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50)
2023(3170)
2022(2697)
2021(2506)
2020(1939)
2019(4560)
2018(4123)
2017(8233)
2016(3844)
2015(3969)
2014(3591)
2013(3748)
2012(3311)
2011(3207)
2010(3134)
2009(2806)
2008(2758)
2007(2446)
2006(2223)
2005(2109)
作者
(10417)
(8922)
(8570)
(8442)
(5521)
(4201)
(3861)
(3305)
(3284)
(3120)
(3014)
(2887)
(2848)
(2834)
(2715)
(2689)
(2588)
(2567)
(2548)
(2372)
(2157)
(2150)
(2063)
(2011)
(1966)
(1949)
(1878)
(1801)
(1746)
(1700)
学科
(18989)
经济(18972)
管理(10825)
(9832)
(8096)
企业(8096)
方法(7702)
数学(6834)
数学方法(6740)
中国(5098)
(4825)
(3813)
(3769)
关系(3722)
(3625)
贸易(3622)
业经(3551)
(3514)
(3464)
金融(3464)
(3358)
银行(3355)
地方(3313)
(3236)
(3078)
经济关系(2764)
对外(2746)
(2594)
财务(2583)
财务管理(2582)
机构
大学(55053)
学院(52980)
(25927)
经济(25483)
管理(20779)
研究(18734)
理学(18165)
理学院(17973)
管理学(17643)
管理学院(17522)
中国(14993)
(12664)
(11260)
财经(10155)
科学(9783)
(9400)
经济学(9006)
中心(8936)
(8732)
经济学院(8242)
研究所(7851)
财经大学(7762)
(7659)
(7451)
北京(7155)
(6896)
(6726)
师范(6679)
业大(6588)
商学(6351)
基金
项目(37305)
科学(30438)
基金(29174)
研究(27016)
(25516)
国家(25341)
科学基金(22268)
社会(19340)
社会科(18548)
社会科学(18544)
基金项目(14993)
自然(13679)
自然科(13463)
自然科学(13460)
自然科学基金(13229)
(13210)
教育(12272)
资助(11743)
(11325)
编号(9628)
国家社会(8993)
(8643)
重点(8340)
教育部(7831)
(7811)
成果(7748)
(7737)
人文(7526)
(7367)
创新(7293)
期刊
(25786)
经济(25786)
研究(18256)
中国(11483)
(9655)
管理(8333)
学报(8259)
科学(7402)
大学(6783)
(6607)
金融(6607)
(6384)
学学(6172)
教育(5515)
经济研究(5409)
财经(5292)
(4641)
农业(4182)
技术(4156)
(3790)
业经(3579)
问题(3220)
国际(3176)
统计(2939)
世界(2813)
(2736)
(2657)
技术经济(2636)
商业(2543)
理论(2361)
共检索到82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育辉   张腾   唐浩博   张榕杰  
在市场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行政监管对于规范评级机构执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8年大公国际被监管部门处罚这一事件,探究监管处罚对其他评级机构评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该处罚事件公布后,其他评级机构显著提升了评级的谨慎程度,表现为主体及债项评级下调的概率增加,评级结果对企业预期违约风险与债券信用利差的解释力度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处罚影响的时效性集中在中短期。同时,处罚事件之后,评级机构针对违约债券的评级波动性降低,发生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降低。对新发行债券而言,首次信用评级的投资者认可度提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监管机构的处罚措施发挥了较好的威慑效果,体现出了强化中介机构监管的积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育辉   张腾   唐浩博   张榕杰  
在市场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行政监管对于规范评级机构执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8年大公国际被监管部门处罚这一事件,探究监管处罚对其他评级机构评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该处罚事件公布后,其他评级机构显著提升了评级的谨慎程度,表现为主体及债项评级下调的概率增加,评级结果对企业预期违约风险与债券信用利差的解释力度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处罚影响的时效性集中在中短期。同时,处罚事件之后,评级机构针对违约债券的评级波动性降低,发生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降低。对新发行债券而言,首次信用评级的投资者认可度提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监管机构的处罚措施发挥了较好的威慑效果,体现出了强化中介机构监管的积极意义。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薛健  汝毅  窦超  
本研究应用犯罪经济学中的威慑理论,考察了高管腐败曝光对可比企业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威慑效应。基于2008-2015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我们发现高管腐败曝光对同省份或同行业企业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有一定威慑作用。被曝光企业规模越大,惩罚力度越高,威慑效应越明显。可比企业原有腐败水平越高,公司治理质量越差,威慑效应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曝光作为一种外部机制能够改善同行业可比企业的未来业绩。本研究拓展了威慑效应理论在微观实证领域的研究,对于客观评价高压反腐的政策实施效果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薛健  汝毅  窦超  
本研究应用犯罪经济学中的威慑理论,考察了高管腐败曝光对可比企业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威慑效应。基于2008-2015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我们发现高管腐败曝光对同省份或同行业企业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有一定威慑作用。被曝光企业规模越大,惩罚力度越高,威慑效应越明显。可比企业原有腐败水平越高,公司治理质量越差,威慑效应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曝光作为一种外部机制能够改善同行业可比企业的未来业绩。本研究拓展了威慑效应理论在微观实证领域的研究,对于客观评价高压反腐的政策实施效果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屹立  张卫国  
通过构建破案率、逮捕率、起诉率和重刑率四个指标来衡量惩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借此研究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无论是惩罚的确定性还是严厉性均对总犯罪率、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产生了显著的威慑作用。其中破案率的威慑力最强。而无论惩罚的确定性还是严厉性对暴力犯罪的威慑作用均小于财产犯罪。这些结论对治理犯罪及刑事政策的完善都颇具启示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飞  吕盼盼  
利用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研究放松卖空管制对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检验卖空机制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应。在实证检验卖空机制的"事前威慑"与"事后惩罚"效应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放松卖空管制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提高其信息透明度。同时发现: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盈余管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股票卖空交易对股价同步性的降低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卖空机制是通过吸引证券分析师跟踪和投资者关注等渠道降低企业股价同步性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晓荞  刘馨茗  陈少华  
如何促使独立董事有效履职一直都是研究热点,但对于我国广泛采取的独立董事行政监管举措,鲜有研究验证其真实效力。本文以独立董事被行政处罚为契机,基于2005—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行政处罚对独立董事公司治理的间接威慑效应。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被处以行政处罚后,同行业独立董事发表异议意见的可能性及数量显著提高,且这一间接威慑效应在地区维度也存在。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同行业企业独立董事声誉质量或薪酬水平更高时,间接威慑效应更强;但是,由于独立董事对风险较为敏感,间接威慑效应不受行政处罚力度影响。此外,行政处罚并不会对同行业自身违规风险较低的企业独立董事离职产生间接威慑影响,即不会有损这类企业的人才供给,但违规风险较高的企业却不然;行政处罚有利于同行业企业短期市场表现,这从投资者角度再度验证了处罚的价值。研究证明了行政处罚是我国独立董事履职重要影响因素,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进一步加强独立董事行政监管举措提供了了直接经验证据支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邑早  王圣媛  
有利比较是个体在进行不道德决策中一种常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通过与更恶劣的行为进行比较来降低自身实施不道德行为的道德谴责感。那么,现实中是否存在可能诱发个体产生有利比较的信息来源呢?理论上,监管处罚公告中披露的涉案金额相当大,社会影响相当恶劣的舞弊案例可能成为这样的潜在信息来源。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年度业绩报告情景,设计一个舞弊决策的实验室实验考察处罚公告中的严重型案例信息对小额舞弊决策者舞弊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有利比较效应假说,即相比未受严重型案例信息诱导的被试,受到严重型案例信息诱导的被试在实验决策中的业绩虚报程度更高,且这一影响主要存在于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的被试中。此外,受到严重型案例信息诱导的被试在舞弊后表现出的负性情绪水平更低。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高劲  宋佳讯  
在我国实体和虚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债务违约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融券卖空机制自2010年开始已经有十余年历程,文章依据融资融券分布式扩容制度的特征,以2010—2020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DID实验检验融券卖空政策对于企业债务违约的“事前威慑”效应,并以进入标的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分析已发生的卖空交易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事后惩罚”效应。研究发现,融券卖空限制逐步放开有助于抑制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且该卖空政策对董事与CEO两职分离、股权集中度高以及融资约束弱的企业抑制效应更强。最后在已有结论基础上进行了影响机制分析,卖空试点政策通过影响市场对企业的关注程度、企业盈余管理来发挥“事前威慑”效应以降低标的企业的违约风险,卖空交易通过降低标的企业过度负债水平和提高企业去杠杆化水平发挥“事后惩罚”效应以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国营  
医疗保险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降低风险,这是医疗保险与其它任何保险的相同之处。除此之外医疗保险还有其独特之处,即医疗保险机构具有信息功能和戚慑功能。医疗保险机构搜寻外部性很强的医疗信息有助于解决医疗市场信息问题,这就是医疗保险机构的信息功能;医疗保险机构的市场力量和长期参与人地位对医疗供方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有力地抑制着医疗供方的道德风险,这就是医疗保险机构的威慑功能。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魏涛  李成  胡凯  
审计独立是国家审计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等“免疫系统”功能的必要条件,国家审计是推动地方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地方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构建一个审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审计独立对地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审计机关人财物省级统管“准自然实验”和2013—2020年29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审计独立显著提升了地方财政透明度;对于市场化程度高、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和财政自主度高的城市,审计独立对财政透明度的改善效应更显著;审计独立推动地方财政信息公开主要通过威慑效应体现。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审计独立在提升财政透明度方面还存在地区间横向收敛效应和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协同效应。研究为我国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审计独立性提供证据支撑,为推动地方财政信息公开提供了新的改革着力点。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得前  严广乐  
本文首先分析了威慑与税收服从的关系以及税收刑事威慑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税收刑事威慑高度有效的条件:要求有较高的查获率和较高的定罪率。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的税收刑事政策未能取得良好的威慑效果的原因:一是缺乏统一而明确的起诉政策;二是缺乏相关的人力资产;三是制度上的缺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蕾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讨论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使企业对内控的投资获得最大净收益的问题。基础模型中,当流程的预期损失超过内控强度的平均无效水平时,企业会增加投资。考虑威慑效应的模型中,当投资无效性较低时,企业对流程的内控投资随着威慑效应的增大而减小。考虑交互效应的模型中,当预期损失与1加交互系数的比值大于内控强度的平均无效水平时,企业会增加对该流程的内控投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旖  张安婷  李增泉  
本文以2013年-2019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观测对象,研究发现,“校友圈”内存在公司被立案,会使圈内其他公司的年报语调下降,且这种下降在年报语调真实程度更低时更为显著。说明立案监管在校友圈中起到了威慑作用,减少了圈内公司的策略性披露,促使它们披露了更为稳健、真实的信息。在机制检验中,我们发现,当私有信息传递效率较高时,立案对圈内公司的威慑效果显著,当立案监管信息存在公开扩散渠道时,圈内人的信息优势会被削弱。此外,不同类别的违规有不同的威慑形式,以“年报语调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威慑效果主要存在于“误导性陈述”类案件中。在校友违规后受到了“重处罚”、校友违规当年即被立案的情况下,对圈内公司年报语调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后果检验中,我们发现校友被立案显著降低了圈内公司年报披露后一年内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反映出对实际监管处罚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市场主体修正对违规成本的低估;此外,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稳定市场主体对违规成本的预期,引导媒体对立案监管信息深度挖掘,广泛传播,将有助于立案监管的威慑效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晏艳阳  赵民伟  
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股市摘牌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ST预警—摘牌"退市体系的市场认可程度。结果发现,虽然退市预警制度在短期内能较好地向市场传达风险信号,但在中长期里给予了投资者投机炒作的空间,这有助于解释为何以往理论研究与市场观察结果相悖;即便我国股市摘牌强度相对较低,但市场能识别摘牌强度的信号并对其做出显著反应,摘牌起到了"杀鸡儆猴"的威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