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6)
2023(4415)
2022(3437)
2021(3237)
2020(2368)
2019(5241)
2018(4889)
2017(9225)
2016(4943)
2015(5385)
2014(5531)
2013(5472)
2012(5358)
2011(5087)
2010(5332)
2009(5090)
2008(4720)
2007(4431)
2006(3904)
2005(3237)
作者
(13992)
(11924)
(11508)
(11133)
(7300)
(5692)
(5242)
(4573)
(4428)
(4144)
(3977)
(3958)
(3787)
(3515)
(3446)
(3412)
(3336)
(3282)
(3200)
(3163)
(2934)
(2803)
(2799)
(2684)
(2658)
(2638)
(2629)
(2523)
(2422)
(2406)
学科
(22600)
经济(22554)
(22279)
(16288)
农业(15224)
管理(9547)
业经(9279)
中国(7927)
(7344)
企业(7344)
农业经济(6996)
地方(6791)
(6778)
(6289)
(6041)
方法(5745)
收入(5643)
发展(5497)
(5487)
数学(5099)
数学方法(5061)
(4753)
农村(4733)
(4711)
金融(4711)
建设(4475)
(4337)
银行(4332)
(4244)
(4193)
机构
学院(72808)
大学(70767)
(31384)
经济(30628)
研究(26512)
管理(25895)
理学(22132)
理学院(21826)
管理学(21527)
管理学院(21373)
中国(21160)
(17814)
(15746)
(14279)
科学(14249)
中心(12934)
(12773)
农业(12452)
(11663)
财经(11616)
(11578)
师范(11519)
研究所(11299)
业大(10821)
(10607)
经济学(10058)
(9332)
师范大学(9196)
经济学院(9140)
(9111)
基金
项目(47553)
研究(38734)
科学(38078)
基金(34705)
(29387)
国家(29032)
社会(26482)
科学基金(24823)
社会科(24709)
社会科学(24706)
(18755)
基金项目(18267)
教育(16728)
编号(16435)
(14978)
成果(14481)
自然(13193)
资助(12969)
自然科(12866)
自然科学(12863)
自然科学基金(12649)
(12084)
(11618)
国家社会(11324)
课题(11097)
(11023)
(10706)
(10593)
重点(10397)
发展(9977)
期刊
(43210)
经济(43210)
(24896)
研究(23127)
中国(18640)
农业(16206)
(10688)
科学(10680)
(10533)
金融(10533)
业经(10474)
学报(10384)
大学(9180)
教育(8735)
学学(8685)
农业经济(7743)
管理(7685)
农村(7462)
(7462)
(5603)
问题(5545)
财经(5543)
经济研究(5254)
世界(5190)
(5166)
社会(5073)
农村经济(5010)
(4777)
社会科(4481)
社会科学(4481)
共检索到117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亚峰  许可  刘海波  靳宗振  
地理标志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在实现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进而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农业大国,在运用地理标志方面既有需求,也有潜力。文章介绍了意大利地理标志运用概况,并从制度、主体和举措三个维度建立了分析框架。在制度基础方面,分析了意大利地理标志的普适产品规则和特殊产品规则。在主体职责方面,分析了政府机构进行地理标志产品检查执法的职责和相关机构促进地理标志公众认知的职责。在具体举措方面,分析了意大利通过食品旅游项目推广地理标志、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积极推动多方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地理标志运用的实际情况,从制度建设、主体职责和具体举措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利用地理标志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胜  宋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中国广大农村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结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区丘陵型国家意大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专家座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作为世界农业发展引领国的意大利农业呈现出个性化、协调化、精细化和艺术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又与意大利农业复兴一脉相承,且其成就的取得与意大利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介组织对农业的保驾护航和农民的自信与自强是分不开的。基于此,笔者从尊重山区农业传统产业与文化、加强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引导山区农民加入协会与科研项目、实现山区农业多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伟  
广西地理标志是优秀的公共性资源。近年来,广西地理标志研究取得可喜成绩,但广西地理标志融入乡村振兴文创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面对多元社会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复杂语境,如何将广西地理标志科学融入乡村振兴文创产品设计,相关研究十分必要。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的《广西乡村振兴报告》,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会,对相关主题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卫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应用于解决农村问题之中。林业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林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将其发展成为联结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会为乡村林业资源和产业振兴搭建起双向互通的桥梁。由高岚、林超和郑彬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一书,以林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思路,梳理了林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收录了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林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红根  宋成校  
本文以欧美典型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探讨其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法律约束、环境保护以及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发力等共性措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的个性方案:德国"城乡等值化"、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俄罗斯"土地改革"等;同时,本文在深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类型国家乡村振兴的路径图。借鉴国际乡村振兴措施与逻辑,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并提出中国应当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链;适度引入乡村工业,注入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优化乡村治理水平,向治理现代化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鹏  刘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指引了道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本文在回溯日本和韩国的乡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国乡村发展经验与教训,并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提出从顶层设计、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献  李瑾  
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基于信息传播要素视角,从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总结提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5个国家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主要做法,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结合多案例分析发现,国外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与经验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受体技能培训、多元化服务主体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未来中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通过信息化支撑农业产业兴旺、信息化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茅锐  林显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以城乡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快乡村经济转型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再平衡的重要政策思路。鉴于全球的乡村发展不是孤立的议题,中国应加强对已跨越经济转型阶段的发达国家在推进乡村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政策进行总结和借鉴。本文通过回顾四个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历史,发现法国的主要做法是以土地集中和产业再分布实现“均衡化”发展,德国的主要做法是从对乡村边缘化的被动调整到“城乡等值化”的主动改革,美国的主要做法是以完善的制度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共生型”发展,日本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化设计和体制化运作的农业振兴体系。基于上述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中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促进城乡再平衡发展应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健全乡村振兴的体制化设计和社会合作网络,二是要优化城乡融合的产业布局和多元化产品体系,三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共生型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邵敬敬  王际焱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榆林市榆阳区聚力乡村振兴,坚定践行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系统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开发现代农业、多元性产业,踏入一条致富新路。“榆阳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为陕西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乡村兴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经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吉鹏  李虎  
[目的]涉农资金整合能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农业,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哈尔滨市通河县特色产业的调研和访谈资料为基础,重点关注了涉农资金整合以来通河县榛子产业的运作发展成效。[结果]在涉农资金整合下,通河县通过科学统筹榛子产业发展布局、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培育新型主体、全产业链开发显著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但也存在规划统筹不够全面、统筹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地方资金配套存在困难、县级统筹资金整合压力大等问题。[结论]从通河县特色产业运作发展成效中得出,坚持以产业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组织,促进涉农部门机构整合;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涉农资金结构;加强关键领域有效投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扩充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与管理等方面的对策,可进一步提高以扶持产业为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优势和成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道铉  田杨  
韩国新村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农村开发的成功案例。本文基于农村开发政策视角,结合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韩国新村事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及重要因素。政府、市场、村庄的交互作用,政府体系化的支农政策及激励机制,村庄指导者的领导力及村民的协同创新,韩国新村运动的这些经验启示可以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镜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仁安  
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环境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区域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英国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英美农村区域规划有法律体系健全、支持力度较大、土地使用原则先进以及重视居民参与性等特征。最后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中国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歆   牛习现  
<正>“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数字技术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业经济蓬勃发展,进而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此,经研究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的《探访乡村振兴:数字经济进行时》一书,以作者数年的走访经历和思考作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互联网企业是如何在下沉市场发力,以及他们的业务是如何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市场扎根。
关键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苏子龙  王世虎  周伟  贾立斌  
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资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其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性、关键性作用,土地的资源属性、资本属性和资产属性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贵州三变、安徽金寨和贵州湄潭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广西集体土地发展旅游产业3个案例进行了佐证。未来的土地管理要更多发挥土地的融资和撬动功能,在清晰界定产权基础上,构建一套保障和促进产权交易的有效机制,探索农民从土地开发、保护、流转中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三资一体"转变。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投资,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高速发展。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均在不断提升农业保险在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而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农作物覆盖面较低、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产品创新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包括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