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5)
2023(2118)
2022(1801)
2021(1838)
2020(1454)
2019(3239)
2018(3066)
2017(5611)
2016(3143)
2015(3701)
2014(3710)
2013(3563)
2012(3434)
2011(3136)
2010(3270)
2009(3024)
2008(2967)
2007(2856)
2006(2681)
2005(2305)
作者
(8589)
(7267)
(6968)
(6942)
(4591)
(3492)
(3333)
(2970)
(2787)
(2587)
(2578)
(2425)
(2379)
(2245)
(2214)
(2193)
(2175)
(2172)
(2130)
(2092)
(2055)
(1773)
(1745)
(1662)
(1657)
(1632)
(1622)
(1616)
(1517)
(1506)
学科
(12244)
经济(12114)
(7273)
理论(6790)
管理(5874)
(5768)
企业(5768)
(5283)
方法(5098)
(4605)
教育(4269)
中国(4128)
业经(4116)
社会(3716)
教学(3556)
(3413)
经济理论(3165)
企业经济(2966)
经济学(2753)
(2525)
学法(2251)
教学法(2251)
数学(2033)
(1984)
数学方法(1948)
学理(1902)
学理论(1902)
农业(1889)
政治(1749)
思想(1686)
机构
大学(48645)
学院(46669)
研究(16932)
(15887)
经济(15498)
管理(14875)
理学(12535)
理学院(12326)
管理学(12039)
管理学院(11928)
中国(10405)
科学(10307)
(10268)
(9968)
师范(9906)
(8598)
师范大学(8244)
(8179)
教育(8051)
研究所(7772)
(7555)
中心(7023)
北京(6603)
财经(6478)
(6306)
技术(5882)
(5875)
(5801)
社会(5584)
经济学(5444)
基金
项目(28047)
研究(23148)
科学(21671)
基金(18879)
(16039)
国家(15838)
社会(15529)
社会科(13264)
社会科学(13255)
科学基金(13192)
教育(12708)
(10868)
编号(10630)
成果(10191)
基金项目(9466)
(9368)
课题(7768)
资助(7444)
自然(7251)
自然科(7077)
自然科学(7076)
自然科学基金(6969)
(6736)
(6621)
重点(6538)
项目编号(6511)
(6076)
大学(6059)
教育部(6010)
规划(5945)
期刊
(20615)
经济(20615)
研究(16341)
教育(14959)
中国(12118)
学报(8697)
(7122)
科学(7000)
大学(6668)
(6244)
学学(5755)
管理(5255)
技术(4668)
图书(4411)
农业(4212)
财经(4048)
职业(3778)
(3531)
书馆(3230)
图书馆(3230)
经济研究(3084)
社会(2930)
(2870)
技术教育(2598)
职业技术(2598)
职业技术教育(2598)
(2573)
论坛(2573)
业经(2361)
经济学(2326)
共检索到74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康宁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唐野琛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任何一种意义上的馆藏结构其实都是对知识加以控制与分等的一种结果。馆藏结构主要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考察权力在馆藏配置中的作用;中观层面主要探讨不同学科馆藏之间的地位;微观层面则分析馆藏学科知识组合的关系,揭示其蕴含的价值取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宇慧  
拟剧理论为剖析大学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行为提供了一个微观互动的视角。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大学教师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对大学教师的核心角色——教育者的影响日益加深,甚至相互冲突。大学教师在大学的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最终都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不可能随着场景的转换完全改变。因此,每个大学教师都会在各种角色中间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空间",根据自身的情况整合或者隔离各种角色。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苏正春  徐建国  
“军用土地”释义苏正春,徐建国军用土地是国有土地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有关军用土地的定义说法不一致,涉及到军用土地所包含的内容,提法也很多,如:国防用地、国防工程用地、国防工程设施用地、军事用地、军事设施用地和非军事设施用地等,究竟什么是军用土地?它到...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有效学习(EffectiveLearning)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时代的学习背景有关。在信息时代,如果学习策略不当,面对横无际涯的大量信息、知识和技能,我们很容易陷入忙碌但无效(或效率不高)的"伪学习"之中。对此大家可能都有切身的感受。那么,什么是有效学习呢?很简单,有效学习就是那种善于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这里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学习(Learning)、有效(Effectiveness)和环境(Environment),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农素兰  
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知识诠释面"与"意义生成面"、本体限制性与"他我"定向限制、"刺激—反应"强化训练与"发现—建构"意义学习、"主—客"体纵向教导型与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方面存在二元选择性矛盾。基于此,以如何呈现、如何理解、如何教学、如何角色定位为逻辑切入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视角,探究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提升教师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生成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契合域;以个体先验、经验为基础,搭建学生"自我"与"他我"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汇合域;营造课程"再语境化"的智慧生长空间,架构学生"发现—建构"课程思政文化学习域;塑造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关系,生成课程思政文化共同体。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叶鹰  
科学计量学中的"睡美人"是指发表后历经多年低被引而后转为高被引的那些学术论文。"睡美人"术语起源于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故事:美丽的公主受女巫之咒接触纺锤而陷入昏睡,一百年后有位英俊的王子找到了沉睡的公主,用真爱之吻唤醒了睡美人。2004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定量科学家van Raan借用睡美人童话把发表后很少引用但若干年后被引却迅速上升的特殊引文现象命名为"睡美人"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周涛  
一、问题的提出 “开放的地区主义”(Open Regionalism)概念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始于1986年5月日本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最后报告。这一概念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开放的地区主义”不仅已成为APEC运作的基本准则之一,而且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组织所接受。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使区域经济组织在更大程度上与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取得了相容性,“从区域贸易自由化迈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梦想也因之而成为可能。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马伯钧  
消费和谐是消费经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范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但人们对什么是消费和谐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消费和谐从消费者本身来说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的满足,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是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的合理性,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说是消费者的消费具有可持续性。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和体现。认为消费不和谐,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过大、消费具有不可持续性。不能把信贷消费和奢侈品消费等当作消费不和谐而简单加以否定。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农学科技工作者对专业术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农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环节。针对农学专业课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国内外农学理论及实践的最新进展,比较了农学专业双语教学中与Cultivar相关的Cultigen、variety、Hybrid及breed等学术词汇,尤其对Cultivar与Cultigen易混淆的英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包括轮作制(rotation systems)和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s)等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相关的农业生产制度(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与播种方法相关的直播(direCt-seed...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玉生  楼铁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祥林  
范畴问题,无论研究古代中国美学,还是构建当代中国美学,都绕不开。"妙"是中华美学史上的基元性范畴,其作为审美范畴早已超越单向度女性美评价术语的范围,获得了远比评价女性体态之美的"妍""姣""嫣""婷""婧""娑"等词语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也比后者更多地拥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普适性质;与"妙"这一范畴关联密切的是体现生命意识的基元性范畴"道"——既是中华美学和艺术标举的最高境界,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先秦老子的道论,从形而下的生殖语义看,是"以经验为基础"(女性生殖之事象);从形而上的哲学语义看,是从经验层面"升华为一般"(产生万物之本体)。正是这种基于感性又超越感性的双重变奏,成就了作为审美本体范畴的"道"和作为审美评价术语的"妙"。从性别研究角度看,无论在字形构置还是表层语义乃至深层内涵上,"妙"跟中华本土渊源流长的崇尚雌柔的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点从与之相近的"好"和"美"等范畴亦能见之,故其成为华夏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绝非偶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