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4)
- 2023(9392)
- 2022(8417)
- 2021(7984)
- 2020(6576)
- 2019(15501)
- 2018(15471)
- 2017(30057)
- 2016(16447)
- 2015(18369)
- 2014(18385)
- 2013(18276)
- 2012(16550)
- 2011(14780)
- 2010(14554)
- 2009(13124)
- 2008(12511)
- 2007(10534)
- 2006(9129)
- 2005(7648)
- 学科
- 济(64673)
- 经济(64600)
- 管理(46556)
- 业(42437)
- 企(35602)
- 企业(35602)
- 方法(31115)
- 数学(27060)
- 数学方法(26756)
- 中国(18545)
- 农(15538)
- 地方(14938)
- 学(14581)
- 财(14423)
- 业经(13647)
- 理论(11271)
- 环境(11098)
- 和(10713)
- 农业(10528)
- 贸(10293)
- 贸易(10289)
- 技术(10010)
- 易(9923)
- 务(9494)
- 财务(9437)
- 财务管理(9423)
- 制(9395)
- 划(9192)
- 企业财务(8939)
- 教育(8857)
- 机构
- 大学(229789)
- 学院(226995)
- 管理(95284)
- 济(85779)
- 经济(83633)
- 理学(83631)
- 理学院(82701)
- 管理学(81310)
- 管理学院(80914)
- 研究(73866)
- 中国(51815)
- 京(49360)
- 科学(48061)
- 财(36777)
- 所(36001)
- 业大(34952)
- 农(33722)
- 研究所(33270)
- 中心(32881)
- 北京(31032)
- 范(30941)
- 江(30763)
- 师范(30690)
- 财经(30690)
- 经(27976)
- 院(27479)
- 农业(26476)
- 州(25860)
- 师范大学(25166)
- 经济学(24623)
- 基金
- 项目(165086)
- 科学(129932)
- 研究(119913)
- 基金(119839)
- 家(104059)
- 国家(103223)
- 科学基金(89544)
- 社会(74340)
- 社会科(70413)
- 社会科学(70393)
- 基金项目(65330)
- 省(64073)
- 自然(59876)
- 自然科(58481)
- 自然科学(58470)
- 自然科学基金(57382)
- 教育(54382)
- 划(54363)
- 编号(49180)
- 资助(48688)
- 成果(38846)
- 重点(36222)
- 部(35723)
- 发(34659)
- 创(34062)
- 课题(33276)
- 创新(31687)
- 科研(31448)
- 大学(30614)
- 教育部(30597)
共检索到312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炼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本文在界定成渝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成渝地区1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重庆、成都;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德阳、内江;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绵阳、南充、自贡、资阳、眉山、雅安、泸州,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成渝城市群城市流优化的对策建议:培育城市群内次一级增长极;构建两圈两群四带,分梯度抓重点发展;跨越行政干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宗会明 黄言 胡佯佯
交通流作为城市间要素流的重要表征,已逐渐替代传统研究中的城市属性数据,被用于城市网络分析研究中。基于成渝城市群51个城市单元间的铁路、公路客流,从联系强度和节点等级两个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双核、一轴、两带"布局,成渝、成绵乐、渝万客运专线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沿线成为高层级网络集中分布地带。(2)城市网络极化现象显著,成都市市区与重庆主城区辐射能力过强,高等级网络过于集中,次级城市网络发育不足。(3)公路运输仍是成渝城市群城市联系的基础运输方式,覆盖率高,而高铁动车对城市网络等级的提升作用明显,强于公路交通与普通列车。此外,行政要素依旧会对城市网络产生影响。
关键词:
客运流 城市联系 城市网络 成渝城市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蒋奕廷 蒲波
基于空间经济学"城市引力"模型,构建了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测算了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质量,利用时间和货币距离计算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距离,并综合计算了城市间的经济引力。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与成都、重庆两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成渝城市群内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质量建设,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路网结构,形成成渝城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城市引力”模型 经济一体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蒋奕廷 蒲波
基于空间经济学"城市引力"模型,构建了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测算了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质量,利用时间和货币距离计算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距离,并综合计算了城市间的经济引力。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与成都、重庆两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成渝城市群内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质量建设,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路网结构,形成成渝城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城市引力”模型 经济一体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映慧 李佳谣 郭晶鹏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映慧 李佳谣 郭晶鹏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了"一主一次多从"的网络联系基本格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百度指数和联合专利为变量构建城市网络,并从创新产出、投入、环境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利用象限图法对二者间的相关性及其时空变化做出分析。随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相关阻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从优化节点关系以及整合网络内部资源等方面为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彬燕 王士君 田俊峰
以城市流强度理论为基础,群域18个城市统计指标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整体水平以及外向功能量、区位熵等表征值进行测算,并基于此进行延伸比较,进而论证两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特征、问题和发展方向。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各项表征值均小于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2与成熟城市群相比,哈长城市群内部等级规模结构扁平化,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3辽中南城市群虽发育相对成熟,但其核心与外围关系尚不健全,城市流强度落差过大,未形成合理梯度;4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相同的问题是非核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较小,城市间相互联系强度低。研究认为,哈长城市群应通过规划引领和调控打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双核"、明确分工;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应在强化"双核"的同时培育增长极,增强区域内非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对外联系强度;同时,两城市群还应针对城市流结构相似以及其他共性问题,建立两群域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密切群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罗晓云 叶树宁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广州、深圳,是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珠海、佛山,是区域联系的副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化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川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的上下浮动以及从以人口为主导转向以空间为主导的特征,在空间上一直维持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发展结构、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特征。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过慢,导致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使成渝城市群更快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寰 陈静 魏奇锋
在知识网络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成渝城市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多属性测度指标体系和概念模型,基于熵权—改进TOPSIS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09~2016年城市知识网络结构的多属性进行测度及评价。研究得出:成渝城市群城市知识网络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突出;历年发展状况横向比较呈一定的波动性,纵向比较基本呈"W"型曲线上升;绵阳和德阳的知识网络发展水平距离重庆和成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其余地区相对差距均较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兰峰 刘娇 杨赞
随着区域城市集群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城市商品住房市场间的互动关系日益显著。笔者以成渝城市群中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以及周边11个主要城市2005—2014年的商品住房价格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二重维度探究城市之间商品住房价格的溢出效应;采用Moran's I指数检验了成渝城市群样本城市间商品住房价格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并结合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从区域城市集群层面进一步对样本城市间商品住房价格时空溢出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样本城市间商品住房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核心城市成都、重庆对区域内其他城市住房价格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丽莉 颜锦江
以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从科研投入中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产出中的专著、学术论文、技术转让合同数及转让收入等方面出发,考察高校R&D知识溢出现状,并对各类高校R &D知识溢出变量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增速较为平缓,在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差距较大,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增速明显,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的增长,且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而其他间接科研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误差修正项系数表明,当区域创新能力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技术转让合同将分别以显著不同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朋 李玉刚 管程程 肖春晖
中国快速粗放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日益突出,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宜居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备受重视。基于此,本文选取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涵盖社会服务与保障、综合经济水平、生态宜居环境、人口与文化环境四个层面的城市人居环境星型拓扑测度模型,综合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TOPSIS法和ESDA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时空格局分异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1)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综合经济水平领域,社会保障与服务、人口教育与发展环境地域差异大、时空发展不协调,成为制约人居环境提升的短板因素。(2)2005-2015年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呈现出较好的上升势头,增速较稳但增幅较小,各城市间的人居环境差异显著,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加快培育城市经济整体规模、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3)城市群人居环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位于第二象限低-高集聚和位于第三象限低-低集聚的散点数明显多于第一象限高-高集聚的数目,人居环境建设先进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人居环境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包含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以及城市群西部、成德绵乐城市带所辖城市,而城市群中部(包括川南城镇密集区、成渝发展主轴中部地带以及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较为滞后、发展水平较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