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87)
2023(7349)
2022(6072)
2021(5612)
2020(4619)
2019(9978)
2018(9396)
2017(17237)
2016(9780)
2015(10733)
2014(10358)
2013(9542)
2012(8366)
2011(7718)
2010(7413)
2009(6517)
2008(6254)
2007(5392)
2006(4590)
2005(3831)
作者
(28124)
(23738)
(23540)
(22207)
(14876)
(11532)
(10480)
(9292)
(8934)
(8192)
(8112)
(7719)
(7580)
(7471)
(7168)
(7119)
(7097)
(6997)
(6819)
(6718)
(6049)
(5624)
(5539)
(5381)
(5355)
(5210)
(5140)
(5042)
(4938)
(4701)
学科
(32907)
经济(32858)
管理(26946)
(24765)
(19138)
企业(19138)
方法(16844)
数学(15378)
数学方法(15233)
中国(10264)
(9635)
(9613)
(8188)
贸易(8188)
(7989)
业经(7337)
(7196)
教育(7011)
农业(6714)
技术(6640)
环境(6130)
(5827)
财务(5826)
财务管理(5820)
理论(5670)
企业财务(5580)
(5314)
产业(5057)
(5040)
地方(4821)
机构
大学(137842)
学院(131462)
(52758)
经济(51882)
管理(49307)
理学(44732)
理学院(44157)
研究(44154)
管理学(43181)
管理学院(42966)
中国(29412)
科学(28971)
(28336)
(27572)
业大(24749)
农业(22834)
(22423)
(21936)
研究所(20647)
中心(19648)
财经(19214)
(18777)
师范(18487)
(18100)
(17840)
经济学(17090)
北京(16723)
农业大学(16088)
(15990)
经济学院(15885)
基金
项目(99546)
科学(79209)
基金(74120)
研究(67593)
(67125)
国家(66529)
科学基金(56879)
社会(45573)
社会科(43290)
社会科学(43278)
基金项目(40045)
(38805)
自然(38188)
自然科(37427)
自然科学(37414)
自然科学基金(36803)
(33906)
教育(33111)
资助(28622)
编号(24987)
重点(22700)
(22194)
(21776)
大学(20771)
(20468)
创新(20095)
科研(19843)
计划(19614)
国家社会(19600)
成果(19154)
期刊
(46990)
经济(46990)
研究(37652)
学报(28723)
中国(25692)
(24126)
科学(23215)
教育(22329)
大学(22244)
学学(19919)
农业(16502)
(16341)
管理(15655)
财经(9558)
经济研究(9186)
(9183)
(8495)
金融(8495)
技术(8398)
(8261)
业经(8199)
业大(7990)
(7503)
科技(7351)
农业大学(6931)
问题(6635)
商业(6446)
(5907)
(5728)
技术经济(5584)
共检索到179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旭  
目的:考察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感恩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感恩问卷和生命意义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感恩和生命意义感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感恩在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体验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寻求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留守经历对感恩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在有留守经历群体中,感恩可以中介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对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意义寻求的影响,而在无留守经历群体中则不能。结论:感恩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调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旭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乐观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2)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3)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更应该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入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保瑞  方建东  
为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索可协商命运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可协商命运观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7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研究发现:(1)元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国家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的得分上无显著差异;(2)可协商命运观与生命意义感显著正相关,可协商命运观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生命意义感显著正相关;(3)分层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和Soble检验均显示,自我效能感在可协商命运观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可协商命运观既可以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产生间接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映华  
以5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大学生社会认同、问题网络使用对其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及社会认同感居于中等水平,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网络使用;社会认同积极影响生命意义感,问题网络使用消极影响生命意义感;问题网络使用是社会认同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变量。高校应该重视提升大学生积极生命意义;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网络沉溺;实施适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三观"教育。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亚楠  张舒  刘璐怡  刘慧瀛  
目的:考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与感恩及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及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以及生命意义感两两显著正相关;感恩不但能直接正向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还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间接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在感恩与生命意义感间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结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不仅要从社会支持入手,培养其归属感,也要重视感恩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嵇炜  王华  赵会军  黄治东  
本文对6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种分析方法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属于中间层次;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的回归方程显著,即大学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预测、解释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贾金玲   卢林鑫   向垚梅娇   宋晓会   班永飞   孙霁   蔺秀云  
基于紧凑型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歧视知觉模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意义保持模型、风险—压力—应对模型,对31所特殊教育学校1228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及歧视知觉、意义追寻、视角转换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视障学生的社交排斥、歧视知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意义追寻处于中等水平,而视角转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能够负向预测其自我超越生命意义;(3)歧视知觉与意义追寻不仅共同在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还在二者的关系中分别发挥简单中介作用;(4)视角转换正向调节了意义追寻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结果不仅验证并拓展了上述四个理论模型,还为视障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姝玥  林艳  
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资料,对资料进行登录、编码,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归类,发现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意义来源有一定的相似性,被学生们提到较多的生命意义来源有:社会关注、亲情、目标追求、成就、友情、自主性、满意充实和兴趣休闲。最后通过卡方检验对三个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意义来源进行对比,探索三个群体在各生命意义来源上的差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姝玥  程诗婷  方杰  王兴华  
本研究以自杀人际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归属感受挫、累赘感知、生命意义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五所高校11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归属感受挫和累赘感知均对自杀意念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且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当归属感受挫和累赘感知同时处于高水平时,大学生的自杀意念程度最严重;(2)归属感受挫和累赘感知负向预测生命意义,生命意义负向预测自杀意念,生命意义中介了归属感受挫和累赘感知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苏志强  张大均  王鑫强  
为探讨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主观幸福感总量表对51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要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负性生活事件与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公正世界信念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3)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的效应值为18%,即负性生活事件在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还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韩黎  廖传景  张继华  
本研究考察压力性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87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偏低,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和高低心理韧性者差异显著;压力性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压力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通过情绪调节和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和心理韧性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发挥了链式多重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不仅需要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还要增强心理韧性,以降低压力性生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庐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是人之美德,也是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观测点。新近评出的全国道德楷模虽然事迹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特点是都秉承美德、知善感恩。不过,数千年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到今天.感恩好像变得越来越艰难。近段时间,有一些关于大学生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石耀慧  麻超  
探讨特质焦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为特质焦虑中学生有效提升学业成绩制定科学方案。采用特质焦虑、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问卷对14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特质焦虑、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学业成绩两两之间显著相关;(2)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与学业成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特质焦虑负面影响学业成绩的作用机制,要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应注重生命意义感的培育和自我控制的加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周海明  时勘  李志勇  马丙云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自尊、抗逆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取样32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创伤后成长问卷、抗逆力问卷、自尊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支持、自尊和抗逆力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抗逆力的调节,低水平的抗逆力条件下,自尊中介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高水平抗逆力条件下,自尊不能中介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结论:自尊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付伟  侯春娜  刘志军  张绍波  
相对于一般院校对工作绩效的强调,特殊教育教师更看重周边绩效对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影响。采用生命意义问卷、教学效能量表和周边绩效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获取有效样本117名。结果表明:(1)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间的中介效应,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2)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较高的生命意义可以有效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