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15)
- 2023(16573)
- 2022(13928)
- 2021(12634)
- 2020(10328)
- 2019(23207)
- 2018(22764)
- 2017(42975)
- 2016(23730)
- 2015(25974)
- 2014(25985)
- 2013(25282)
- 2012(23598)
- 2011(21452)
- 2010(21712)
- 2009(20171)
- 2008(19942)
- 2007(17972)
- 2006(16023)
- 2005(14741)
- 学科
- 济(94834)
- 经济(94700)
- 管理(68706)
- 业(64921)
- 企(51633)
- 企业(51633)
- 方法(34726)
- 中国(29070)
- 数学(28930)
- 数学方法(28633)
- 农(28184)
- 财(25792)
- 地方(23874)
- 制(23296)
- 业经(23094)
- 学(21641)
- 农业(19073)
- 银(18391)
- 银行(18330)
- 行(17652)
- 融(17649)
- 金融(17641)
- 贸(17408)
- 贸易(17396)
- 易(16830)
- 体(16472)
- 环境(16011)
- 技术(15595)
- 务(15324)
- 财务(15277)
- 机构
- 学院(337465)
- 大学(334710)
- 济(133894)
- 经济(130938)
- 研究(122562)
- 管理(122397)
- 理学(104068)
- 理学院(102782)
- 管理学(100940)
- 管理学院(100326)
- 中国(92936)
- 科学(77610)
- 京(72467)
- 农(67581)
- 财(65659)
- 所(64066)
- 研究所(58057)
- 中心(55159)
- 业大(54460)
- 江(53387)
- 农业(53201)
- 财经(50744)
- 经(45955)
- 北京(45717)
- 范(45666)
- 师范(45028)
- 院(44740)
- 州(42259)
- 省(41350)
- 经济学(40836)
- 基金
- 项目(225764)
- 科学(176686)
- 基金(162789)
- 研究(159574)
- 家(145700)
- 国家(144458)
- 科学基金(121725)
- 社会(102030)
- 社会科(96702)
- 社会科学(96680)
- 省(89946)
- 基金项目(86112)
- 自然(79545)
- 自然科(77694)
- 自然科学(77669)
- 自然科学基金(76297)
- 划(76024)
- 教育(72674)
- 资助(66122)
- 编号(62393)
- 发(52711)
- 重点(51833)
- 成果(50728)
- 部(48747)
- 创(47149)
- 课题(45510)
- 创新(44227)
- 科研(43283)
- 制(43224)
- 计划(42805)
- 期刊
- 济(155367)
- 经济(155367)
- 研究(99206)
- 中国(76515)
- 农(62574)
- 学报(61484)
- 科学(54770)
- 财(51076)
- 管理(46407)
- 大学(45561)
- 学学(43414)
- 农业(41979)
- 教育(37712)
- 融(34608)
- 金融(34608)
- 业经(27070)
- 技术(26917)
- 财经(25341)
- 经济研究(24822)
- 业(22409)
- 经(21834)
- 问题(20364)
- 版(17851)
- 科技(16703)
- 业大(16277)
- 贸(15653)
- 商业(15188)
- 资源(15092)
- 技术经济(14659)
- 世界(14269)
共检索到520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董引引 曲颖
为回应感官刺激如何激发目的地依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以海南省为案例地,采用连续性追踪调查方法,探索不同阶段(在场和游后)多感官旅游体验的内部结构对目的地依恋不同状态的持续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感官旅游体验主要通过感官权力、联觉效应和感官主题等记忆结构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但在不同旅游阶段“,感官-情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感官权力方面,在场旅游阶段,以海洋景观为主导的视觉元素对激发目的地依恋的外显状态发挥核心作用;在游后回忆阶段,核心元素突破了视觉局限,椰风海韵、海鲜、新鲜空气和亲水触感等多感官元素的稳定性凸显,并积极正向影响着目的地依恋的内隐状态。(2)联觉效应方面,在场旅游阶段,以海洋景观为主导的核心视觉元素联合成为激发目的地依恋外显状态的中枢区;在游后回忆阶段,视觉范畴下的海洋景观和味觉范畴下的海鲜成为引领多感官联觉的双核心,共同影响目的地依恋的内隐状态。(3)感官主题方面,在场旅游阶段,存在6个主题鲜明的多感官社团,其中“海洋观光之旅”和“亲水之旅”社团是塑造目的地依恋外显状态的关键;在游后回忆阶段,多感官主题社团的数量减少为4个,其中“海洋观光之旅”和“美食之旅”社团对目的地依恋内隐状态的塑造力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多感官旅游体验激发目的地依恋内在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
多感官体验 目的地依恋 记忆 网络结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辉 徐红罡
游客体验到的旅游目的地环境因素对其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结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提出旅游体验场景的概念,并实证考察其物理维度、社会维度、社会维度要素和自然维度对游客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以丽江为例,采用问卷调研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旅游体验场景的社会象征要素和自然要素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理要素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熟悉度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总结了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邵敏 蔡沙沙 赖启福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感官营销理论,构建“感官印象—感知形象—体验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感官印象对旅游体验质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入动觉后的感官印象通过激活目的地形象感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性别在旅游者感官印象与情感形象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但在认知形象影响路径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自然景区经营者应设计具有动觉体验元素、性别情感差异的感官景观,通过强化自然景区舒适度形象和社区形象,营造身心放松、愉悦唤醒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自然景区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玲玲 郭英之 申军波
在体验经济转向和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乡村旅游体验方式、拓增体验维度、优化体验流程、提升体验效果成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乡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维度为视角,结合典型案例,重构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感官体验价值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体验的多感官路径模型。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体验的多感官路径为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和乡土人文等视觉资源,自然音律和人文音律构成的听觉资源,清新空气和乡村气息的嗅觉资源,绿色食品和多样饮食的味觉资源,自然、农事和工艺体验等触觉资源,遵循市场的乡村休闲、乡村研学、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等诉求,开发旅游六要素多感官体验产品支撑体系和载体,鼓励利益相关者的体验价值共创行为,推动乡村旅游体验情境创新设计,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品质化和深度化消费体验需求。因此,提出乡村旅游多感官体验的游览、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和交通等产品开发,以及管理者、开发者和体验者三方利益相关者体验价值共创等相关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吕兴洋 吴艾凌 李惠璠
感官营销理论为目的地定位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品牌感官印象的概念,并以成都洛带、黄龙溪、元通和街子4个古镇类目的地为例,探讨利用品牌感官印象实现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定位的可能。研究一通过对到访旅游者游记的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发现,4个古镇在除视觉外的4种感官维度上,给游客留下的品牌感官印象有着明显区别,由此发掘出4个目的地在感官体验供给上的差异(洛带-味觉,黄龙溪-触觉,元通-听觉,街子-嗅觉)。研究二进一步利用问卷调查潜在旅游者的感官体验需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了7个差异化感官需求的细分市场,其中4个单一感官偏好型和中度需求均衡型细分市场的存在使得感官导向的定位成为可能。品牌感官印象的提出给予目的地营销者新的营销手段,为目的地差异化定位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完善了目的地品牌营销体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礼珊 杨莹
进行有效的目的地营销,是增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解释了旅游目的地的涵义,并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基础以及旅游自的地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营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敏 陈晓欣 林银斌 朱竑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国际马拉松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论不同受众群体基于赛事产生的旅游地品牌体验,探索通过体育赛事体验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赛事中所展示的特色景观及其背后体现的文化精神、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场景以及不同身份群体的参与和互动是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要素;(2)群体的品牌体验是多重维度交互的结果,由于赛事参与程度和体验视角的不同,体验结果也有所差异:非跑者将赛事情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生成了对赛事的正负面兼具的情绪,而跑者通过“具身—认知”过程,生成了更积极正面和影响持久的多维度体验;(3)赛事体验结果将对参与者的后续行为结果产生影响,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互动中,地方品牌获得持续更新。最后鉴于不同身份群体的感知差异,对赛事推广时针对不同群体施行差异化战略提供简要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皮平凡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意义在于影响顾客体验价值。围绕旅游目的地,探讨了目的地品牌与顾客体验价值的相互关系,提出旅游目的地品牌是影响与驱动顾客体验价值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服务质量以及顾客关系,最终对顾客体验价值产生影响;基于顾客体验价值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主要通过培育品牌权益、品牌忠诚管理和旅游目的地品牌策略完成。
关键词:
体验价值 旅游目的地 品牌管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湛研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将云计算(SaaS、PaaS、IaaS)、物联网(RFID技术、传感器等)、互联网(Web2.0技术、三网融合技术等)和个人移动终端(3G技术、PDA等)、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集成和综合。智慧旅游是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融合设计,科技的力量将会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好的体验、更智能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根据业内预测,5G产业将在2020年达到爆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蕾 罗楚 高晗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正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逐渐成为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共同聚焦的课题。IPA分析法简单直观,被广泛用于各领域的研究,但由于缺乏严谨的数据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颇受质疑。文章以都江堰为例,探讨新常态下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IPA分析范式。对IPA分析法进行了多维正态分布检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并分别采用自述重要性法、多元回归系数法、邓维兆偏相关系数法和L-H偏相关系数法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进行IPA分析,结果显示4种IPA分析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鉴忠 徐虹 杨玥
顾客体验具有传统商品不具备的高价值。游客体验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化的内在驱动力。旅游体验产品应紧紧围绕"认知、情感、亲历和心灵体验"进行定位,作出品牌承诺,并通过"集中一点、文化嫁接、新概念和体验营销"四种策略进行品牌价值传递,同时,强化品牌的内部化管理。
关键词:
顾客体验 旅游目的地 品牌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晔 李天元 赵帆
旅游目的地推广营销所使用的官方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平台等网络渠道构成了旅游者接触目的地的网络界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主要包含信息价值、友好性和交互性3个要素。为探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旅游者体验与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的3个要素通过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中介因素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感知,但信息价值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对旅游目的地优化网络界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网络界面 品牌形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那梦帆 谢彦君 Dogan Gursoy
旅游目的地并未须同时具备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对于旅游者来说,只要有一种价值非常突出,就足以吸引他们前来旅游。目前,虽然众多学者纷纷赞同体验价值的重要性,但研究成果多关注于"态度-行为"的必然联系,片面地聚焦于体验价值对旅游者行为,特别是游后行为产生的影响,由此对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行判断,这些研究忽略了目的地体验价值本身所富含的时间规律、空间尺度及体验主体的实践性表达。文章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析旅游目的地体验价值的结构与内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体验价值是以功能价值、享乐价值与符号价值为核心,包含放松、复愈、交流、社会声望等8个子范畴,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该研究有利于目的地管理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体验价值的内涵,并为构建基于体验价值的目的地深度旅游体验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永博
"讲好故事"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和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以"讲故事"为手段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现有旅游目的地叙事研究开展还很不充分,关注的叙事偏重于正面叙事材料,对负面叙事的关注还很不够。文章着眼于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以德国首都柏林作为研究案例,以著名历史游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Berlin:Imagine a City)中关于柏林的系列黑色叙事和柏林旅游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包括4个阶段的混合研究设计,验证黑色叙事对柏林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及意动)的复杂影响。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验证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实证该影响主要透过"叙事主角-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这一主线发挥作用,明确了黑色叙事主角形象对黑色叙事引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叙事传输理论相关结论。其次,验证了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在黑色叙事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效应,发现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而非认知形象)是黑色叙事最终能够影响游客动机的关键。最后,在黑色叙事这一特定研究情境中,验证了目的地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影响意动形象"具有"增强调节效应",丰富了现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意动"三联结构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和营销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