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0)
- 2023(10642)
- 2022(9507)
- 2021(8927)
- 2020(7462)
- 2019(17567)
- 2018(17590)
- 2017(34500)
- 2016(18824)
- 2015(20952)
- 2014(20901)
- 2013(20824)
- 2012(19186)
- 2011(17077)
- 2010(16831)
- 2009(15292)
- 2008(14847)
- 2007(12738)
- 2006(11108)
- 2005(9667)
- 学科
- 济(77326)
- 经济(77249)
- 管理(52326)
- 业(49957)
- 企(41361)
- 企业(41361)
- 方法(36279)
- 数学(31618)
- 数学方法(31276)
- 农(19863)
- 地方(18833)
- 中国(18591)
- 财(17938)
- 学(17028)
- 业经(16532)
- 贸(13509)
- 贸易(13503)
- 农业(13343)
- 易(13058)
- 制(12846)
- 和(12211)
- 环境(12164)
- 理论(12118)
- 技术(11465)
- 务(11278)
- 财务(11219)
- 财务管理(11201)
- 企业财务(10657)
- 划(10279)
- 融(10275)
- 机构
- 大学(264926)
- 学院(262330)
- 管理(107659)
- 济(104082)
- 经济(101876)
- 理学(94426)
- 理学院(93346)
- 管理学(91779)
- 管理学院(91315)
- 研究(87708)
- 中国(62903)
- 京(56571)
- 科学(55861)
- 财(44929)
- 所(43874)
- 农(41110)
- 业大(40396)
- 研究所(40385)
- 中心(38977)
- 财经(36991)
- 江(36254)
- 北京(35707)
- 范(35252)
- 师范(34908)
- 经(33696)
- 农业(32273)
- 院(32187)
- 经济学(30660)
- 州(30065)
- 师范大学(28421)
- 基金
- 项目(187410)
- 科学(147278)
- 研究(136969)
- 基金(135880)
- 家(118523)
- 国家(117581)
- 科学基金(100951)
- 社会(85303)
- 社会科(80811)
- 社会科学(80790)
- 基金项目(73232)
- 省(72795)
- 自然(66453)
- 自然科(64884)
- 自然科学(64871)
- 自然科学基金(63702)
- 教育(62183)
- 划(61612)
- 资助(55982)
- 编号(55771)
- 成果(44879)
- 重点(41821)
- 部(41310)
- 发(40420)
- 创(38857)
- 课题(38060)
- 创新(36278)
- 科研(35844)
- 教育部(35300)
- 人文(34622)
- 期刊
- 济(109913)
- 经济(109913)
- 研究(76577)
- 中国(45066)
- 学报(41997)
- 科学(38966)
- 管理(38236)
- 农(36588)
- 财(31817)
- 大学(31425)
- 学学(29537)
- 教育(28362)
- 农业(25944)
- 技术(22351)
- 融(18830)
- 金融(18830)
- 业经(18128)
- 经济研究(17374)
- 财经(17201)
- 问题(14664)
- 图书(14632)
- 经(14599)
- 科技(13506)
- 理论(13341)
- 业(13016)
- 技术经济(12947)
- 实践(12357)
- 践(12357)
- 现代(11907)
- 资源(11862)
共检索到369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朝明 岳书敬 韩斌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结构通过调整而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体系。本文采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和偏离-份额等方法,通过对成渝两市的主要工业部门的比较分析,从跨行政区域合作的角度,提升两市的优势行业,进而实现成渝经济区工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工业结构 相似系数 区位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徐波 王润娟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2009—2019年该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演变途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质量不断上升,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不均衡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地方财政支出将加剧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不协调形势,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开发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的协调发展,教育水平能够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协调发展,对毗邻城市影响不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潘旭明 吴雪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为了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的视角,提出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比较优势 主导产业 圈层结构 成渝经济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玉梅 易大智 陈颖
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单德朋 王英 王如渊
利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迁分析了成渝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用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熵对主导工业行业进行了选择,结合相似系数进一步衡量了区域内工业分工协作情况,并利用利润率指标衡量了成渝地区在同构主导产业上的竞争力绩效。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工业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导工业行业也存在较严重的雷同,但各工业行业的竞争力绩效因专业化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产业趋同带来的效率缺失应分行业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
工业结构 产业趋同 产业协作 成渝地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惠娟 宋新硕
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本要素、层次类型、区域分布和专业结构四个维度来看,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条件具备且优势突出,专业支持待加强,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但主体缺位、客体疏离、利益博弈、规范缺失致使协同发展的矩阵效应未能催发、耦合效应难以形成、乘数效应无法释放、热炉效应不易强化。因此,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应多元共融,推动成渝地区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多维驱动,增强成渝地区高职教育内生动力;合纵连横,促进成渝地区高职教育互利共赢;建章立制,完善成渝地区职教协同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
成渝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忆春,黄炳康
成渝地区是指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密切的成都、原重庆、自贡、内江四市以及它们所辖的31个县(其中县级市9个),土地面积53217km2,总人口3697.79万人。这里是我国五大城镇密集区之一,也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发展势头看好的经济走廊,经过多年的建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月起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但其一体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响应新发展理念、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仍大有作为。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勤 杨理珍 刘波
基于空间估算方法测算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32个细分行业COD排放量并整理分析,运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COD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行业性、阶段性差异。总体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COD减排已取得成效,但减排压力仍较大;从细分行业看,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0个行业是COD排放的重点行业。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工业整体,规模效应为正,是促进COD排放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为负,是抑制COD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不明显;对于重点行业,2016年以后,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行业的技术效应减排贡献低于其他行业,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为正。据此,未来要推动成渝地区工业COD进一步减排,应紧抓“技术减排”突破口,重点关注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技术创新;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着重控制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规模;要建立两地协同减排机制。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陈雪莲 梁甜 沈佳
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揭示成渝地区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0—2020年的数据,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四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四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整体向良性协调发展,在空间特征上,成渝地区四个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于“双核”周围,但四个系统的空间相关性并不显著;(3)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各城市2021—2025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在整体上将缓慢改善,但达到四个系统互补协调发展还需更长时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静 苏慧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当前产业协作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关系松散,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群地联动、合理配置资源和建立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出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苒 季洁
"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保持持续良性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入手,对成渝两地"三农"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归纳出成渝两地"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要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带动成渝两地"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以促进这些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比较研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优树 郑慧 姜皓蓝
将金融科技纳入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框架,从理论上探讨金融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基于成渝地区的相关数据,应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推动了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即使在考虑了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消除内生性问题后,前者还是对后者产生显著性影响。其次,金融科技可通过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收入差距三个效应,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其中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最强。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金融科技的不同维度会对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应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产业结构升级 成渝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一平
本文利用数据方差、相关系数和相似系数指标对成渝经济带进行了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并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进行量化 ,得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结论 ,并提出了产业结构的三个优选方案。
关键词:
成渝带 产业结构 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川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的上下浮动以及从以人口为主导转向以空间为主导的特征,在空间上一直维持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发展结构、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特征。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过慢,导致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使成渝城市群更快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