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05)
- 2023(12488)
- 2022(10962)
- 2021(10111)
- 2020(8421)
- 2019(19513)
- 2018(19456)
- 2017(38040)
- 2016(20307)
- 2015(22656)
- 2014(22750)
- 2013(22677)
- 2012(20867)
- 2011(19015)
- 2010(19097)
- 2009(17576)
- 2008(16774)
- 2007(14633)
- 2006(13102)
- 2005(11607)
- 学科
- 济(104328)
- 经济(104236)
- 管理(58197)
- 业(51950)
- 企(43646)
- 企业(43646)
- 方法(40874)
- 数学(35510)
- 数学方法(35175)
- 地方(24801)
- 中国(24764)
- 学(21386)
- 农(20820)
- 业经(20261)
- 财(19116)
- 地方经济(15013)
- 制(14977)
- 环境(14599)
- 理论(14480)
- 和(14455)
- 贸(14360)
- 贸易(14353)
- 农业(14126)
- 易(13785)
- 产业(12353)
- 融(12017)
- 金融(12015)
- 技术(12013)
- 划(11786)
- 务(11690)
- 机构
- 大学(300041)
- 学院(296839)
- 济(127063)
- 经济(124329)
- 管理(119368)
- 理学(103771)
- 理学院(102570)
- 研究(102360)
- 管理学(100909)
- 管理学院(100370)
- 中国(73055)
- 京(63992)
- 科学(62863)
- 财(53714)
- 所(50710)
- 研究所(46406)
- 中心(44641)
- 财经(44044)
- 农(42531)
- 业大(42214)
- 江(41814)
- 北京(40551)
- 经(39998)
- 范(39705)
- 师范(39386)
- 经济学(38943)
- 院(37286)
- 经济学院(34760)
- 州(34222)
- 农业(33049)
- 基金
- 项目(204110)
- 科学(161425)
- 基金(149336)
- 研究(148549)
- 家(129437)
- 国家(128432)
- 科学基金(111255)
- 社会(95481)
- 社会科(90542)
- 社会科学(90516)
- 基金项目(80091)
- 省(78393)
- 自然(72235)
- 自然科(70562)
- 自然科学(70550)
- 自然科学基金(69275)
- 教育(66826)
- 划(65792)
- 资助(61351)
- 编号(59383)
- 成果(47644)
- 重点(45200)
- 部(44735)
- 发(43916)
- 创(41683)
- 课题(40616)
- 国家社会(39203)
- 创新(38944)
- 教育部(38660)
- 科研(38376)
- 期刊
- 济(142976)
- 经济(142976)
- 研究(91539)
- 中国(50318)
- 学报(44656)
- 管理(44090)
- 科学(42451)
- 财(38423)
- 农(37673)
- 大学(33695)
- 学学(31787)
- 教育(28275)
- 农业(26343)
- 技术(25525)
- 经济研究(23721)
- 融(22306)
- 金融(22306)
- 财经(21953)
- 业经(21167)
- 问题(19679)
- 经(18825)
- 技术经济(16154)
- 图书(16044)
- 理论(14882)
- 现代(14288)
- 科技(13882)
- 商业(13427)
- 实践(13400)
- 践(13400)
- 资源(12971)
共检索到430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红 李孝坤 奂璐迪 常梓煜 张爱国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曹炜威 杨斐 官雨娴 庞祯敬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建立了成渝经济圈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成渝经济圈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联系强度、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圈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处于中高水平,城市群已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网络,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但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城市群基本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驱动周边城市网络化协同发展的格局,但城市群内的枢纽型城市较少;集群内存在明显的小团体现象,凝聚子群间经济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韩腾飞
基于基础创新和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构建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实现量化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结合,并从空间维度直观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探索追赶阶段,协同创新水平不均衡;整体网络联系尚不稳定,协同创新联系强度断层现象严重,各节点的协同创新自主性较为均衡,但成渝双核的“控制力”和“桥梁”作用过强;凝聚子群重构优化形成“成都—荣昌—永川—重庆主城”的协同创新主轴,但存在邻近“抱团”情况,行政壁垒尚未完全破除,缺乏跨越地理格局和行政区划的创新凝聚子群;“接壤区洼地”“东北翼边缘地带”是成渝地区形成紧密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需着力破除的关键点。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承锋 田少斌 曾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1年和2019年为时间断面,对高铁开通前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论表明:(1)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向外侧逐渐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空间分级结构及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点轴形态演化为扇形网络化特征,具有多中心性和交通导向性;(3)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仍处于中等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层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高铁的开通缩小了这种差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度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发展趋势呈强化状态,但整体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庞玉萍 焦淑焕
基于技术关联视角研究郑洛都市圈城市间经济联系及其网络结构演变特征。选取2011年、2015年和2019年3个时间截面,以郑洛都市圈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用技术关联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2011—2019年,郑洛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仍较低,空间结构由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型演变为多节点的“六边形”网络结构;网络密度逐步增强,郑州、洛阳始终处于网络中心和枢纽地位,济源、三门峡、开封处于网络边缘地位;网络凝聚力显著增强,形成南—北向带状分布的3个子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洁方
基于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和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级别的划分,文章提出构建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方法。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置指标刻划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反映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特征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状况。用pajek软件生成了江苏省苏南和苏中地区的经济联系网络,并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网络结构分析 经济联系 城市经济联系网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影 文传浩 沈体雁
绿色发展效率是绿色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基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别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测度2007~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温特线性与季节指数平滑法预测其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为0.882较高水平,呈现从“较高水平较大差距”向“更高水平较小差距”转变的时序特征,但仍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Malmquist均值为1.278,绿色发展效率高增长且总体快于长三角城市群;(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形成以“雅安-资阳-重庆”与“成都-遂宁-广安”为平行双主轴绿色发展高效率区,“宜宾-泸州”与“绵阳-达州”为两翼绿色发展低效率区的分布格局;(3)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技术效率提升的贡献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率,并据此将其分为综合促进发展型、专项引领发展型、单项阻碍发展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斌 薛佳滢 颜利 黄俊 杨锐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子曦 万代君
"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经济网络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成渝经济区"16座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的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育龙 潘昭宇
重庆、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两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应在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和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把握历史和未来的总体要求,以"双城驱动、两翼突破、轴带拓展、极点支撑"的思路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优化空间结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传宪 程雯婷 陈扬秋 程艳楠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进,客观可行的双城经济圈政府审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带,加强审计交流学习,进而促进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府审计服务建设,构建区域政府审计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政策措施落地,协同促进产业发展共融,用审计服务保障和助力经济圈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审计服务目前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建议。文章从可行性、必要性、审计合作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探索双城经济圈下的区域经济政府审计合作,剖析相关经济政策与责任的落实,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政府审计服务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明霞 刘磊
【目的/意义】分析预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44个市(区县)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为区域碳达峰提供建议。【设计/方法】采用LMDI分解法识别成渝地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对成渝地区及各市(区县)2020~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静态和动态模拟,测算演化路径与达峰概率。【结论/发现】静态模拟下成渝地区的碳排放仅在极低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可在2030年前达峰,动态模拟下的达峰概率为32.8%。绵阳市、遂宁市和眉山市等36个市(区县)在静态与动态模拟下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其他8个市(区县)在静态模拟的特定情景下无法实现碳达峰,在动态模拟下,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依然难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南充市、自贡市、德阳市及乐山市的达峰概率分别为85.7%、55.42%、58.9%及20.4%。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勤 刘素青
文章应用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真正意义的城市群尚未形成,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以成渝两城为双核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城市体系"中间断层"问题仍然突出。凝聚子群与规划建设的"两圈""三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子群间差异明显。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还有待形成。为此,文章提出,优化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应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次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勤 刘素青
文章应用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真正意义的城市群尚未形成,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以成渝两城为双核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城市体系"中间断层"问题仍然突出。凝聚子群与规划建设的"两圈""三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子群间差异明显。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还有待形成。为此,文章提出,优化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应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次级城市,优化城市体系,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汪明
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分析能够了解区域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引入城市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省的13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研究对象,用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和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对江苏省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具有不对称性,但有协调发展的趋势;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等核心城市,对其他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江苏城市群 经济联系 网络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