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78)
2023(10508)
2022(8369)
2021(7373)
2020(6164)
2019(14210)
2018(13845)
2017(26340)
2016(14880)
2015(16780)
2014(17256)
2013(16881)
2012(15678)
2011(13955)
2010(14025)
2009(13132)
2008(13132)
2007(12086)
2006(10486)
2005(9510)
作者
(44911)
(37639)
(37506)
(36194)
(23807)
(18164)
(17293)
(14742)
(14151)
(13315)
(12770)
(12652)
(11963)
(11933)
(11867)
(11709)
(11697)
(11126)
(10912)
(10909)
(9522)
(9325)
(9221)
(8582)
(8558)
(8519)
(8375)
(8276)
(7667)
(7651)
学科
(68042)
经济(67985)
管理(39190)
(38789)
方法(29485)
(28830)
企业(28830)
数学(26346)
数学方法(26130)
(20983)
中国(19524)
地方(17636)
(15845)
业经(14727)
农业(14301)
(13295)
(11775)
贸易(11766)
(11326)
(11152)
环境(9444)
(9398)
财务(9373)
财务管理(9349)
(9346)
(9195)
银行(9168)
(9152)
(9066)
金融(9063)
机构
大学(219756)
学院(218793)
(90907)
经济(88930)
管理(80844)
研究(76729)
理学(69669)
理学院(68767)
管理学(67488)
管理学院(67090)
中国(56216)
科学(48415)
(47082)
(41626)
(40467)
(39567)
研究所(36106)
中心(35783)
业大(34622)
(34269)
农业(32841)
财经(32625)
(30741)
师范(30442)
(29515)
北京(29158)
经济学(28927)
(27594)
(26966)
经济学院(26420)
基金
项目(147904)
科学(116059)
基金(106952)
研究(106294)
(94088)
国家(93374)
科学基金(79161)
社会(68291)
社会科(64789)
社会科学(64768)
(58017)
基金项目(57261)
自然(50596)
自然科(49401)
自然科学(49387)
(49119)
教育(48874)
自然科学基金(48476)
编号(43291)
资助(42793)
成果(35075)
重点(33920)
(33398)
(32689)
课题(30123)
(29774)
国家社会(28831)
科研(28522)
创新(27995)
教育部(27586)
期刊
(99622)
经济(99622)
研究(63210)
中国(41908)
(38444)
学报(36268)
科学(33083)
(31237)
大学(26745)
管理(26457)
农业(25621)
学学(25180)
教育(22576)
技术(18487)
(18209)
金融(18209)
业经(16581)
经济研究(15906)
财经(15819)
问题(14450)
(14147)
(13630)
技术经济(11256)
(11245)
统计(11232)
资源(10672)
图书(10439)
(10402)
商业(10197)
(10085)
共检索到319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发展、发展效率、城乡统筹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成渝地区13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成渝地区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区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差距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成渝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型区:高质量类型区、质量较高区、质量一般地区、质量较低区。成渝地区的城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发展、发展效率、城乡统筹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成渝地区13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成渝地区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区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差距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成渝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型区:高质量类型区、质量较高区、质量一般地区、质量较低区。成渝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地域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是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沈孝强  姚岚  李洪义  
从结构和功能关系两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分布在0.008~0.141之间,城镇化水平最高区域为南昌市区,最低区域为武宁县;2从空间分布看,6个城市建成区的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属点状分布;而剩余25个县域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以鄱阳湖湖滨带为核心,圈层形式向外围逐级递减;3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在城镇化结构中社会收入分值所占比例高,而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分值比例较低;在城镇化功能中基础教育、人居环境和医疗卫生功能得分较高,而就业吸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蔡雪雄  罗瑞雪  
在构建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福建省58个县及县级市进行了测度,指出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对福建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蔡海亚  娄田田  
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中国各省区城镇化质量均有所提高,但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而且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关联特征,发现中国各省区在城镇化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发展格局由分散走向集中,且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文章以中国289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单元,制定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基于熵值赋权法测算289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土地五重及综合城镇化强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五重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阶段。结果表明:生态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处于并轨状态。东部其他类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与东北社会、土地城镇化较低,中部人口城镇化较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东莞、天津、南京、厦门、武汉城镇化强度位居中国前十位。中国城镇化3D空间趋势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上升态势,2D城镇化高值区呈条带状、片状、点状格局分布形态。除北京与上海城镇化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均为失调类型,省会、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强于其所在省份的地级市,综合城镇化强度与其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以省会城市为主导引领五重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发展格局态势凸显,仅东部沿海地域串联成片,其他地区呈孤立分散的高值点分布,辐射范围狭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腾飞  邓宏兵  
文章立足于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能力水平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得分引入Argis分析软件,结合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并从时间、空间层面分析其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城市出现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出现较为显著的空间两极分化现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邹博宇  韩鹏  黄一鸣  
本文通过对成渝经济区1978-2012年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影响的5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分区的模型估计则发现,各变量对重庆和四川分区的影响不尽相同,这说明成渝经济区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依旧不够,重庆和四川相关地区没有能够有效打破省域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巧言  
本文利用2010—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面板数据,在以往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来计算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指数,从而评估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城镇化发展质量。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的互相作用情况、发展及协调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对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峰  韩兆洲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峰  韩兆洲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本文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其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生态等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优势领先,经济、社会、土地城镇化次之,人口城镇化最为滞后,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首位、长三角次之、京津冀较低。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城镇化健康度最高,次高值区分布在以南京和杭州为核心的小范围区域;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圈层区域是城镇化制高区,粤东高于粤西、粤北高于粤南;京津冀内部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京津双核心区域,整体呈"核心-边缘"格局。三大城市群城镇化均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勉强协调发展,中度失调衰退的城市比重最大。长三角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仍集中在上海核心圈层地域,珠三角协调发展度呈自粤北、粤东向粤南、粤西逐渐衰减趋势,京津冀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分布在京、津、石核心区域范围,廊坊成为京津间断裂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采用变异系数、尺度方差、地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基于分县级、地级、省级三种尺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半城镇化区域差异在三种尺度上均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2)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为县级、地级、省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半城镇化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3)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区域半城镇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西梯度发展格局,各尺度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High-Hig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Low-Low"类型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4)最后,将人口半城镇化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