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16)
- 2023(14456)
- 2022(11833)
- 2021(10536)
- 2020(8532)
- 2019(19386)
- 2018(18930)
- 2017(35335)
- 2016(19087)
- 2015(21567)
- 2014(21804)
- 2013(21593)
- 2012(20367)
- 2011(18664)
- 2010(19029)
- 2009(17658)
- 2008(17303)
- 2007(16030)
- 2006(14201)
- 2005(12762)
- 学科
- 济(103489)
- 经济(103421)
- 管理(56534)
- 业(55149)
- 企(44830)
- 企业(44830)
- 方法(35872)
- 数学(31149)
- 数学方法(30879)
- 地方(26004)
- 农(24939)
- 中国(24937)
- 业经(24075)
- 技术(19818)
- 财(18106)
- 学(17714)
- 农业(17075)
- 产业(16939)
- 地方经济(16342)
- 制(15608)
- 理论(14618)
- 贸(14449)
- 贸易(14440)
- 易(13867)
- 融(13537)
- 金融(13533)
- 银(13365)
- 银行(13336)
- 环境(13198)
- 和(13100)
- 机构
- 学院(288668)
- 大学(284768)
- 济(128051)
- 经济(125452)
- 管理(107772)
- 研究(99677)
- 理学(92293)
- 理学院(91241)
- 管理学(89771)
- 管理学院(89207)
- 中国(73179)
- 京(59359)
- 科学(59031)
- 财(54436)
- 所(50135)
- 农(45871)
- 中心(45402)
- 研究所(45375)
- 江(44981)
- 财经(43334)
- 业大(40648)
- 经济学(40324)
- 经(39020)
- 范(38314)
- 师范(37947)
- 北京(37663)
- 经济学院(36201)
- 州(35982)
- 农业(35837)
- 院(35618)
- 基金
- 项目(187328)
- 科学(147139)
- 研究(141564)
- 基金(131869)
- 家(113858)
- 国家(112887)
- 科学基金(96586)
- 社会(90126)
- 社会科(85545)
- 社会科学(85523)
- 省(76595)
- 基金项目(69863)
- 教育(65541)
- 划(62847)
- 自然(58528)
- 编号(57900)
- 自然科(57164)
- 自然科学(57146)
- 自然科学基金(56123)
- 资助(52104)
- 成果(46969)
- 创(44020)
- 发(43944)
- 重点(42701)
- 课题(41487)
- 部(40566)
- 创新(40307)
- 国家社会(37367)
- 发展(36050)
- 展(35491)
共检索到438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昊 胡果 唐宇 伍晓岚
随着国家工业设计质量提升牵引的质量强国的战略部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数字产业发展不均衡、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数字创意产业生态差异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产业-人才-教育-城市”互动的内在机理,提出基于产业需求的多元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思路,根据成渝地区数字产业特点差异,紧扣产业需求,构建“产教地政”相结合的特色人才模式,形成区域经济的人才供应链优势互补,为成渝地区高校、企业及政府之间展开协同育人活动,实现数字创意的设计人才培养资源共创共享合作提供参考方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开元 孙翊 戴特奇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区域创新 战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静 苏慧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当前产业协作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关系松散,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群地联动、合理配置资源和建立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出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晨 罗强胜 黄俊 睢大亮 肖子涵
基于国家“双循环”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科技创新与合作将成为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以成渝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网站上的科技创新相关文本作为数据,基于社会网络与LDA主题模型对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还较为薄弱;政、产、学、研等主体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紧密,更多是集中于政、学、研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产业的合作参与还较为缺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畅 冯仁琼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双核独大”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共生水平低于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水平,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奇锋 郭安妮 盛毅
区域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集聚和多要素协同作用。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专利等相关数据,利用fsQCA方法,分析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发展多重并发路径。结果显示:(1)在全域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度具有显著梯度特征;(2)在行业视角中,行业集聚效应地区异质性显著,产业集聚“两极分化”特征显著,具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集聚趋势;(3)组态分析发现,区域创新发展条件间存在多重并发关系,进一步总结出两条创新发展模式:以对外开放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模式和以要素集聚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模式。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从产业集聚、创新投入、开放合作等3个角度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课题组 郭仕利 丁祥宇 胡智勇
绿色发展是当今各国城市建设所坚持的道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初步规划阶段就把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定位为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转型,首先,从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对成渝地区绿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逐年增加,各类污染源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改善明显,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区域性污染、河流水质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其次,选取成渝地区内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为成渝地区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提供借鉴。最后,结合成渝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力度、构建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路径,推动成渝地区迈入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新阶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人才的分布及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发展程度。本文以2000—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相关流动节点(出生地、第一学历地、最后学历地、成就地)信息为基础数据,同时以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时间为节点,分别对两个时间段的成渝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现状、流动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发现: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缺乏;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成渝地区出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本区域成就的比重更高;整体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保守吸引”的特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地化流动较强,但区域内流动性不高,区域外出生及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明霞 刘磊
【目的/意义】分析预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44个市(区县)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为区域碳达峰提供建议。【设计/方法】采用LMDI分解法识别成渝地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对成渝地区及各市(区县)2020~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静态和动态模拟,测算演化路径与达峰概率。【结论/发现】静态模拟下成渝地区的碳排放仅在极低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可在2030年前达峰,动态模拟下的达峰概率为32.8%。绵阳市、遂宁市和眉山市等36个市(区县)在静态与动态模拟下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其他8个市(区县)在静态模拟的特定情景下无法实现碳达峰,在动态模拟下,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依然难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南充市、自贡市、德阳市及乐山市的达峰概率分别为85.7%、55.42%、58.9%及20.4%。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育龙 潘昭宇
重庆、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两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应在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和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把握历史和未来的总体要求,以"双城驱动、两翼突破、轴带拓展、极点支撑"的思路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优化空间结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史育龙 张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具有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良好基础。应重点针对成渝地区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构建“双核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塑造以长江上游生态为屏障、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的高品质美好生活圈,打造成为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斌 薛佳滢 颜利 黄俊 杨锐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雨娴
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专业化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发展发现: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双城特征明显,并且,马太效应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城镇化率对流通业空间集聚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因此应该扩大居民收入以提振内需,完善城市群人口流动的顶层设计,为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金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于服务“一极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的分析
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跨域合作创新的驱动逻辑——基于区域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据的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COD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水平测度及空间联系网络演化研究
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研究
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