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5)
2023(13382)
2022(11688)
2021(10632)
2020(8884)
2019(20435)
2018(20348)
2017(39230)
2016(21352)
2015(23949)
2014(23846)
2013(23945)
2012(22017)
2011(20012)
2010(20063)
2009(18300)
2008(17413)
2007(15182)
2006(13519)
2005(11913)
作者
(63540)
(52862)
(52746)
(50184)
(33663)
(25395)
(23828)
(20979)
(20136)
(18766)
(18075)
(18002)
(16919)
(16721)
(16265)
(16136)
(15696)
(15672)
(15152)
(14970)
(13161)
(13149)
(12671)
(12059)
(11940)
(11721)
(11652)
(11386)
(10661)
(10315)
学科
(106056)
经济(105965)
管理(58562)
(53448)
(43385)
企业(43385)
方法(42287)
数学(37056)
数学方法(36698)
地方(25151)
(23488)
(23285)
中国(22812)
业经(20924)
(18947)
环境(16443)
农业(16209)
地方经济(15418)
(14649)
(14630)
贸易(14622)
(14404)
理论(14234)
(14026)
(12674)
技术(12643)
(12086)
金融(12084)
(11709)
银行(11661)
机构
大学(311397)
学院(309233)
(130810)
经济(128140)
管理(122094)
研究(109025)
理学(106227)
理学院(104971)
管理学(103190)
管理学院(102648)
中国(78230)
科学(68704)
(66135)
(55403)
(54829)
研究所(50951)
(50492)
中心(47969)
业大(47547)
财经(44870)
(44236)
北京(41725)
(41549)
师范(41176)
(40745)
经济学(39704)
农业(39547)
(39324)
(35693)
经济学院(35550)
基金
项目(215400)
科学(169351)
基金(156628)
研究(155430)
(137391)
国家(136313)
科学基金(116456)
社会(98426)
社会科(93316)
社会科学(93288)
基金项目(84179)
(83597)
自然(76191)
自然科(74347)
自然科学(74332)
自然科学基金(72996)
(70684)
教育(70247)
资助(63959)
编号(62509)
成果(50068)
重点(48565)
(47228)
(47132)
(44179)
课题(42838)
创新(41260)
科研(41148)
国家社会(40491)
教育部(40154)
期刊
(146194)
经济(146194)
研究(93227)
中国(54260)
学报(50333)
科学(47116)
(45017)
管理(44543)
(38951)
大学(37541)
学学(35569)
农业(31415)
教育(30688)
技术(26746)
经济研究(23834)
(22596)
金融(22596)
财经(21978)
业经(21857)
(18862)
问题(18678)
技术经济(16780)
(15834)
图书(15487)
资源(15114)
科技(15024)
理论(14799)
现代(14054)
(13376)
统计(13376)
共检索到448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勤   杨理珍   刘波  
基于空间估算方法测算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32个细分行业COD排放量并整理分析,运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COD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行业性、阶段性差异。总体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COD减排已取得成效,但减排压力仍较大;从细分行业看,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0个行业是COD排放的重点行业。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工业整体,规模效应为正,是促进COD排放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为负,是抑制COD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不明显;对于重点行业,2016年以后,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行业的技术效应减排贡献低于其他行业,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为正。据此,未来要推动成渝地区工业COD进一步减排,应紧抓“技术减排”突破口,重点关注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技术创新;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着重控制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规模;要建立两地协同减排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育龙  潘昭宇  
重庆、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两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应在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和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把握历史和未来的总体要求,以"双城驱动、两翼突破、轴带拓展、极点支撑"的思路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艺   苏维词  
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年的0.239提高到2020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年的25个减少到2020年的8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个增加到12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晓霞  玉波香  刘亚男  
对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A级旅游景区的网络搜索指数,利用月度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首位度等方法,分析其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关注度呈上下波动态势,2020年大幅下降;网络关注度月度变化与节假日和淡旺季有较强相关性;网络关注度呈现出“以重庆、四川为核心,东部地区偏高,向中部、西部地区递减”的空间格局;5年间大部分景区的网络关注度较稳定,主要集中于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支出、互联网接入户数、初中及以上人口数呈正相关,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基于此,应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差异化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扬   陈雨露   王兴平   龚杰   姬萌荣   赵晶晶  
促进城市群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双循环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集成百度人口迁徙、快递物流网络、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建立要素流动强度实测方法,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模拟自然状态下要素流动强度,构建要素流动障碍指数测度城市间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探讨要素流动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实测要素流和模拟要素流网络中,重庆—成都关联区间要素流动强度最高,两市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均高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2)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促进作用,而重庆市与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阻碍作用。(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受体制、社会、政策、设施、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行政分割、城乡结构差异易形成城市间要素流动壁垒;道路设施互联互通、空间邻近有助于促进要素在城市间的高效流动,而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对要素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据此,针对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奇锋  谭娟  石琳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及推进,将助推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及经济增长极。为分析成渝地区工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基础上纳入了环境污染因素,从工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角度进行研究。选取2008年至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含16个城市的数据,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纳入工业生产中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产物变量指标,对成渝地区16个城市的工业G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并讨论其不同时段下的空间溢出网络结构。结果显示:污染物排放阻碍地区工业GTFP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对GTFP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成渝地区整体绿色技术效率较低。从整体看,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特征和空间关联性;从局部看,眉山、泸州、南充、绵阳等GTFP较高的城市表现出溢出效应,重庆的GTFP增速放缓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绿色技术效率。最后,基于分析结果,从加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调整环境规制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远权   陈莉   张源  
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对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相对价格法对2002—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度量,并进一步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浪式变化中呈现整合态势,但未能形成有效协同,第二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较小。研究结论旨在促进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助力成渝地区成为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纾解策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明霞   刘磊  
【目的/意义】分析预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44个市(区县)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为区域碳达峰提供建议。【设计/方法】采用LMDI分解法识别成渝地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对成渝地区及各市(区县)2020~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静态和动态模拟,测算演化路径与达峰概率。【结论/发现】静态模拟下成渝地区的碳排放仅在极低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可在2030年前达峰,动态模拟下的达峰概率为32.8%。绵阳市、遂宁市和眉山市等36个市(区县)在静态与动态模拟下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其他8个市(区县)在静态模拟的特定情景下无法实现碳达峰,在动态模拟下,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依然难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南充市、自贡市、德阳市及乐山市的达峰概率分别为85.7%、55.42%、58.9%及20.4%。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双  
工业绿色发展有助于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DEA与ESDA模型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并结合Tobit回归模型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地区间差异显著;空间上形成了以“成都—资阳—重庆”为主轴的工业绿色发展高效率区,以“乐山—宜宾—泸州”和“绵阳—达州”为两翼的工业绿色发展低效率区的发展格局;其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类型上主要以高—高(H-H)聚类为主;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因此,各地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应注重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建刚  李思思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交流合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适度干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及大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雨娴  
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专业化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发展发现: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双城特征明显,并且,马太效应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城镇化率对流通业空间集聚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因此应该扩大居民收入以提振内需,完善城市群人口流动的顶层设计,为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史育龙  张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具有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良好基础。应重点针对成渝地区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构建“双核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塑造以长江上游生态为屏障、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的高品质美好生活圈,打造成为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影  文传浩  沈体雁  
绿色发展效率是绿色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基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别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测度2007~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温特线性与季节指数平滑法预测其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为0.882较高水平,呈现从“较高水平较大差距”向“更高水平较小差距”转变的时序特征,但仍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Malmquist均值为1.278,绿色发展效率高增长且总体快于长三角城市群;(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形成以“雅安-资阳-重庆”与“成都-遂宁-广安”为平行双主轴绿色发展高效率区,“宜宾-泸州”与“绵阳-达州”为两翼绿色发展低效率区的分布格局;(3)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技术效率提升的贡献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率,并据此将其分为综合促进发展型、专项引领发展型、单项阻碍发展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