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3)
- 2023(5218)
- 2022(4378)
- 2021(3893)
- 2020(3054)
- 2019(6931)
- 2018(6572)
- 2017(12317)
- 2016(6743)
- 2015(7613)
- 2014(7576)
- 2013(7414)
- 2012(6718)
- 2011(6247)
- 2010(6420)
- 2009(5678)
- 2008(5598)
- 2007(5038)
- 2006(4510)
- 2005(4047)
- 学科
- 济(34318)
- 经济(34291)
- 管理(20172)
- 业(17803)
- 企(15282)
- 企业(15282)
- 地方(14655)
- 中国(12218)
- 方法(9966)
- 地方经济(8460)
- 数学(8402)
- 数学方法(8259)
- 业经(6887)
- 农(6445)
- 城市(6258)
- 环境(5950)
- 划(5616)
- 学(5357)
- 技术(5251)
- 理论(5173)
- 发(5172)
- 和(4963)
- 农业(4678)
- 城市经济(4540)
- 策(4507)
- 制(4238)
- 财(4187)
- 贸(4065)
- 贸易(4063)
- 易(3816)
- 机构
- 学院(98837)
- 大学(97008)
- 济(38824)
- 管理(38200)
- 经济(37671)
- 研究(35307)
- 理学(32953)
- 理学院(32437)
- 管理学(31898)
- 管理学院(31680)
- 中国(24364)
- 科学(22131)
- 京(21161)
- 所(16890)
- 范(16082)
- 师范(15960)
- 研究所(15498)
- 中心(15465)
- 财(15155)
- 江(15135)
- 院(13673)
- 北京(13050)
- 师范大学(12992)
- 州(12626)
- 财经(12503)
- 业大(11947)
- 农(11663)
- 经(11245)
- 经济学(11178)
- 技术(10766)
- 基金
- 项目(69228)
- 科学(56432)
- 研究(51103)
- 基金(50038)
- 家(43458)
- 国家(43128)
- 科学基金(37915)
- 社会(33473)
- 社会科(31872)
- 社会科学(31865)
- 省(27677)
- 基金项目(26917)
- 自然(24178)
- 划(23769)
- 自然科(23648)
- 自然科学(23644)
- 教育(23496)
- 自然科学基金(23174)
- 编号(20694)
- 资助(18914)
- 发(16850)
- 重点(16109)
- 成果(16025)
- 课题(15457)
- 创(14636)
- 部(14550)
- 发展(13903)
- 国家社会(13751)
- 创新(13706)
- 展(13686)
共检索到145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白静
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交通系统建设、物流发展、区域创新、对外开放五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进行比较,得出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协同性。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应找寻"创新驱动与产业引领"型路径,构建"开放支撑与物流强化"型路径,实施"人才集聚与市场优化"型路径,发力"重点突破与市际联合"型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志高
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通过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历史文化名城方面举措的比较,可得到如下启示:区域中心城市要积极参与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体现发展的一致性;加快联动发展,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制定出台与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前瞻性;强调发挥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的辐射,彰显发展的全面性。这些启示对于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同样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晓倩 张全景 谷婷 张文平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城镇最密集、生产力最活跃的区域,其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脊对周围城市的发展具有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了半岛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得到了主要城市的辐射影响区域,提出了提升城市辐射力及优化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辐射能力 辐射范围 山东半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虹冕 赵今明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安徽省16个地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分别利用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算并修正合(肥)芜(湖)蚌(埠)试验区的辐射范围。研究发现:合肥、芜湖两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辐射范围集中在皖中地区及沿江地区,蚌埠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明显。合肥、芜湖、滁州、安庆、六安等城市辐射范围相互重叠,阶段性形成以合肥市为区域核心的蛛状城市群网络。
关键词:
经济辐射 区域性中心城市 合芜蚌试验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虹冕 赵今明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安徽省16个地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分别利用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算并修正合(肥)芜(湖)蚌(埠)试验区的辐射范围。研究发现:合肥、芜湖两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辐射范围集中在皖中地区及沿江地区,蚌埠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明显。合肥、芜湖、滁州、安庆、六安等城市辐射范围相互重叠,阶段性形成以合肥市为区域核心的蛛状城市群网络。
关键词:
经济辐射 区域性中心城市 合芜蚌试验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丽莉 颜锦江
以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从科研投入中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产出中的专著、学术论文、技术转让合同数及转让收入等方面出发,考察高校R&D知识溢出现状,并对各类高校R &D知识溢出变量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增速较为平缓,在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差距较大,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增速明显,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的增长,且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而其他间接科研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误差修正项系数表明,当区域创新能力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技术转让合同将分别以显著不同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先锋 吴伟东 满强
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越 王承云
基于区域创新联系的相关理论,采用引力模型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的创新网络联系格局进行了探讨。结合断裂点公式及最大引力线数量,测算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节点城市及其辐射范围,进而构建了城市创新联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创新联系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联系格局呈现出以苏州为一级节点城市,上海为二级节点城市,杭州、宁波、绍兴、镇江为三级节点城市的"核心—边缘"的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其中,苏州、上海的辐射范围最广且强度最强。(2)地理邻近性在该创新联系网络的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技术邻近性使得创新联系网络呈现出"强—强联系"、"弱—弱联系"的结构;制度邻近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创新联系。(3)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创新联系能力差距较大,创新的物质资本投入有待提高;政府支持、文化基础水平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雨凤 唐占峰 余钊 殷艳红
利用回归模型、引力模型、空间插值法分别对城市物流节点辐射量、辐射范围、辐射空间强度进行估算,根据聚类结果将物流节点辐射能力水平划分为枢纽轴点、非枢纽轴点、非枢纽辐点,并对2018年和2025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辐射能力进行评价。不仅从空间角度拓展了物流节点辐射能力评价方法,且为浙江省物流节点辐射空间演变及布局规划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城市物流节点 辐射能力 空间结构 浙江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清峰 倪鹏飞
中国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必要以全球城市为坐标系考察中国城市体系结构。以全球1 007个城市为总体样本,基于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联系度分析中国292个样本城市的层级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全球联系度较低,不存在扁平化趋势;中国已经形成多中心多层级的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四级金字塔层级结构,但大部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弱;大部分主要城市已经被纳入各城市群的次级城市体系中,但中心城市在各城市群中的分布不均衡,多中心城市群与单中心城市群并存,并表现出"纺锤型城""哑铃型"和"金字塔型"三种形态的城市层级结构。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体系演进的具体形态和主要推动力量,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和聚集作用,以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进而促进整体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林 王效梅
本文通过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辐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超大城市规模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桥梁。最后文章提出加快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消费能力,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继文 郭宝洁
文章通过建立较全面的科技资源集聚衡量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测量主要科技城市的科技资源集聚度,引入区域理论中威尔逊模型计算具有科技辐射能力城市的辐射半径,分析不同区域的辐射格局。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多中心的科技资源辐射模式,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尚未形成科技资源共享格局。
关键词:
科技资源 集聚 因子分析 辐射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