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07)
2023(3046)
2022(2719)
2021(2628)
2020(2271)
2019(5156)
2018(5258)
2017(9536)
2016(5547)
2015(6322)
2014(6175)
2013(6137)
2012(5853)
2011(5289)
2010(5379)
2009(5038)
2008(4750)
2007(4253)
2006(3868)
2005(3607)
作者
(15159)
(12567)
(12305)
(12010)
(7953)
(6204)
(5760)
(4983)
(4781)
(4586)
(4406)
(4223)
(4141)
(3885)
(3859)
(3848)
(3782)
(3728)
(3654)
(3598)
(3260)
(3074)
(2998)
(2958)
(2955)
(2876)
(2779)
(2761)
(2616)
(2555)
学科
(17540)
经济(17506)
管理(13367)
(11429)
(8604)
企业(8604)
(7401)
地方(7210)
(6825)
中国(5419)
农业(4972)
(4965)
方法(4725)
(4713)
制度(4711)
业经(4527)
(4413)
教育(4089)
数学(3744)
理论(3663)
数学方法(3643)
服务(3210)
(3151)
银行(3144)
(3060)
环境(3025)
(2999)
(2996)
教学(2938)
地方经济(2920)
机构
大学(70292)
学院(69120)
管理(24594)
研究(24403)
(22908)
经济(21867)
理学(19968)
中国(19642)
理学院(19614)
管理学(19246)
管理学院(19086)
(16424)
科学(15290)
(14068)
中心(13007)
(12571)
(12464)
师范(12372)
(12192)
(12077)
(10854)
(10754)
研究所(10704)
北京(10327)
师范大学(10041)
业大(9969)
农业(9362)
(9167)
财经(8890)
技术(8105)
基金
项目(43725)
研究(34195)
科学(33623)
基金(29635)
(25357)
国家(25054)
科学基金(21358)
社会(19923)
社会科(18592)
社会科学(18589)
(18231)
基金项目(16128)
教育(16079)
编号(15314)
(15170)
自然(13791)
成果(13437)
自然科(13420)
自然科学(13415)
自然科学基金(13164)
资助(11682)
课题(11143)
(9563)
(9530)
重点(9510)
(9108)
项目编号(8733)
(8580)
规划(8458)
(8451)
期刊
(34126)
经济(34126)
研究(23066)
中国(22024)
教育(13356)
(11040)
(10795)
学报(10199)
科学(9489)
管理(8553)
(7803)
金融(7803)
大学(7669)
图书(7321)
农业(7013)
学学(6577)
技术(6183)
书馆(5685)
图书馆(5685)
业经(5341)
(5278)
(4830)
资源(4558)
(4471)
卫生(4471)
问题(4372)
财经(4043)
(4001)
(3880)
论坛(3880)
共检索到120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志伟  
倪德卫在其孟子思想的探究中,提出“意志无力”的问题以切入孟子心性哲学的内在机理,从而以一种普遍性的问题意识重构了孟子以具体事例呈现的一系列道德哲学问题。意志无力是在道德认知的前提之下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道德行为模式,道德认知是确定是否陷入意志无力状态的一个先决条件,同时古希腊哲人认为充分的道德认知可以消解意志软弱,而中国先秦儒家尤其是孟子却明确意识到仅有道德认知并不能完全解决意志无力的问题,还必须考虑情感、意愿和欲望与道德认知的综合影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高正伟  
《孟子赵注》版本可考者实始于宋,其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经注本系统,即《孟子》与赵岐注的合本,也可称单注本或章句本系统;二是与伪孙奭疏相结合的注疏本系统;三是晚起于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的新注疏本系统。经注本系统宋元以刻本为主,包括蜀大字本、巾箱本、小字本、岳氏本、世彩堂本等;明清刻本、抄本皆有,包括吴抄校本、永怀堂本、毛抄校本、何氏兄弟抄校本、戴震抄校本、孔本、韩本等等。各版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源流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奕君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继春秋各诸侯之间吞并侵略的紊乱变局,仍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瑞杰  郭美华  
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而阳明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的为学进路,并与《论语》《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将此章理解为不同主体现实生存活动及其境界的共时性差异,对单纯的认知主义进路有所克服。但是,阳明依然将普遍天理预设为主体性良知的先天本质,同样湮没了真正的道德生存本身。事实上,重新敞露道德生存论的真蕴,将天命与道德生存划界,以人自身活泼的生存活动及其展开作为人之本质的基础,是彰显人自身生存性意义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郭威  
自由意志是个哲学概念,是哲学领域长期以来大量探讨充满争论的问题,此概念出现在一本讨论组织的著作中,为什么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在《管理的职能》整部论著中,巴纳德在两个地方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的概念,一处是开篇后不久,在讨论个人的定义时涉及自由意志——"人有多大的选择能力或者自由意志?"另一处是在著作结尾的时候表明自己的信念——"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协作的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述胜  李晓美  
对于孟子性善论之内涵,释之者众说纷纭。歧解迭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诠释者无视其方法论前提,只是根据孟子的某些个别言论推衍发挥。孟子“道性善”的方法论前提是谈论人性,就是在谈论人生的正常状态;人生有何种自然(人性),则必有实现其自然之当然(道德价值)。故人性与道德是内在于人生的,二者异名而同实,同归于人生之正常状态,亦即同归于人生之善。把人生之非正常状态也视为人性,实际上是以非人为人,违背了思维的基本逻辑。把人性区分为自然人性与道德人性,则割裂了自然与当然的一体性联系,使人性与道德成为相互外在甚至对立之物。认为“性”与“善”不能直接相连,是把人生之善这一内在而绝对之本身价值,误认为外在而相对之工具价值的结果。以“目的—手段”来说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则是误用工具价值分析框架的产物。孟子“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性乃人生的正常状态,道德乃人生正常状态之实现,人性既是人生之事实,也是对人生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尺度,人性之善乃内在的善、绝对的善,是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确立的基础。性善论是合理的人性论,是孟子对于人类思想的重要贡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赵麦茹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支撑着孟子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孟子的经济思想富含了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一特色在其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和分配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孟子之思想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兰英  王彦淳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做出的前期论证,其目的在于阐明意识形态从“批判性”到“建设性”的进位实现路径。基于对马克思的意志、阶级意志、等级意志、资本意志和人民意志系列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向度,即共产主义理想所向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为,在基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共产党领导下,显现为实现人民意志集中和思想观念解放的根本指向。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在我国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介绍德国和挪威的金融业运行情况后,总结了如下几点体会:①中央银行必须以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为己任;②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应坚持集中统一;③完备的金融法规是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控的保证;④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是金融业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⑤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能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德民  沈鸿  
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与非人相区别的、以"不忍人之心"为核心、沿着"四端"向"四德"不断充扩的向善之心。孟子的不动心是指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向度不可动摇。此心虽然生而具有,但并非圆满自足,须通过意识自由和行为自觉缓慢培养,令其渐次成长,连续不断,由小到大,以止于至善。心之所向叫志,坚持此志不变,叫"持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二者互为制约,须"持其志,勿暴其气",所以孟子主张养气。告子的不动心是指接受了某种外在律令,将心托付于此,从而信念坚定,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超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琦  
孟子沿着孔子“仁学”思想,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存心养性”的人性修养理论与仁政学说。展现了孔、孟之间人性论发展、嬗变的逻辑轨迹及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方光柱  
孟子的赋税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孟子的赋税思想主要体现为其民本思想,具体体现在其保护税本的“制民恒产”论,“薄其税敛”的“轻摇薄赋”论,“食之以时”“不违农时”“勿夺民时”的涵养税源论,以及“用之以礼”的合理支出论。孟子的赋税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儒家思想以及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