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10)
- 2023(15041)
- 2022(13115)
- 2021(12460)
- 2020(10316)
- 2019(23475)
- 2018(23489)
- 2017(44572)
- 2016(24481)
- 2015(27512)
- 2014(27160)
- 2013(26549)
- 2012(24257)
- 2011(21866)
- 2010(21895)
- 2009(20029)
- 2008(18936)
- 2007(16546)
- 2006(14454)
- 2005(12590)
- 学科
- 济(86867)
- 经济(86745)
- 管理(70693)
- 业(62959)
- 企(53048)
- 企业(53048)
- 方法(39065)
- 数学(32993)
- 数学方法(32568)
- 农(24678)
- 中国(24568)
- 财(23834)
- 学(22669)
- 业经(20350)
- 制(18682)
- 地方(17646)
- 理论(17370)
- 农业(16172)
- 贸(15878)
- 贸易(15866)
- 易(15376)
- 和(15049)
- 务(14805)
- 银(14725)
- 财务(14722)
- 财务管理(14689)
- 银行(14661)
- 教育(14214)
- 技术(14082)
- 行(13969)
- 机构
- 大学(335656)
- 学院(333908)
- 管理(129648)
- 济(123909)
- 经济(120968)
- 研究(113553)
- 理学(112195)
- 理学院(110875)
- 管理学(108723)
- 管理学院(108135)
- 中国(84055)
- 科学(73475)
- 京(72411)
- 农(59549)
- 财(58082)
- 所(57917)
- 业大(53355)
- 研究所(53007)
- 中心(51596)
- 江(49875)
- 农业(47026)
- 财经(46026)
- 范(45638)
- 北京(45402)
- 师范(45073)
- 经(41928)
- 院(41841)
- 州(40291)
- 技术(38206)
- 师范大学(36253)
- 基金
- 项目(233129)
- 科学(181773)
- 研究(169278)
- 基金(167082)
- 家(147299)
- 国家(146054)
- 科学基金(124037)
- 社会(103509)
- 社会科(97632)
- 社会科学(97606)
- 省(91893)
- 基金项目(88583)
- 自然(82600)
- 自然科(80664)
- 自然科学(80641)
- 自然科学基金(79187)
- 教育(78610)
- 划(78203)
- 编号(70081)
- 资助(68629)
- 成果(57352)
- 重点(52349)
- 部(50568)
- 发(49069)
- 课题(48758)
- 创(48545)
- 创新(45152)
- 科研(44959)
- 项目编号(43459)
- 大学(43178)
共检索到492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静美 梁桐菲
本文主要基于意义生成视角,运用扎根理论对拥有丰富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对作为职场新人的90后员工的社交媒体使用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90后员工工作社交媒体使用态度和行为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构建了包括"工作社交媒体沉浸""工作社交媒体倦怠""工作社交媒体粉饰"和"工作社交媒体规避"四维态度和行为组合模型,探究了态度和行为模式背后的内在机理和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发现,管理者可以从意义生成视角重新认知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模式,管理者必须动态、辩证地看待员工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矛盾。在企业使用社会媒体的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引导员工建立更强的社会联系,同时提高企业社会媒体对员工的透明度和开放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昳 张向前
基于496名具有社交媒体使用经验的在职员工的调查数据,从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层级回归模型检验技术压力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工作特征在技术压力与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间的调节效应,采用"拔靴法"检验被工作特征调节的技术压力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工作场所中,员工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反生产工作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技术压力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反生产工作行为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工作自主性、技能多样性负向调节技术压力与反生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且调节了技术压力的中介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士健 刘国欣 聂国栋
应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情感事件理论,基于422份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究了企业社交媒体常载使用和过载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检验了工作情绪和工作投入的多重链式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企业社交媒体常载和过载使用均正向影响员工工作绩效;常载使用正向影响积极工作情绪,过载使用正向影响消极工作情绪;积极工作情绪中介企业社交媒体常载使用与员工工作绩效的关系,消极工作情绪在过载使用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工作投入分别中介常载使用和过载使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工作情绪-工作投入中介链在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振华 黄林 郑大庆 黄丽华
员工知识共享对促进个体学习、团队合作、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企业社交媒体中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机理模型,收集358名员工借助钉钉共享知识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区帮助动机显著促进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但组织帮助动机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抑制作用;组织依恋对隐形和显性知识共享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社区归属感显著改善员工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社区归属感正向影响社区帮助动机进而间接促进员工隐性知识共享。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振华 黄林 郑大庆 黄丽华
员工知识共享对促进个体学习、团队合作、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企业社交媒体中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机理模型,收集358名员工借助钉钉共享知识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区帮助动机显著促进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但组织帮助动机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抑制作用;组织依恋对隐形和显性知识共享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社区归属感显著改善员工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社区归属感正向影响社区帮助动机进而间接促进员工隐性知识共享。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昳 张向前
由于社交媒体的出现,社交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社交媒体,但理论界对此却关注不足,国内相关研究尤为匮乏。社交媒体被概念化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允许用户从用户生成的内容获得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交互,实时地或异步地实现机会性交互和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渠道。在系统梳理社交媒体的内涵、相关变量研究、进入的途径与特征、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以及使用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评述已有的社交媒体相关研究,据此构建了工作场所中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关注社交媒体的驱动机制、过程机制和效应机制三个环节,预测未来相关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趋势。
关键词:
工作场所 社交媒体 理论框架 研究展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昳 张向前
由于社交媒体的出现,社交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社交媒体,但理论界对此却关注不足,国内相关研究尤为匮乏。社交媒体被概念化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允许用户从用户生成的内容获得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交互,实时地或异步地实现机会性交互和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渠道。在系统梳理社交媒体的内涵、相关变量研究、进入的途径与特征、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以及使用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评述已有的社交媒体相关研究,据此构建了工作场所中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关注社交媒体的驱动机制、过程机制和效应机制三个环节,
关键词:
工作场所 社交媒体 理论框架 研究展望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晓娟 孙镘莉
[目的/意义]以知乎为例研究中文社交媒体中用户对学术论文的使用行为规律,为扩充Altmetrics数据源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从知乎的问答和专栏文章采集论文使用行为信息,将论文使用行为分为使用场景、使用形式和使用语境三方面,构建编码体系,通过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用户行为特点。[结论/发现]中文社交媒体上用户对学术论文的使用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行为可以反映论文的价值所在,增加论文的关注度;作为典型的中文社交媒体,知乎可以成为评价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新Altmetrics数据源。[创新/价值]探索中文社交媒体知乎中的论文使用行为,提出知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主流Altmetrics指标缺乏中文数据源的问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姚长佳
以天津5所高职院校1 52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与方式、使用时间与依赖感、信息传播强度与偏好三个维度探讨了高职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总体特征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亚群体特征,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主要源于社交需求和娱乐需求;最常接触的社交媒体是微信、QQ和微博,且以观看浏览、点赞的操作方式为主;偏好阅读好友动态、娱乐新闻、社会热点信息,对政治时事关注度较低;社群交流中多为关注和围观,意见领袖式的表达不多;日均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约为3~4小时,对社交媒体依赖感整体偏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强度较低,偏好发布他人动态信息,对政务信息的传播相对谨慎;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属区域及户籍类型对高职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社交媒体 行为特征 信息传播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孟猛 朱庆华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季忠洋 李北伟 朱婧祎 陈为东
[目的/意义]倦怠属于用户主观心理感受,从用户对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PAD三位情感模型、情感化设计)和感知控制视角解读用户负面情绪和倦怠心理的演变。[方法/过程]梳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内涵及相关研究,为了统筹人类情感和认知,在分析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特征和要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视角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两个机理及彼此关系。[结果/结论]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心理感知演变,为社交媒体服务主体提高用户黏性给予心理层面的考量,同时丰富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局限]基于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理论分析得出的机理缺少实证检验,后续将借助实证方法验证机理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苗蕊 吕成戍 鲁颜
作为一种内部沟通与协作的工具,企业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够对员工的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生活冲突等变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直是企业界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基于自2006年“企业2.0”的概念被提出到2021年6月间的54篇中英文实证研究文献,探究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的任务绩效、创新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生活冲突以及情绪耗竭这些行为与心理结果变量的影响,并探索其中潜在的调节变量。元分析的结果显示(1)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与员工的任务绩效和创新绩效间分别有中等强度和高度的正相关关系;(2)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生活冲突和情绪耗竭间有弱正相关关系;(3)员工使用企业社交媒体的目的是调节企业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员工个体结果间关系的关键的变量,社交媒体类型、国家地域文化和员工的职位也会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结论对调和以往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全面认识企业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结果变量的影响机理,科学制定企业社交媒体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晓晴 邓春林
[目的/意义]剖析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要素,阐释用户认知—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行为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整合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和扩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厘清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影响要素联动关系和驱动路径,从需求触发、认知控制、情绪发酵、行为反馈4个阶段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针对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应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进行规制,引导用户理性辨识舆情风险并做出科学决策。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王飞飞 张生太
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环境下新兴网络信息资源的创作与组织模式,结合微信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设计,探讨移动社交媒体下用户生成内容驱动因素,对移动社交媒体的成功十分关键。基于驱动理论视角,从社会驱动、技术驱动和娱乐驱动3个层面来研究用户生成内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对313份来自微信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社会驱动、技术驱动和娱乐驱动都显著影响用户生成内容行为。同时,社会驱动、技术驱动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当社会驱动和技术驱动中任何一个被满足时,用户都会有生成内容行为产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杜田羽 朱华健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用户大量囤积数据信息的现象出现。社交媒体数据囤积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严重。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数据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模式,为大学生克服数据囤积症、提高数据管理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继而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提炼、系统编码,构建大学生数据囤积行为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数据囤积行为受到情境因素、数据因素、主体特征、主体需求和主体认知的共同影响;减少数据囤积行为的客观因素包括内存有限、信息失效,主观因素包括价值迁移、情感变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