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5)
- 2023(12434)
- 2022(11019)
- 2021(10400)
- 2020(8686)
- 2019(20303)
- 2018(20024)
- 2017(39173)
- 2016(21054)
- 2015(23775)
- 2014(23566)
- 2013(22883)
- 2012(20662)
- 2011(18387)
- 2010(17972)
- 2009(15887)
- 2008(15029)
- 2007(12618)
- 2006(10637)
- 2005(8571)
- 学科
- 济(80546)
- 经济(80454)
- 管理(60764)
- 业(57029)
- 企(48092)
- 企业(48092)
- 方法(42294)
- 数学(37335)
- 数学方法(36811)
- 农(21008)
- 财(20338)
- 中国(19795)
- 业经(17669)
- 学(16975)
- 地方(15513)
- 理论(14138)
- 农业(14096)
- 贸(13918)
- 贸易(13913)
- 技术(13638)
- 务(13635)
- 财务(13567)
- 财务管理(13539)
- 易(13508)
- 和(13054)
- 环境(12864)
- 企业财务(12828)
- 制(12208)
- 教育(11460)
- 划(11376)
- 机构
- 大学(288111)
- 学院(285676)
- 管理(119855)
- 济(110414)
- 经济(108066)
- 理学(105961)
- 理学院(104825)
- 管理学(102895)
- 管理学院(102362)
- 研究(88515)
- 中国(62769)
- 京(59697)
- 科学(56091)
- 财(48070)
- 业大(43523)
- 农(42103)
- 所(41961)
- 中心(40895)
- 财经(40254)
- 范(39046)
- 研究所(38869)
- 师范(38716)
- 江(38392)
- 北京(36906)
- 经(36892)
- 农业(32954)
- 院(32852)
- 经济学(32784)
- 州(31728)
- 师范大学(31628)
- 基金
- 项目(209692)
- 科学(166024)
- 研究(153990)
- 基金(153113)
- 家(132553)
- 国家(131461)
- 科学基金(114626)
- 社会(96518)
- 社会科(91462)
- 社会科学(91438)
- 基金项目(82351)
- 省(81778)
- 自然(75721)
- 自然科(73990)
- 自然科学(73973)
- 自然科学基金(72611)
- 教育(71920)
- 划(69022)
- 编号(63228)
- 资助(62650)
- 成果(49517)
- 部(46553)
- 重点(46285)
- 创(43950)
- 发(43793)
- 课题(42436)
- 创新(40902)
- 科研(40459)
- 教育部(40423)
- 大学(39716)
- 期刊
- 济(109541)
- 经济(109541)
- 研究(79504)
- 中国(46379)
- 学报(44170)
- 管理(41779)
- 科学(41144)
- 农(36960)
- 财(35767)
- 教育(35048)
- 大学(34368)
- 学学(32153)
- 技术(26714)
- 农业(26411)
- 业经(19007)
- 财经(18575)
- 融(18243)
- 金融(18243)
- 经济研究(17353)
- 经(15720)
- 图书(15521)
- 问题(14408)
- 科技(14231)
- 理论(13993)
- 技术经济(13568)
- 实践(13086)
- 践(13086)
- 版(13014)
- 业(12960)
- 资源(12664)
共检索到387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菲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关键词:
德育 终极关怀 生活意义 德育目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梅萍
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无助感。要走出这种困境,德育工作必须改变“纯工具化”理性,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包括对生命情感的关怀、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和对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
德育 生命的意义 社会责任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敏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必须防止德育概念的泛化 ,凸现德育目标的超越性 ,彰显道德教育的实践特征 ,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并充分发挥“乐”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 有效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幸福
本文结合职业学校德育现状,根据内尔.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关怀理念、关怀品质、关怀效果和关怀时空四个层面对职业学校德育中关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并对学校实施关怀教育的意义价值进行了解析,最后从建构关怀型德育、关怀型师生关系和关怀型教师群体三个方面为学校重构关怀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 关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玉 易连云
意义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断裂引发大学德育与生命的摩擦。基于对生命的关怀,大学德育依据道德践履与意义世界建构的关系,从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通过整合德育课程、道德体悟教育吁请意义和道德与生命相遇,和谐德育促进了生命的充盈。
关键词:
德育 道德 意义 相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桂荣
学校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生命关怀的精神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并以此推动学校管理进行“人本”的改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凯 蒋阳飞
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来临,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生命关怀"的德育观,为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一个人最完整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生命关怀"的德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臣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评价的理念,从交往的角度重新审视课程评价。交往性课程评价以交往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和有效为基点,能够促进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经过真诚地沟通,逐渐获得共识,并将所获得的共识运用到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中去。要想实现多元化、民主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需要加强体现交往理念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平台建设;畅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沟通渠道;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与完善德育课程评价的回应机制。
关键词:
交往性理论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程评价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正伟 杨颖秀
实施道德行为需要付出德行成本。而德行成本过高是我国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研究德行成本并对过高的德行成本进行补偿是搞好学校德育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和摆脱当前学校德育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
学校德育 道德行为 德行成本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苏立增
在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学校德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中的坐标点,更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存的德育体系而创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菁
"德育人文关怀"这一课题在被提出的三十多年中,逐步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新理念后,德育人文关怀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如何将德育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来,落实到能够让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来,既是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文伟 朱英 李成龙 李俊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应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德育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促使德育不断走向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统一。以此为基本工作理念,东华大学实施开展了"研究生德育关怀工程",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尊重研究生的选择,顺应研究生的需求,发展研究生的能力,创新研究生德育载体,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幸福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关怀者"角色、德育工作实效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群体特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树立良好的关怀意识、形成良好的关怀能力。内尔·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中关于关怀地位及作用、教师关怀及其榜样作用、关怀能力等的精辟论述,对于高职院校培育关怀型德育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
教育研究曾长期致力于科学化的建设,把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其中,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曾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争。实证的科学研究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在教育研究中已经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研究必须从实证科学的"无视生命"走向"关怀生命",这就是人文科学的"理解的教育研究范式"。
关键词:
教育研究 实证研究 生命关怀 理解的范式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日根
中国社会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要将社会与经济相互结合,研究经济制度要与研究经济制度的形成、运行与变化相结合(要自下而上,也要自上而下)。研究理性行为要与研究非理性行为相结合。一、应加强对社会与经济的结合的研究。简单的GDP衡量肯定是有偏颇的,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指标是综合性的,既有经济性的指标如GDP等,也包括人的寿命、幸福指数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