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4)
2023(6535)
2022(5279)
2021(5268)
2020(4261)
2019(9651)
2018(9868)
2017(15920)
2016(10220)
2015(11615)
2014(11974)
2013(10863)
2012(10314)
2011(9685)
2010(10112)
2009(9050)
2008(8984)
2007(8288)
2006(7597)
2005(6920)
作者
(29321)
(24186)
(24184)
(23217)
(15501)
(11585)
(11077)
(9676)
(9436)
(8893)
(8431)
(8384)
(8004)
(7913)
(7841)
(7524)
(7382)
(7288)
(7201)
(7035)
(6662)
(6238)
(5969)
(5860)
(5639)
(5628)
(5378)
(5320)
(5231)
(5009)
学科
(27133)
经济(27090)
教育(20726)
管理(19245)
(15930)
中国(14990)
(14833)
(11777)
企业(11777)
理论(11579)
方法(9421)
(8429)
教学(8197)
(7276)
数学(7218)
(7008)
数学方法(6990)
(6367)
(5819)
业经(5643)
(5317)
金融(5309)
(5303)
银行(5273)
地方(5236)
农业(5235)
(5148)
(4997)
发展(4961)
技术(4908)
机构
大学(143268)
学院(135713)
研究(56601)
(40692)
经济(39323)
管理(39115)
科学(36637)
中国(34932)
(33637)
理学(32658)
教育(32323)
理学院(32034)
(31086)
管理学(30914)
师范(30792)
管理学院(30636)
(30271)
研究所(27843)
(26569)
师范大学(25383)
(24179)
中心(23154)
北京(22063)
技术(21235)
农业(21078)
业大(20981)
(20918)
(20311)
(18335)
职业(16608)
基金
项目(86415)
研究(68126)
科学(67320)
基金(57233)
(51112)
国家(50533)
科学基金(40244)
教育(39982)
社会(37866)
(35567)
社会科(35241)
社会科学(35233)
(32771)
编号(30710)
成果(29733)
基金项目(28698)
课题(25609)
自然(25174)
自然科(24558)
自然科学(24546)
自然科学基金(24085)
资助(23246)
重点(21820)
(21283)
(20101)
(19449)
项目编号(18376)
规划(18147)
(17930)
(17418)
期刊
教育(54221)
研究(50398)
(49296)
经济(49296)
中国(41708)
学报(27896)
(24143)
科学(22517)
大学(21105)
学学(17960)
农业(16361)
(16302)
技术(14896)
管理(13908)
职业(13394)
图书(10941)
(9037)
金融(9037)
技术教育(8757)
职业技术(8757)
职业技术教育(8757)
(8710)
论坛(8710)
(8519)
(8323)
财经(8194)
书馆(8193)
图书馆(8193)
业大(7547)
经济研究(7345)
共检索到224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向辉  
现代教育对教育的效果抱有极大的自负,这种自负一方面是由于历代先贤不断推进对人认识的深化,对教育理论视野和教育实践可能性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实践的各种尝试及其产生的社会性效果,尤其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外缘性实效的鼓励。但这种自负无法回避一个基本的事实:学生生命个体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和理智兴趣的日益丧失,普通劳动者和卓越的贵族精神在教育中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成全。现实的教育并未像各种理论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陶志琼  
《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一书站在个体发展的视角,以个体成人为根本取向,以对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属人性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为认识基础,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了实现个体生命整全的可能性。成就个体生命整全性需要进行教育设计:关注个体成长的过程性与阶段性,关涉人的全面发展的整合之道,追求个体整全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个体成长与教育的基础是身体"意味着本书是以身体作为本体论的,书中对"爱欲"术语的偏好意味着作者具有强烈的古典人文情怀,追求个体整全成人的哲学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人生过程。理想的教育要借助整全生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爱与个体属人性的获致使"人"从生物个体走向社会个体,从情感教育到审美教育促使个体感性能力获得发展,从理智教育到综合创造促进理智兴趣的发展与超越,幸福之人、审美之人、理智之人、道德之人是个体成长的目标序列。理想的教育在于让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依照自身的内在基础与发展特点充分地显现自身,使得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达到自身功能的最大化,个体生命在此过程中逐步趋于完整而健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盼倩  
对于劳动的价值问题讨论由来已久。洛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确认劳动的价值,目的是自由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劳动的概念,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的本质问题等。其中,马克思还肯定劳动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同时,正因为劳动观念的历史变革,也就是劳动从作为生存手段到行动方式的转变,从奴役劳动到生命劳动的转变以及从劳动生产力到劳动创造力的转变这一系列变革,促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而具有劳动性质的教育和具有教育性质的劳动成为两者结合的重要特征。身心统一发展的教育目的、以活动课为主的课程方式、以劳动过程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作为整体性发展的教育评价是在劳动与教育可能性的结合后对教育系统的充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对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本性、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倾向,使教育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刘丽  
知识问题一直是成人教育视域中的核心问题,从成人知识教育转向回归成人生命的教育是现代成人教育的必然诉求。本文选取了成人教育知识中的三个点:从成人教育知识的价值着手,探讨成人教育知识从最初的被奴役,继而在成人教育活动的助推下逐渐发展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完整活体;从成人教育知识的范畴着手,探讨成人教育知识从固守僵化的课本知识,继而将触角深入缤纷的成人生活世界;从成人教育知识的传授方式着手,分别探讨了说教式、启发式、生成式、整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表明成人教育知识的传授从最初注重对成人个体的简单灌输到注重通过主体间的心灵契合,继而达到知识能量转化的最优效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荣伟  
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二元对立论"、"二元一体论"和"一体多元论"三类观点。个体生命存在的"三元一体论"将个体生命分为身体、心智和灵魂三个相互依赖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此引发出"基于身体存在的个体生命"、"基于心智存在的个体生命"和"基于灵魂存在的个体生命"三种个体生命形式,由此形成的生命(化)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要朝向人的身体、适宜人的身体和成全人的身体;教育要朝向人的心智、适宜人的心智和成全人的心智;教育要朝向人的灵魂、适宜人的灵魂和成全人的灵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珩  
全纳教育的哲学是让所有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全面参与与合作中 ,让每个人达到充分发展。这种教育哲学体现了受教育机会的民主、教学与管理的民主以及师生关系的民主等教育民主化思想。我国要通过发展全纳教育、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薛晓阳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妍璐  
随着人类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加剧,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从工具价值走向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认为理性的生存交往是我们应对"终极境况"的最终出路。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出发,审慎剖析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源、内涵与任务将澄清儿童哲学的工具主义疑难。忽视儿童生存事实的哲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应引起注意,儿童哲学教育旨在捍卫儿童生存交往的权利,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关照,最终将促进社会健全理性的构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现代教育在强化其时代与社会适应性的同时,需要重视教育的超越之道,以提升个体成人的高度。孔子向弟子提出“予欲无言”,意在引导弟子转向天道之生生不已,由此而提示教育的三个层次,即作为起点与基础的师者有言之教,作为中点与过渡的师者无言之身教,作为根本指向的天道生生之教。孔子从有言之教转向无言之教,意在让个体倾其身心直接与天道相遇,与四时之行与百物之生相遇,进而在人天合一的过程之中达成自我生命的整全。就教育的展开路径而言,需要以六艺之教激活个体身心,涵育仁心自觉;通过仁礼合一,在社会交往之中让个体获得自我通达现实的德行依据;通过自觉天道,寻求人道与天道合一,成就个体成人更高的整全性。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生姿态让我们往返于人天之际,找到执着而坚定地活在天地人事之中的勇气与力量,达成个体成人的超越性。孔子的“予欲无言”乃是提示弟子在追随夫子之教的同时又能超越对夫子的追随而转向天道,从听夫子之言转向聆听道言,以达成自我生命在更高层次的整全。这提示我们,人为的教诲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固执于人为之教,而要寻求个体在世的根本性依据,以求得个体成人的超越性与整全成人的可能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锋  
人工智能语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机器语言和程序语言、自然语言理解和模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拥有语言。人工智能拥有规定性的符号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语言。因为从生物学上看,人工智能难以拥有意向性和自由意志;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像人一样领会和回应本真的语言,而且缺乏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无法真正地拥有真理和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中隐喻结构的模仿和学习,去模仿人类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智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华松  
关注人及其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张扬工具理性,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基于生命哲学的视野,从生命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生命教育的路径这三个方面,探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小茅  
自赫尔巴特提出要创建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教育学后2,00余年以来,已有许多学者为此作了可贵的探索,先后提出过各种样式的教育学学科(知识)形态,从而丰富了教育学学科史(教育学史)的素材。但仍有不少教育学研究者仍在构想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形态。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着手建构"人-文化-哲学"相统整的教育学,并希冀为建构真正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知识形态探寻新的路径,将教育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