明确的结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平 曾永明
本文应用重心模型理论,选择中国新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区域投资与收益重心变化及其协调性角度出发,并以投资和收益双指标权衡处理后作为区域经济重心,探讨了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重心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将其经济重心空间移动轨迹拟合成数学模型,找出其演变规律并进行预测,并通过GIS技术实现空间表达,对成渝经济区的"双核"经济增长极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宏胜 梁留科 王发曾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整合中部地区的城市体系,优化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城市体系规模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中部六省城市体系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部六省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城市体系的基础条件,且内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规模级城市呈首位式分布明显,而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上中部地区城市组成的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趋向合理,城市人口不断向少数高位次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根据中部六省城市体系未来发展趋势,采用了灰色预测方法对2004~2010年城市体系规模维数和首位城市规模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演化趋势,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肖利 张智 贾玉连 齐述华
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模型,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网格维和关联维。研究表明:(1)南昌市和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明显(集聚维数分别为1.042 5和1.151 6),前人认为该区域城市体系具有双核结构特征,集聚维数的测算从城市自组织演化角度印证了该论点;(2)研究区城市体系在空间上以线(如公路、铁路)为轴线展布(容量维(1.035 6)、信息维(1.07)、关联维D→1),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达性良好(牛鸦维数比Q=0.941 6);(3)区域内城市体系系统演化动力比较单一(D1≈D0),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文东
绿色化、生态化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实现成渝经济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生态产业 循环经济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占锋 段小梅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资源要素结构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了要素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通过扩展人力资本MRW模型,构建了包含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以及产业结构的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探索性地对成渝城市群要素结构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中的教育投资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大,而物质资本由于其过多的存量积累而呈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人力资本结构中的健康投资受总人口死亡率小幅上升影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负效应。因此,成渝城市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通过改善提升人力资本结构的投资质量,使之与物质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形成最佳匹配比例,共同推动其经济持续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