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2)
- 2023(5755)
- 2022(4836)
- 2021(4298)
- 2020(3604)
- 2019(7847)
- 2018(7480)
- 2017(13801)
- 2016(7647)
- 2015(8148)
- 2014(7707)
- 2013(7562)
- 2012(6810)
- 2011(6048)
- 2010(5834)
- 2009(5353)
- 2008(5132)
- 2007(4346)
- 2006(3676)
- 2005(3007)
- 学科
- 济(29535)
- 经济(29499)
- 管理(21542)
- 业(21246)
- 企(16068)
- 企业(16068)
- 方法(15498)
- 数学(13968)
- 数学方法(13742)
- 农(9068)
- 学(7779)
- 财(7679)
- 贸(7279)
- 贸易(7278)
- 易(7099)
- 中国(6533)
- 农业(6486)
- 业经(6433)
- 地方(5424)
- 技术(5262)
- 环境(5113)
- 务(4911)
- 财务(4902)
- 财务管理(4894)
- 企业财务(4662)
- 制(4411)
- 划(4385)
- 产业(4054)
- 出(3921)
- 银(3835)
- 机构
- 学院(109358)
- 大学(109269)
- 济(43108)
- 经济(42388)
- 管理(41763)
- 研究(38113)
- 理学(37434)
- 理学院(36979)
- 管理学(36117)
- 管理学院(35957)
- 农(29054)
- 科学(27945)
- 中国(26831)
- 业大(23895)
- 农业(23708)
- 京(21881)
- 所(20703)
- 研究所(19602)
- 中心(17350)
- 财(17301)
- 农业大学(16255)
- 财经(14698)
- 江(14393)
- 省(13997)
- 南(13717)
- 院(13605)
- 经(13476)
- 经济学(13193)
- 北京(13132)
- 科学院(12781)
- 基金
- 项目(84163)
- 科学(65327)
- 基金(62617)
- 家(58599)
- 国家(58154)
- 研究(51611)
- 科学基金(48784)
- 自然(34954)
- 自然科(34218)
- 自然科学(34202)
- 社会(34095)
- 省(33948)
- 基金项目(33824)
- 自然科学基金(33605)
- 社会科(32464)
- 社会科学(32450)
- 划(28522)
- 资助(25169)
- 教育(22817)
- 重点(19336)
- 计划(18933)
- 编号(17977)
- 创(17687)
- 部(17545)
- 发(17356)
- 科技(17211)
- 科研(17129)
- 创新(16612)
- 业(16151)
- 国家社会(14828)
共检索到144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志慧 黄东方 王琼琼 项丽慧 孙威江
以铁观音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对杀青叶采取不同成型技术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及生产效能,研究成型方法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成型机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速包机、包揉机成型,先多次轻压,2次复火后包揉)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好;全程重压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重压数次,1次复火)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差.
关键词:
乌龙茶 成型 品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志龙 陈贤玉 金心怡 蔡银笔 陈寿松
以台湾翠玉乌龙茶品种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全速包造型工艺,参照企业茶叶生产在造型工艺中的常规烘焙时机,对造型叶采取不同烘焙时机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研究不同烘焙时机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时机对造型工艺中造型叶叶温和容重的影响显著,复包揉阶段A3处理(比常规烘焙时机推迟3次包揉烘焙)的容重较A1处理(常规时机烘焙)显著增加(P=0.0149<0.05),其他各造型阶段造型叶容重变化不显著,对造型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且毛茶感官审评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闽南乌龙茶造型工艺中烘焙时机仅对造型效果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乌龙茶 造型 烘焙时机 品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潜 彭婵娟 杨洁洁 杨江帆
通过闽台两地问卷调查,运用DEA模型测算并比较闽台两地茶农乌龙茶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福建省乌龙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高于台湾地区,纯技术效率水平二者相当。在以DEA所得乌龙茶茶农生产效率值为因变量基础上,选取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七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乌龙茶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茶园面积仅对台湾地区乌龙茶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仅对福建省乌龙茶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乌龙茶茶叶品种、乌龙茶茶叶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则对两地乌龙茶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乌龙茶 生产效率 农户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潜 彭婵娟 杨洁洁 杨江帆
通过闽台两地问卷调查,运用DEA模型测算并比较闽台两地茶农乌龙茶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福建省乌龙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高于台湾地区,纯技术效率水平二者相当。在以DEA所得乌龙茶茶农生产效率值为因变量基础上,选取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七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乌龙茶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茶园面积仅对台湾地区乌龙茶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仅对福建省乌龙茶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乌龙茶茶叶品种、乌龙茶茶叶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则对两地乌龙茶生产效
关键词:
乌龙茶 生产效率 农户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乾刚 林智 蔡建明
乌龙茶制造与品质化学涉及制造原料理化性状、制造过程化学变化和成茶品质化学基础 3方面内容 .从原料、制造到成茶 ,贯穿其中的重要理论与技术原理是“控制”,即 :(1 )选择适当茶树品种和一定成熟度的新梢以限制原料中部分化学成分特别是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 ;(2 )将多酚类物质制茶氧化控制在鲜叶局部和一定变化范围内进行 ;(3 )控制“做青”进程以促进内含物转移、转化 ;(4 )防止成茶色泽成分比例失调
关键词:
乌龙茶 制造 品质 化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功宇 金心怡 叶秋萍 陈寿松 李丹 方慧
以闽北乌龙茶CCD色选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探明色选机茶叶流量、一号色选灰度阈值和二号色选灰度阈值3个因素对台时产量、选别率和带出比的影响,再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和响应面法优化色选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选别率和带出比影响显著,最佳工艺条件为:流量3.0×10-4m3·s-1、一号色选灰度阈值170和二号色选灰度阈值180.以色选机初始生产工艺参数作对照进行模型验证试验得出:验证值与预测值相接近,相比对照组的选别率提高了11.590%,带出比下降了5.748%,表明该优化工艺参数适用于CCD色选机拣剔闽北乌龙茶作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福平 陈伟 陈洪德 陈荣冰
以武夷肉桂鲜叶为原料 ,研究做青强度对做青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总糖减少 ;做青强度越大 ,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也减少较多 ;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 ,但强度不同 ,下降幅度有差异 .还讨论了上述生化成分的变化与乌龙茶品质的关系
关键词:
乌龙茶 做青强度 生化成分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青华 孙威江 张孔碌 罗星火 吴全金
以福建闽南、闽北和广东乌龙茶为样本,开展基于茶汤色差和pH的乌龙茶产品判别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在评饮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乌龙茶茶汤的色差和pH均无显著影响.(2)(45±2)℃下,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多,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升高,第1泡茶汤的L显著低于第3泡;3泡茶汤间红绿度(a)和黄蓝度(b)的变化均不显著;3泡茶汤色差的衍生值色相(b/a)、色调彩度(Cab)和色彩饱和度(Sab)均无显著差异,色相角(Hab)差异达显著水平;3泡茶汤间的pH存在显著差异.(3)(45±2)℃下,以第1泡茶汤的色差和pH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茶样进行产地、品种、级别和品类鉴别,建立判别模型,得到正...
关键词:
乌龙茶茶汤 色差 pH 判别分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林春桃 苏宝财 余建辉
通过福州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对乌龙茶消费者体验视角下的品牌忠诚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消费者态度忠诚对其行为忠诚的影响不显著;乌龙茶服务体验、品牌体验以及关系体验分别对消费者满意和转换成本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乌龙茶消费者转换成本对其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乌龙茶消费者满意对其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建安 施兆鹏 施英 谷纪平 陈金华 龚雨顺
为探讨乌龙茶特殊"岩韵"与"音韵"的感官特征与物质特性,对8个有代表性的闽北与闽南乌龙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对与味感相关的主要内含成分进行常规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闽北武夷岩茶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长.
关键词:
乌龙茶 岩韵 音韵 感官体验 化学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淑华 王果 郭雅玲 赖凌凌 吴明言 廖雯 续子杰
对8个乌龙茶品类(永春佛手、白芽奇兰、铁观音、漳平水仙、武夷水仙、闽北水仙、武夷肉桂和武夷名丛)共82个茶叶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茶叶中的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REOs)为0.62-10.11 mg·kg~(-1),各品类∑REOs几何平均值大小为:铁观音>闽北水仙>永春佛手>武夷水仙>武夷名丛>武夷肉桂>白芽奇兰>漳平水仙.供试茶叶轻稀土元素氧化物的含量(∑LREOs)明显高于重稀土元素氧化物的含量(∑HREOs);镧(La)、铈(CE)、钕(Nd)和钇(Y)等4种元素的含量(CE含量最高)高于其他稀土元素,此4种元素含量之和达到∑REOs的80%以上.茶叶的∑LREO...
关键词:
乌龙茶 稀土元素 轻稀土元素 重稀土元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月梅 郑德勇 叶乃兴
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12份福建乌龙茶茶样的热分解过程.试验条件为:茶样由室温以10℃·min-1匀速升温至600℃,气氛为空气,铝坩埚加盖(盖上钻1 mm的孔).结果表明:茶叶的热分解过程分为5个失重阶段:1室温至100℃左右主要为脱水阶段;2100-226℃为茶叶挥发物逸出阶段;3226-345℃为变味热分解阶段;4345-482℃为碳化阶段;5482-600℃为燃烧阶段.茶叶具有相似的失重过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体现茶叶的特征,阶段2主要体现茶叶内含物的品质特征,阶段345主要体现茶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机盐等其他物质的含量特征,可反映不同品种、季节和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鑫磊 俞晓敏 龚智宏 林宏政 郝志龙 张妍 金心怡
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为原料,按照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加工方法制成相应的茶类,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qQ MS)测定鲜叶原料和不同茶类的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芦丁(槲皮素-3-氧-鼠李糖基-吡喃葡萄糖苷)和咖啡碱含量,探究不同茶类的加工工序对茶树鲜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各茶类中的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绿茶下降最少,乌龙茶和白茶次之,红茶下降最多;白茶中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低于乌龙茶,酯型儿茶素含量与乌龙茶相当.各茶类中的氨基酸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绿茶中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其他组分较低;乌龙茶中的茶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绿茶略有降低,但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组分积累较多;红茶中除了亮氨酸有一定的积累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为最低;白茶中除了茶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较低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有较高的积累.白茶中的芦丁含量与鲜叶相当,而比绿茶、乌龙茶和红茶高出1.5倍左右.咖啡碱在鲜叶和白茶中的含量最高,在红茶中的含量最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屈峰 陈秋华 谢向英
乌龙茶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根据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以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文化因素对不同县域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说明文化因素对乌龙茶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产业文化因素存在空间效应。通过对文化因素的空间效应研究,有助于理解文化因素的溢出效应,合理全面考察乌龙茶产业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 空间回归模型 文化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屈峰 陈秋华 谢向英
乌龙茶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根据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以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文化因素对不同县域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说明文化因素对乌龙茶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产业文化因素存在空间效应。通过对文化因素的空间效应研究,有助于理解文化因素的溢出效应,合理全面考察乌龙茶产业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 空间回归模型 文化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