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9)
- 2023(12961)
- 2022(10860)
- 2021(9772)
- 2020(8066)
- 2019(17748)
- 2018(17468)
- 2017(32238)
- 2016(17377)
- 2015(19316)
- 2014(19105)
- 2013(18500)
- 2012(17420)
- 2011(16055)
- 2010(16518)
- 2009(15696)
- 2008(15188)
- 2007(14023)
- 2006(12731)
- 2005(11788)
- 学科
- 济(85677)
- 经济(85568)
- 管理(60740)
- 业(53171)
- 企(46279)
- 企业(46279)
- 方法(25401)
- 中国(22572)
- 地方(22477)
- 数学(21053)
- 数学方法(20869)
- 财(20484)
- 制(19899)
- 业经(19319)
- 农(19016)
- 技术(17372)
- 学(16749)
- 体(15640)
- 地方经济(14552)
- 融(13595)
- 金融(13587)
- 银(13531)
- 银行(13508)
- 行(13031)
- 环境(12783)
- 理论(12580)
- 农业(12568)
- 技术管理(12394)
- 划(11930)
- 务(11684)
- 机构
- 学院(252425)
- 大学(252187)
- 济(112027)
- 经济(109769)
- 管理(94328)
- 研究(90264)
- 理学(79841)
- 理学院(78938)
- 管理学(77778)
- 管理学院(77287)
- 中国(68648)
- 财(54377)
- 京(52813)
- 科学(51173)
- 所(44640)
- 财经(41679)
- 中心(40514)
- 江(40409)
- 研究所(39743)
- 经(37488)
- 农(36298)
- 经济学(35499)
- 北京(33399)
- 范(32758)
- 院(32626)
- 师范(32426)
- 业大(32206)
- 州(31553)
- 经济学院(31396)
- 财经大学(30498)
- 基金
- 项目(162372)
- 科学(129610)
- 研究(123783)
- 基金(117148)
- 家(101079)
- 国家(100224)
- 科学基金(86470)
- 社会(82061)
- 社会科(77695)
- 社会科学(77674)
- 省(64326)
- 基金项目(61315)
- 教育(56857)
- 划(53126)
- 自然(51571)
- 自然科(50363)
- 自然科学(50347)
- 自然科学基金(49484)
- 编号(48910)
- 资助(45719)
- 成果(41624)
- 创(38892)
- 重点(37187)
- 发(36222)
- 部(36156)
- 制(35966)
- 课题(35850)
- 创新(35541)
- 国家社会(34683)
- 教育部(31731)
共检索到405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燕坤 王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中央高度重视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及其体制障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更加科学高效,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应作为区域治理主体参与其中,交通、产业、环保、民生和公共安全是区域治理的重点领域,应形成涵盖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治理主体和交通、产业、环保、民生、公共安全五个重点领域的区域治理体系。从三个治理主体和五个重点领域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和消除"痛点",从而实现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社会更有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屈晓东 范巧
区域复合治理是在区域治理中嵌入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范式。立足于区域复合治理的基本结构和多核演绎,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循环框架,并梳理其体制机制变革要点。结论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构建双循环框架,科学处理行政区之间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区域建制体系、区域竞争与合作体系、区域发展动力体系、区域环境与支持体系,推动中央政府纵向嵌入机制、区域政府横向协作机制、区域非营利组织复合嵌套机制、区域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等重要体制机制变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静 苏慧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当前产业协作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关系松散,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群地联动、合理配置资源和建立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出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开元 孙翊 戴特奇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区域创新 战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晨 罗强胜 黄俊 睢大亮 肖子涵
基于国家“双循环”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科技创新与合作将成为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以成渝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网站上的科技创新相关文本作为数据,基于社会网络与LDA主题模型对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还较为薄弱;政、产、学、研等主体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紧密,更多是集中于政、学、研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产业的合作参与还较为缺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甘元玲
以流通现代化驱动区域市场整合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现代化及其三个维度对区域市场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和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较强,流通渠道数字化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弱;流通效率在流通现代化和区域市场整合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流通现代化能够提高流通效率,进而促进区域市场整合;数字经济正向调节了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应,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果越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忠洲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对提升成渝地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现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的四个维度出发展开协同治理,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其中,协同治理既需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协同治理的尝试,还需要重视地方性法规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的作用,以期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具体效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力 朱国龙 魏奇锋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对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进行理论探讨,并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2个市、县(市、区)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对其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嵌合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但正向促进效应较弱。据此,应以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多元融资渠道的有效形成、金融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大力培养为对策,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地实施。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 交互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韩腾飞
基于基础创新和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构建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实现量化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结合,并从空间维度直观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探索追赶阶段,协同创新水平不均衡;整体网络联系尚不稳定,协同创新联系强度断层现象严重,各节点的协同创新自主性较为均衡,但成渝双核的“控制力”和“桥梁”作用过强;凝聚子群重构优化形成“成都—荣昌—永川—重庆主城”的协同创新主轴,但存在邻近“抱团”情况,行政壁垒尚未完全破除,缺乏跨越地理格局和行政区划的创新凝聚子群;“接壤区洼地”“东北翼边缘地带”是成渝地区形成紧密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需着力破除的关键点。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明霞 刘磊
【目的/意义】分析预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44个市(区县)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为区域碳达峰提供建议。【设计/方法】采用LMDI分解法识别成渝地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对成渝地区及各市(区县)2020~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静态和动态模拟,测算演化路径与达峰概率。【结论/发现】静态模拟下成渝地区的碳排放仅在极低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可在2030年前达峰,动态模拟下的达峰概率为32.8%。绵阳市、遂宁市和眉山市等36个市(区县)在静态与动态模拟下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其他8个市(区县)在静态模拟的特定情景下无法实现碳达峰,在动态模拟下,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依然难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南充市、自贡市、德阳市及乐山市的达峰概率分别为85.7%、55.42%、58.9%及20.4%。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育龙 潘昭宇
重庆、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两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应在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和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把握历史和未来的总体要求,以"双城驱动、两翼突破、轴带拓展、极点支撑"的思路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优化空间结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史育龙 张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具有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良好基础。应重点针对成渝地区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构建“双核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塑造以长江上游生态为屏障、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的高品质美好生活圈,打造成为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
本文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流通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一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且流通业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二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三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最后基于相关研究内容,本文提出加快流通业发展、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利用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发挥技术创新影响机制,加快流通业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欢 方行明 苏梦颖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进特征、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集聚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系,并通过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考察在环境规制约束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间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相对较高,但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类型转移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并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在提升本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同时,还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随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徐波 王润娟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2009—2019年该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演变途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质量不断上升,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不均衡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地方财政支出将加剧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不协调形势,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开发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的协调发展,教育水平能够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协调发展,对毗邻城市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数据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跨域合作创新的驱动逻辑——基于区域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据的分析
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及空间差异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COD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创意产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