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
2023(965)
2022(952)
2021(847)
2020(781)
2019(1620)
2018(1627)
2017(3637)
2016(1821)
2015(1936)
2014(1978)
2013(2050)
2012(1859)
2011(1552)
2010(1546)
2009(1517)
2008(1807)
2007(1783)
2006(1563)
2005(1555)
作者
(4804)
(3925)
(3815)
(3813)
(2705)
(2030)
(1868)
(1636)
(1507)
(1443)
(1441)
(1396)
(1316)
(1279)
(1263)
(1225)
(1218)
(1172)
(1081)
(1058)
(1041)
(1021)
(952)
(909)
(907)
(892)
(882)
(875)
(857)
(800)
学科
管理(8807)
(7837)
(7748)
企业(7748)
(6043)
经济(6038)
(5476)
(4865)
财务(4865)
财务管理(4855)
企业财务(4329)
方法(4113)
数学(3740)
数学方法(3730)
(3548)
(2695)
(2694)
国家(2672)
(2662)
银行(2662)
外债(2505)
债券(2468)
公债(2468)
(2396)
金融(2396)
家公(2369)
(2359)
(2104)
市场(1545)
业务(1356)
机构
大学(25145)
学院(24992)
(11436)
经济(11177)
管理(10327)
中国(8734)
理学(8541)
理学院(8495)
管理学(8416)
(8388)
管理学院(8373)
研究(6623)
财经(6174)
(5609)
(5467)
银行(5239)
(4947)
(4917)
(4857)
金融(4816)
财经大学(4721)
中心(4205)
人民(4173)
(3868)
经济学(3764)
国人(3678)
中国人(3667)
中国人民(3623)
经济学院(3415)
商学(3375)
基金
项目(13276)
科学(10639)
基金(10534)
研究(9693)
(8521)
国家(8473)
科学基金(7859)
社会(6651)
社会科(6420)
社会科学(6418)
基金项目(5377)
自然(5177)
自然科(5038)
自然科学(5038)
自然科学基金(4968)
资助(4925)
(4599)
教育(4425)
(3879)
编号(3705)
(3367)
教育部(3122)
(3102)
成果(3093)
人文(3087)
国家社会(2781)
(2773)
社科(2725)
重点(2724)
大学(2682)
期刊
(11628)
经济(11628)
(8965)
(8808)
金融(8808)
研究(8510)
中国(4087)
管理(3687)
财经(3637)
财会(3208)
(2943)
会计(2490)
学报(2301)
理论(2135)
会通(2126)
通讯(2126)
经济研究(2015)
科学(1991)
大学(1961)
学学(1942)
实践(1940)
(1940)
技术(1642)
市场(1509)
(1473)
(1471)
(1469)
月刊(1297)
问题(1288)
技术经济(1278)
共检索到42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晚发  李殊琦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钟廷勇  孙芳城  
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公司债券季度数据,实证研究了成本粘性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成本粘性显著增加了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且成本粘性越高,债券信用利差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券剩余期限和市场竞争对成本粘性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关系存在负向的调节作用,债券剩余期限越长、市场竞争越激烈,成本粘性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就越弱。本研究为外部信息使用者预测公司债券信用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拓宽成本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有利于指导管理层积极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债券信用利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屈广玉  梁柱  
笔者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由大公等评级的384只无担保的固定利率非金融企业债,考察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发行人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评级都能显著地解释债券利差;在大公、联合和中诚信的样本中,在剔除了信用评级中的财务信息之后,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有显著的增量解释作用,而鹏元样本中的信用评级则没有这种作用。这反映了评级机构之间的异质性,即不能将各评级机构的相同信用评级看作是无差异的。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债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苏嘉莉  祝继高  
基于2008-2019年长期信用债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评级分析师任期越长,信用评级越低;较长的分析师任期能够影响评级准确性,降低"未能预测违约"的第I类错误,增加"错误违约预警"的第II类错误;相比于短分析师任期,长分析师任期能够增强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本文还发现,相比于未被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的债券,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削弱了评级分析师任期对信用评级的降低作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婷  
信用评级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对企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本文利用2011-2013年发行的企业债与公司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揭示出信用评级内在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债券融资成本随着信用评级的上升而下降,债券特征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力要显著大于企业财务特征,企业财务信息并不能直接影响债券融资成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新  
本文以我国2007-2014年间发行的公司债为样本,分析了公司治理、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的关系。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并且,这一关系在公司治理状况较好的公司得到加强。这说明债券信用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债券市场的认同,公司治理对于预防债券信用风险与减少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继华  韩斯玥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历史尚短,其专业性和客观性一直未被科学地证实。鉴于此,本文以2003~2014年1月我国债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制度所发挥的效果。研究结论认为信用评级和股票价格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信用评级强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债券发行价格;债券増信行为能够降低企业的发行成本,但并没有将发行成本降至与増信后同级别债券相同的利率水平。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金清   顾嘉乐   张乐平  
本文首先构建纳入企业ESG评级的信用利差确定模型,区分ESG评级影响债券融资成本的企业基本面渠道和投资者渠道,然后使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ESG评级提高通过企业基本面渠道和投资者渠道共同降低债券信用利差,且后者的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基本面渠道体现为降低财务风险,投资者渠道体现为吸引具有ESG偏好的投资者。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基本面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和安全事故高发地区效果更强,投资者渠道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碳企业更加明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燕  林晚发  
本文利用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发债数据,实证检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显著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吸引优秀员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效率与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继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与未来的违约风险和经营风险。扩展性分析发现,存续期越长、股票源于回购以及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其降低信用利差的正向效应越大;同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杜通  张文迪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探究公司ESG表现能否影响其债券融资成本,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1—2021年上市公司ESG评级和债券数据,就ESG评级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产生负向影响,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第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国有性质会削弱ESG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而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行业、所在地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能够加强ESG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第三,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发行人信用利差;第四,分别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进行研究发现,三种因素的良好表现均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产生抑制作用,说明ESG理念已对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人行为和投资人偏好产生初步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丰富债券定价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引导公司重视优化ESG表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亚平  黄泽民  
本文以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发行的中期票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证实在中期票据市场上信用评级能够减少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显著影响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发行人通过债券增信能够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专业担保机构进行的增信比关联企业的增信更有利于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研究还发现城投债和国有企业性质的产业债存在隐性担保,这种隐性担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隐性担保的行政级别越高、财政实力越好越有利于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对于不同主体评级的中期票据增信效果是不同的,当发行人和担保人或隐性担保人的信用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施燕平  刘娥平  
公司的资本结构及其调整会显著影响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公司债券的发行资格与融资成本。以2007—2013年间发行公司债券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考察公司获得首次评级前后资本结构调整情况,运用多值响应模型验证资本结构调整、信用评级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发债公司在获得首次评级前显著向下调整负债比率;在控制目标资本结构之后,发债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偏离值越小,向下调整的负债比率越多,则公司的首次主体信用评级越高,这说明评级机构受到发债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此外,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齐岳  楚金辉  冯筱瑢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2011~2015年间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为样本,研究企业性质、信用评级及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性质会影响信用评级,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信用评级更高;此外,本文进一步重点引入企业性质与信用评级的交叉项,发现企业性质会对主体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当主体信用评级发生变化时,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变化比国营企业更加敏感,但企业性质对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将对"十三五"提出的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和国企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亚平  黄泽民  
本文以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发行的中期票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证实在中期票据市场上信用评级能够减少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显著影响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发行人通过债券增信能够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专业担保机构进行的增信比关联企业的增信更有利于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研究还发现城投债和国有企业性质的产业债存在隐性担保,这种隐性担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隐性担保的行政级别越高、财政实力越好越有利于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对于不同主体评级的中期票据增信效果是不同的,当发行人和担保人或隐性担保人的信用水平差别越大,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越明显。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敖小波  林晚发  李晓慧  
近年来,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已经显现。本文以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为切入点,使用2008-2015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券信用评级或主体信用评级越高,进而导致相应的融资成本越低;由于国企隐性担保作用的存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在民企中更显著;本文对内控质量影响信用评级的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内控质量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违约风险与提高利息保障倍数)与报告目标(降低诉讼风险),进而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