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4)
- 2023(14879)
- 2022(12905)
- 2021(11812)
- 2020(9759)
- 2019(22444)
- 2018(22188)
- 2017(42494)
- 2016(22537)
- 2015(25087)
- 2014(24835)
- 2013(24611)
- 2012(22711)
- 2011(20597)
- 2010(20652)
- 2009(19052)
- 2008(18133)
- 2007(15856)
- 2006(14116)
- 2005(12386)
- 学科
- 济(110207)
- 经济(110113)
- 管理(68724)
- 业(63667)
- 企(53900)
- 企业(53900)
- 方法(43066)
- 数学(37122)
- 数学方法(36754)
- 地方(27123)
- 中国(25838)
- 农(23917)
- 业经(23208)
- 学(21596)
- 财(20605)
- 技术(19800)
- 农业(16686)
- 地方经济(16181)
- 制(16150)
- 贸(16086)
- 贸易(16071)
- 理论(15996)
- 环境(15760)
- 和(15690)
- 易(15441)
- 融(13830)
- 金融(13827)
- 划(13685)
- 银(13560)
- 银行(13528)
- 机构
- 大学(326009)
- 学院(323778)
- 济(137585)
- 经济(134752)
- 管理(131740)
- 理学(114536)
- 理学院(113225)
- 管理学(111418)
- 管理学院(110821)
- 研究(109557)
- 中国(79707)
- 京(68898)
- 科学(66874)
- 财(58764)
- 所(53753)
- 研究所(49083)
- 中心(48826)
- 财经(47764)
- 江(46448)
- 农(45759)
- 业大(45639)
- 范(43487)
- 北京(43472)
- 经(43331)
- 师范(43173)
- 经济学(41670)
- 院(39880)
- 州(37964)
- 经济学院(37235)
- 财经大学(35544)
- 基金
- 项目(224537)
- 科学(178739)
- 研究(165204)
- 基金(164170)
- 家(142311)
- 国家(141202)
- 科学基金(122865)
- 社会(106892)
- 社会科(101415)
- 社会科学(101391)
- 基金项目(88020)
- 省(87728)
- 自然(78955)
- 自然科(77190)
- 自然科学(77177)
- 自然科学基金(75791)
- 教育(74841)
- 划(73082)
- 资助(66093)
- 编号(66048)
- 成果(52913)
- 创(50016)
- 重点(49743)
- 部(48985)
- 发(48743)
- 创新(46026)
- 课题(45410)
- 国家社会(44151)
- 教育部(42527)
- 人文(42046)
- 期刊
- 济(154069)
- 经济(154069)
- 研究(98522)
- 中国(60886)
- 管理(50336)
- 学报(47219)
- 科学(45601)
- 财(41923)
- 农(41003)
- 大学(35927)
- 教育(35090)
- 学学(33717)
- 技术(29260)
- 农业(28764)
- 经济研究(25315)
- 融(25183)
- 金融(25183)
- 业经(23619)
- 财经(23289)
- 经(20015)
- 问题(19426)
- 技术经济(18183)
- 图书(17731)
- 科技(17238)
- 理论(15684)
- 现代(15003)
- 业(14962)
- 商业(14687)
- 统计(14429)
- 实践(14126)
共检索到474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韩腾飞
基于基础创新和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构建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实现量化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结合,并从空间维度直观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探索追赶阶段,协同创新水平不均衡;整体网络联系尚不稳定,协同创新联系强度断层现象严重,各节点的协同创新自主性较为均衡,但成渝双核的“控制力”和“桥梁”作用过强;凝聚子群重构优化形成“成都—荣昌—永川—重庆主城”的协同创新主轴,但存在邻近“抱团”情况,行政壁垒尚未完全破除,缺乏跨越地理格局和行政区划的创新凝聚子群;“接壤区洼地”“东北翼边缘地带”是成渝地区形成紧密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需着力破除的关键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静 苏慧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当前产业协作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关系松散,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群地联动、合理配置资源和建立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出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红 李孝坤 奂璐迪 常梓煜 张爱国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晨 罗强胜 黄俊 睢大亮 肖子涵
基于国家“双循环”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科技创新与合作将成为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以成渝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网站上的科技创新相关文本作为数据,基于社会网络与LDA主题模型对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还较为薄弱;政、产、学、研等主体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紧密,更多是集中于政、学、研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产业的合作参与还较为缺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扬 陈雨露 王兴平 龚杰 姬萌荣 赵晶晶
促进城市群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双循环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集成百度人口迁徙、快递物流网络、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建立要素流动强度实测方法,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模拟自然状态下要素流动强度,构建要素流动障碍指数测度城市间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探讨要素流动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实测要素流和模拟要素流网络中,重庆—成都关联区间要素流动强度最高,两市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均高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2)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促进作用,而重庆市与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阻碍作用。(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受体制、社会、政策、设施、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行政分割、城乡结构差异易形成城市间要素流动壁垒;道路设施互联互通、空间邻近有助于促进要素在城市间的高效流动,而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对要素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据此,针对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忠洲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对提升成渝地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现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的四个维度出发展开协同治理,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其中,协同治理既需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协同治理的尝试,还需要重视地方性法规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的作用,以期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具体效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育龙 潘昭宇
重庆、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两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应在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和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把握历史和未来的总体要求,以"双城驱动、两翼突破、轴带拓展、极点支撑"的思路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优化空间结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奇锋 谭娟 石琳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及推进,将助推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及经济增长极。为分析成渝地区工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基础上纳入了环境污染因素,从工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角度进行研究。选取2008年至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含16个城市的数据,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纳入工业生产中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产物变量指标,对成渝地区16个城市的工业G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并讨论其不同时段下的空间溢出网络结构。结果显示:污染物排放阻碍地区工业GTFP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对GTFP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成渝地区整体绿色技术效率较低。从整体看,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特征和空间关联性;从局部看,眉山、泸州、南充、绵阳等GTFP较高的城市表现出溢出效应,重庆的GTFP增速放缓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绿色技术效率。最后,基于分析结果,从加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调整环境规制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斌 薛佳滢 颜利 黄俊 杨锐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明霞 刘磊
【目的/意义】分析预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44个市(区县)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为区域碳达峰提供建议。【设计/方法】采用LMDI分解法识别成渝地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对成渝地区及各市(区县)2020~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静态和动态模拟,测算演化路径与达峰概率。【结论/发现】静态模拟下成渝地区的碳排放仅在极低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可在2030年前达峰,动态模拟下的达峰概率为32.8%。绵阳市、遂宁市和眉山市等36个市(区县)在静态与动态模拟下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其他8个市(区县)在静态模拟的特定情景下无法实现碳达峰,在动态模拟下,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依然难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南充市、自贡市、德阳市及乐山市的达峰概率分别为85.7%、55.42%、58.9%及20.4%。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开元 孙翊 戴特奇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区域创新 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子曦 青梅 杨玉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2006—2019年33个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寻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成渝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及动态演进趋势;选择SDM双固定空间效用模型检验了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呈空间“U”型且“双核独大”结构。(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存在极化现象。(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σ收敛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空间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空间相关性为负,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竞争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龚勤林 李源 邹冬寒
技术演化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1999—2019年成渝地区142个县(市区)、637个专利技术领域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成渝地区技术演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区域发展阶段和技术含量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关联在先发地区和低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而技术转移在后发地区和高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存在“倒U”型影响,邻近地区技术演化对本地具有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成渝地区同时发挥技术关联与技术转移的作用,在发达区域技术关联强的领域加大要素投入,鼓励技术落后区域进行技术引进,加强区域协作,破除研发要素流动壁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