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0)
- 2023(14808)
- 2022(12425)
- 2021(11831)
- 2020(9642)
- 2019(22220)
- 2018(22302)
- 2017(41528)
- 2016(23681)
- 2015(26518)
- 2014(26992)
- 2013(25886)
- 2012(23525)
- 2011(21175)
- 2010(21103)
- 2009(18933)
- 2008(18348)
- 2007(16238)
- 2006(14342)
- 2005(12630)
- 学科
- 济(84133)
- 经济(83945)
- 管理(61011)
- 业(58329)
- 企(48840)
- 企业(48840)
- 方法(38419)
- 数学(31788)
- 数学方法(31390)
- 中国(29780)
- 农(24382)
- 教育(23993)
- 学(22370)
- 财(21276)
- 业经(20947)
- 理论(19587)
- 地方(17075)
- 制(16627)
- 农业(15957)
- 和(15180)
- 技术(14723)
- 务(13472)
- 财务(13402)
- 财务管理(13382)
- 贸(13223)
- 贸易(13217)
- 发(12881)
- 易(12814)
- 企业财务(12776)
- 银(12499)
- 机构
- 大学(328492)
- 学院(321609)
- 管理(122107)
- 济(117456)
- 经济(114440)
- 研究(111794)
- 理学(106062)
- 理学院(104718)
- 管理学(102683)
- 管理学院(102047)
- 中国(75625)
- 京(71710)
- 科学(70782)
- 所(56380)
- 财(54392)
- 范(52295)
- 师范(51875)
- 农(51874)
- 研究所(51666)
- 中心(48969)
- 业大(48275)
- 江(48046)
- 北京(45813)
- 财经(43942)
- 师范大学(42396)
- 教育(41113)
- 农业(40440)
- 院(40396)
- 经(40067)
- 州(38793)
- 基金
- 项目(222302)
- 科学(175564)
- 研究(166671)
- 基金(158667)
- 家(138151)
- 国家(136854)
- 科学基金(116767)
- 社会(103468)
- 社会科(97023)
- 社会科学(96995)
- 省(87718)
- 基金项目(83894)
- 教育(82533)
- 划(75698)
- 自然(75238)
- 自然科(73496)
- 自然科学(73476)
- 自然科学基金(72144)
- 编号(69597)
- 资助(64226)
- 成果(59175)
- 重点(50856)
- 课题(50477)
- 部(49975)
- 发(47560)
- 创(46016)
- 教育部(43235)
- 项目编号(42907)
- 创新(42562)
- 科研(42215)
共检索到474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鑫 朱佳妮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成为研究者的必经之路。从事学术职业是教育学博士生的主要归宿,其学术社会化经历却鲜为人知。基于扎根理论分析15位教育学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资料,结合6所高校博士生培养相关文本,探究学术社会化的核心要素与作用机理,构建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模型。研究发现:读博动机主要在预期社会化阶段发挥作用;院系制度与人际互动是集体社会化阶段的保障性和支持性要素;个人社会化阶段视自我主导力与组织支持程度的高低,分化出主动建构、自我沉淀、寻找外援及接受规训4种类型。高匹配度的导生关系、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利于激发和维持强动机,顺利实现学术社会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牛晓雨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顺利进入学术职业的重要过程,疫情期间主要依托线上开展学术互动。访谈了15名疫情背景下培养的教育学博士生,并对数据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在线上课程学习、导学互动和学术共同体交流等学术互动实践中,博士生分别面临走马观花与真诚交流的社会化互动形式,获得社会化是自己的事与超越时空界限的社会化互动体验,选择自我修炼与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化应对方式,进而面临“逆反学术社会化”与“学术社会化”的张力拉扯。通过开展注重交流的网络学术活动、关注博士生网络学术社交体验、搭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线上学术互动的环境营造、认知建立和支持服务,进而消解张力,实现博士生学术互动的混合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对优秀理科博士生成长经历的质性分析发现,优秀理科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历程主要包括学术预期社会化、专攻准备、阈限过渡和自我确证四个阶段。其中阈限过渡中的“学术方向确定”和“想法实现挑战”是博士生分化的关键期。优秀科研能力的养成是在独立解决科研困难与自我确证成为好研究者的张力中产生的。高质量理科博士生的培养应重视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提高论文选题难度;设立学术保护区,帮助博士生顺利跨越阈限;调整导师指导策略,强化博士生独立自主科研能力;弱化科研计量评价,注重内隐性科学素养的培育。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顾平
作者分别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成果效应等四个方面对美术学博士生学术格局建立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获得广泛的认同,从而带来美术学博士生培养体系的根本变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岚
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导师指导概念强调师德,立德树人通过影响博士生社会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德治文化传统重视教师自我修身却比较忽视监督机制的建设。导师在指导内容上注重把控大方向而具体指导不足,关注点以学术为边界较少涉及其他方面,重结果而轻过程,重任务导向轻个人导向。博士生指导应因材施教,根据阶段需要适当调整引导导向和控制导向;强调以人为本,使师德师风在个人关系维度上进一步具体化;加强制度建设,将底线师德与崇高师德结合起来;建立纠纷处理机制,但保持对"师德失范"的谨慎定义。
关键词:
师德 立德树人 博士生社会化 指导过程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念鲁
说明了经济学博士生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关系,阐述了在论文写作中如何确定和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如何做好相关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如何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坚持独立思考,保持良好的学术品格和情操;如何按照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格式和要求进行研究与写作。
关键词:
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 论文写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将于2022年12月17-18日举办“2022年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此次论坛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充分利用其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团队以及广泛的国际学术资源,以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应用计量经济学为主,
关键词:
数量经济学 博士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海刚
科学研究与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结合使博士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建立起了历史的、必然的关联,并成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的重要选择。但随着职业的分化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博士学位作为大学教师"资格证"的传统正面临挑战,从而引发了关于博士生教育是继续保持以"学术为业"的传统,还是要与学生的短期职业目标以及更广泛的职业选择建立联系的本质之争。
关键词:
美国教育 博士生教育 教育本质 学术研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慰慈
在这多彩的深秋季节,很多高校老师们和同学们来到北京大学,参加博士生学术论坛,我感到高兴、亲切、温暖、振奋和激励,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事业,我们所研究的学科后继有人,充满着希望。今天我致辞的中心思想是"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回顾我们"图情档"的研究生教育,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的。在此以前,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培养研究生,但是培养的人数是少量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得到大的起步与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以,我今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世奎 沈文钦 张帅
阐述了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意义,利用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从博士生在学期间人均发表论文情况和博士生学术发表在整个知识创新体系中的贡献两个视角对博士生的学术发表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分析表明,博士生在整个论文发表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生产力 论文发表 国际比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海 王以宁
教育等人类活动系统经常被视为复杂系统,难以应用传统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一些研究者引入了生态学研究方法,使用"生态系统"的隐喻对人类活动系统进行研究。本文对中国青年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现状取一侧面进行了小生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电子邮件是他们最认同的联络方式;大多数人愿意更多地与他人协作进行研究,但缺乏实现途径,而专家指点也是他们提升学术水平迫切需要的方式。此类研究成果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分析框架和体系,以改进研究者和学习者的生态环境,帮助其提高绩效。
关键词:
青年研究者 小生境 生态学 教育技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树锋
1978年,我国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我考入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师从著名地质学家郭令智院士;1982年初,我在郭老师指导下继续博士研究生学业,1984年底,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我有幸成为我国实施学位制度以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在学期间,我还担任了研究生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1985年我留南京大学任教后即开始招收硕士生,并协助指导博士生,担任地质学系副主任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系分委员会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钋 金红昊 蔡旻恩
构建了涵盖“入口–环境–投入–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实证考察前沿交叉学科平台的博士生培养成效。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学科,交叉学科平台培养的博士生在读博动机、组织支持、学业投入与学术职业社会化等领域均具有优势,但在学术成果产出方面略有不足。延伸分析发现,导师支持的缺位是学术成果产出不足这一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故此,前沿交叉学科平台亟待构建高质量的全职导师团队,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充足师资支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东芳 经紫艺
在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是否以及依据何种标准在同一学科领域分设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尚无定论的议题。教育领域的两种博士学位类型从共存之时起,就一直因未能厘清边界而在美国学术界经历了百年纷争。具体来看,美国教育学博士和教育博士在学位要求和标准、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以及学位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保守派认为学位趋同现象十分合理,保持现状即可;改革派认为学位间理应存在差异并建议采取行动改变;更为激进的观点提出应跳出当前学位设置逻辑并创设新的学位类型。二者趋同可归因于教育学科的知识特征和实践领域的特殊性。并非所有学科领域都采用固定的学位设置模式,博士学位类型的设置应超越简单的二元化思路,完全切割两种学位类型实现全方位的差异化培养路径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科知识特性,其培养应在保证作为博士学位学术性标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性特色。
关键词:
教育学博士 教育博士 学位类型 专业博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