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4)
2023(12767)
2022(11244)
2021(10470)
2020(8846)
2019(20476)
2018(20260)
2017(39127)
2016(21550)
2015(24255)
2014(24225)
2013(24042)
2012(22047)
2011(19964)
2010(19830)
2009(18470)
2008(18021)
2007(15829)
2006(13959)
2005(12531)
作者
(63956)
(52883)
(52728)
(50059)
(33866)
(25539)
(23829)
(20783)
(20298)
(19010)
(18205)
(17926)
(17016)
(16863)
(16561)
(16317)
(15891)
(15866)
(15212)
(15199)
(13249)
(13048)
(12844)
(12189)
(11954)
(11904)
(11837)
(11661)
(10789)
(10460)
学科
(81657)
经济(81486)
管理(67172)
(60987)
(52805)
企业(52805)
方法(37369)
数学(31517)
数学方法(31141)
(23733)
(21699)
中国(20898)
(20109)
(19692)
业经(19604)
地方(15370)
(14880)
理论(14846)
财务(14811)
财务管理(14778)
(14174)
农业(14104)
(14046)
企业财务(14037)
(14026)
贸易(14018)
(13615)
环境(13504)
技术(13371)
(13167)
机构
大学(310928)
学院(306218)
管理(121302)
(117439)
经济(114745)
理学(105053)
研究(104318)
理学院(103861)
管理学(102052)
管理学院(101510)
中国(76434)
(67003)
科学(66279)
(56561)
(53127)
(52387)
研究所(48393)
业大(48142)
中心(46330)
(45170)
财经(44664)
北京(42268)
农业(41306)
(40529)
(39954)
师范(39473)
(38085)
(36169)
经济学(34641)
财经大学(33389)
基金
项目(212134)
科学(165955)
基金(153931)
研究(153164)
(135205)
国家(134107)
科学基金(114375)
社会(94909)
社会科(89708)
社会科学(89683)
(82596)
基金项目(81840)
自然(76119)
自然科(74278)
自然科学(74257)
自然科学基金(72933)
(70233)
教育(70112)
资助(63502)
编号(62066)
成果(51314)
重点(47546)
(46661)
(44260)
(44115)
课题(43086)
创新(41202)
科研(40827)
(40630)
教育部(39743)
期刊
(130621)
经济(130621)
研究(91415)
中国(60266)
学报(53149)
(47809)
科学(47782)
管理(45955)
(43666)
大学(39888)
学学(37491)
教育(34901)
农业(32821)
技术(25471)
(25115)
金融(25115)
财经(22025)
业经(20765)
经济研究(19874)
(18675)
问题(16845)
(16400)
图书(16327)
科技(15606)
理论(15492)
(15009)
实践(14226)
(14226)
技术经济(14036)
现代(13933)
共检索到449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祖平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公信力的生成受信息、期望、信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受损的信任在多次的正向回馈后可以恢复重建,但重建的速度较慢。研究表明,信息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和重建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慈善组织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只是公信力建设的初步阶段,更深层次的公信力建设方法是提升慈善组织的能力和运作规范性,提高政府和公众等外部力量对失信慈善组织的惩处能力。为了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监管部门,制定一部科学的慈善法律。
[期刊] 征信  [作者] 秦安兰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频发的慈善负面事件使得慈善组织公信力处于危险境地,但同时也带来公信力重建的机遇。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现代福利国家的必然选择。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路径具有多维性,重建过程中需要注重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建设、公益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多元监督体系与第三方评估建设这四个方面。此外,透明度建设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突破口,提升诚信度和慈善能力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内在动力,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外在动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吴成  郭剑鸣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灵魂,但当前国内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层出,不仅沉重打击了慈善组织在公众心中的神圣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公信力评估及公信力的重塑路径4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反思慈善组织公信力流失现象以及加强监管、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众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海燕  邓虹  
互联网慈善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活动的公益行为,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的显著特征是参与感的空前提高和大众化的最大实现。我国互联网慈善方兴未艾,其公信力状况呈现喜忧参半的两面性格局。互联网慈善弥补了传统慈善在便捷性和透明度上的短板,对我国慈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运用法治思维建构互联网慈善公信力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应对之策:一是增强互联网慈善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和责任感,二是确保互联网慈善信息平台的可及性和透明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海燕  邓虹  
互联网慈善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活动的公益行为,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的显著特征是参与感的空前提高和大众化的最大实现。我国互联网慈善方兴未艾,其公信力状况呈现喜忧参半的两面性格局。互联网慈善弥补了传统慈善在便捷性和透明度上的短板,对我国慈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运用法治思维建构互联网慈善公信力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应对之策:一是增强互联网慈善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和责任感,二是确保互联网慈善信息平台的可及性和透明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伟  王旸  
声誉是慈善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受损可能减少其社会捐赠来源,进而影响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使用全国民营企业捐赠调查数据,本文从声誉惩罚的角度研究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如何影响民营企业捐赠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具有声誉惩罚效应,与其合作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显著下降,且这一效应溢出至民间慈善组织;此外,在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声誉惩罚机制可能失灵,所属行业与政府关系密切以及具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其捐赠金额受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影响较小,即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偏公益目的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如地区慈善组织发育程度和社会信任程度)以及完善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缓解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民营企业捐赠金额的不利影响。本文的结论对探索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微观影响机制以及慈善组织优化声誉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宁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援和保障,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公信力的缺失将阻碍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这一问题,在分析归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尝试针对慈善组织内部监管缺乏、外部监督不足和舆论导向存在偏差等问题,从慈善组织专业化建设、政府科学化监督和社会力量理性化参与三方面提出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塑方案。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素丽  
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关系到慈善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化的团队、技术过硬的互联网平台、政府行政职权的下放和完善的项目审核机制对公信力的塑造和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保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和信息披露,提升公民道德和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开拓慈善渠道、引入科技手段,建立监督和问责机制等策略,对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宇珊  
《慈善法》要求网络募捐建立慈善组织与捐赠者之间的良性反馈机制。目前,网络募捐反馈机制存在项目发起方难以获得捐赠者信息、建立持久有效的反馈机制、进行捐赠者关系维护等问题。可通过增加捐赠者的个性化选择、扩大项目发起方的知情权、加强公募机构的审核作用、设置信用等级系统等予以完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宇珊  
《慈善法》要求网络募捐建立慈善组织与捐赠者之间的良性反馈机制。目前,网络募捐反馈机制存在项目发起方难以获得捐赠者信息、建立持久有效的反馈机制、进行捐赠者关系维护等问题。可通过增加捐赠者的个性化选择、扩大项目发起方的知情权、加强公募机构的审核作用、设置信用等级系统等予以完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付海艳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慈善组织的管理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有关慈善组织管理的历史进程和核心议题的文献进行跨学科的梳理与整合,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募款难的具体表现与微观基础,二是公信力重构与组织能力建设,三是内部运营机制改善,四是与政府的关系。在对文献系统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国际化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的有效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主动研究慈善的基础理论是国内慈善组织研究当前面临的两大挑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磊  王翀  
在慈善众筹平台中支持者匿名资助有何直接和间接影响?文章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识别平台匿名机制对支持者自身以及后来支持者带来的资助影响。研究发现,支持者匿名资助选择与自身的资助金额之间存在互相正向的影响。虽然已有支持者的匿名资助会激励后来支持者同样选择匿名,但会负向影响后来支持者的贡献金额。匿名资助不利于后来支持者进行信息推断并建立对项目的信心。此外,已有支持者的匿名资助甚至会负向调节已有贡献金额对后来支持者资助金额的正向信号作用。慈善项目支持者在出资决策中存在观察性学习而非直接盲从。研究结果有助于众筹平台深入理解匿名机制的影响路径,并优化匿名机制设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磊  王翀  
在慈善众筹平台中支持者匿名资助有何直接和间接影响?文章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识别平台匿名机制对支持者自身以及后来支持者带来的资助影响。研究发现,支持者匿名资助选择与自身的资助金额之间存在互相正向的影响。虽然已有支持者的匿名资助会激励后来支持者同样选择匿名,但会负向影响后来支持者的贡献金额。匿名资助不利于后来支持者进行信息推断并建立对项目的信心。此外,已有支持者的匿名资助甚至会负向调节已有贡献金额对后来支持者资助金额的正向信号作用。慈善项目支持者在出资决策中存在观察性学习而非直接盲从。研究结果有助于众筹平台深入理解匿名机制的影响路径,并优化匿名机制设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薛晨  
慈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在高质量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而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渠道就是慈善事业的发展。新晋商作为富有时代精神的传统晋商传承者,是山西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在分析新晋商慈善捐赠行为产生的内外部动力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新晋商慈善捐赠所面对的阻力,并根据动力和阻力着力构建促进新晋商慈善的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万君宝  秦施洁  
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捐赠大国,企业慈善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论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战略慈善理论,将美国企业慈善历程划分为五大阶段——慈善非法期、相关慈善期、不相关慈善期、社会责任期和战略慈善期,揭示了美国企业慈善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合法到合法、从对社会变革的消极卷入到积极推动的复杂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美国企业慈善的五角星模型,试图寻绎以企业自身战略发展为轴心,汇聚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大众、学术机构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多种力量,获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共赢的长效机制。针对中国企业慈善的发展困境,本文提供了培育中国企业慈善三种力量的基本思路与相关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