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10)
- 2023(13059)
- 2022(10885)
- 2021(9350)
- 2020(7687)
- 2019(16929)
- 2018(16134)
- 2017(30989)
- 2016(16491)
- 2015(17648)
- 2014(17307)
- 2013(17368)
- 2012(16134)
- 2011(14889)
- 2010(14757)
- 2009(13200)
- 2008(12546)
- 2007(11164)
- 2006(10092)
- 2005(8865)
- 学科
- 济(97472)
- 经济(97413)
- 管理(46395)
- 业(42162)
- 方法(33872)
- 企(32757)
- 企业(32757)
- 数学(30379)
- 数学方法(30164)
- 地方(25372)
- 农(21202)
- 中国(20224)
- 学(19780)
- 业经(19568)
- 环境(17686)
- 地方经济(16378)
- 财(16360)
- 农业(14797)
- 产业(14243)
- 制(13539)
- 贸(13265)
- 贸易(13260)
- 易(12759)
- 技术(11546)
- 和(11209)
- 融(11188)
- 金融(11186)
- 划(11177)
- 体(11050)
- 发(10900)
- 机构
- 学院(247126)
- 大学(245162)
- 济(116657)
- 经济(114795)
- 管理(92172)
- 研究(91584)
- 理学(80881)
- 理学院(79895)
- 管理学(78580)
- 管理学院(78137)
- 中国(65679)
- 科学(57652)
- 京(50555)
- 农(47993)
- 所(47060)
- 财(45897)
- 研究所(43452)
- 业大(40886)
- 中心(39900)
- 农业(38006)
- 经济学(37658)
- 财经(37646)
- 江(36070)
- 经(34267)
- 经济学院(33875)
- 院(32978)
- 北京(31048)
- 范(30549)
- 师范(30103)
- 科学院(29403)
- 基金
- 项目(174963)
- 科学(138822)
- 基金(129335)
- 研究(120288)
- 家(116181)
- 国家(115326)
- 科学基金(98051)
- 社会(81602)
- 社会科(77848)
- 社会科学(77827)
- 省(69622)
- 基金项目(69247)
- 自然(63490)
- 自然科(62014)
- 自然科学(61997)
- 自然科学基金(60927)
- 划(58327)
- 教育(52496)
- 资助(50855)
- 编号(44001)
- 发(41383)
- 重点(40686)
- 部(37631)
- 创(36980)
- 国家社会(35436)
- 创新(34861)
- 计划(33918)
- 科研(33523)
- 发展(32781)
- 成果(32532)
共检索到356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建刚 李思思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交流合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适度干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及大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徐波 王润娟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2009—2019年该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演变途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质量不断上升,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有所改善,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不均衡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地方财政支出将加剧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不协调形势,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开发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的协调发展,教育水平能够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协调发展,对毗邻城市影响不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小强 蒲泱竹
运用基于窗口分析的超效率非期望产出的MinDS模型,测度2010~2018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环境效率,并基于非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最后对环境效率进行了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①成渝双城经济圈总体环境效率偏低,经济圈环境效率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态势;②在门槛模型下,人口密度、人均地区总产值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化率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环境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③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程度与产业结构转型对其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只有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显著改善环境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改善环境效率的关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艺 苏维词
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年的0.239提高到2020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年的25个减少到2020年的8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个增加到12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汪亚美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协调发展有助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特征和产城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与产业结构优化指数整体上呈平稳上升态势;从互动关系来看,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但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性不足,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整体耦合协调度还较低。鉴于此,应优化城市体系格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勤 杨理珍 刘波
基于空间估算方法测算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32个细分行业COD排放量并整理分析,运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COD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行业性、阶段性差异。总体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COD减排已取得成效,但减排压力仍较大;从细分行业看,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0个行业是COD排放的重点行业。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工业整体,规模效应为正,是促进COD排放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为负,是抑制COD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不明显;对于重点行业,2016年以后,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行业的技术效应减排贡献低于其他行业,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为正。据此,未来要推动成渝地区工业COD进一步减排,应紧抓“技术减排”突破口,重点关注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技术创新;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着重控制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规模;要建立两地协同减排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玉梅 易大智 陈颖
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扬 陈雨露 王兴平 龚杰 姬萌荣 赵晶晶
促进城市群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双循环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集成百度人口迁徙、快递物流网络、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建立要素流动强度实测方法,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模拟自然状态下要素流动强度,构建要素流动障碍指数测度城市间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探讨要素流动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实测要素流和模拟要素流网络中,重庆—成都关联区间要素流动强度最高,两市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均高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2)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促进作用,而重庆市与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阻碍作用。(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受体制、社会、政策、设施、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行政分割、城乡结构差异易形成城市间要素流动壁垒;道路设施互联互通、空间邻近有助于促进要素在城市间的高效流动,而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对要素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据此,针对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畅 冯仁琼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双核独大”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共生水平低于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水平,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军华 李乔楚
测算了四川省2000—2018年20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分解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基于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工具编制了“能源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软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能源强度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分别是减缓和促进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四川省碳排放主要表现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源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在2012年之前以正向的驱动作用为主,2012年之后均呈现负向的抑制作用。因此四川省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构建“清洁能源示范省”,需要结合四川省发展现状从培育清洁低碳产业体系、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大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推动电能替代、积极引导低碳理念等方面入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军华 李乔楚
测算了四川省2000—2018年20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分解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基于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工具编制了“能源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软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能源强度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分别是减缓和促进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四川省碳排放主要表现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源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在2012年之前以正向的驱动作用为主,2012年之后均呈现负向的抑制作用。因此四川省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构建“清洁能源示范省”,需要结合四川省发展现状从培育清洁低碳产业体系、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大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推动电能替代、积极引导低碳理念等方面入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雨娴
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专业化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发展发现: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双城特征明显,并且,马太效应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城镇化率对流通业空间集聚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因此应该扩大居民收入以提振内需,完善城市群人口流动的顶层设计,为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珈辰 严力
县城的有机更新相对于大城市的城市更新而言有其差异性和特殊性。通过分析相关政策并总结开江县实践经验,发现在县城有机更新实践中,存在协同成本高、规划难度高、资金筹措难、后期维护难等问题,然后提出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多元融资、社区治理为原则的县域城市更新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
电商发展与流通创新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成渝经济圈的考察
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优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预测研究
成渝双城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格局研究
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分析
中国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及耦合路径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