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1)
2023(2882)
2022(2254)
2021(2450)
2020(1847)
2019(4317)
2018(4273)
2017(5812)
2016(4544)
2015(5282)
2014(5434)
2013(4592)
2012(4261)
2011(4119)
2010(4482)
2009(3672)
2008(3431)
2007(3168)
2006(3042)
2005(2966)
作者
(9676)
(7801)
(7772)
(7627)
(4977)
(3740)
(3733)
(3303)
(3042)
(2962)
(2754)
(2683)
(2591)
(2534)
(2483)
(2481)
(2433)
(2372)
(2355)
(2258)
(2252)
(2049)
(1984)
(1877)
(1864)
(1825)
(1810)
(1726)
(1681)
(1666)
学科
教育(19390)
中国(10196)
理论(6304)
教学(5915)
管理(5757)
(5341)
经济(5333)
(4607)
研究(3699)
(3626)
思想(3511)
(3494)
发展(3490)
(3368)
政治(3368)
改革(3326)
学校(3230)
高等(3188)
思想政治(3186)
政治教育(3186)
治教(3186)
德育(3151)
(3053)
教育改革(2895)
学法(2721)
教学法(2721)
技术(2625)
(2497)
学理(2404)
学理论(2404)
机构
大学(55449)
学院(48933)
教育(28355)
研究(22519)
(20172)
师范(20125)
师范大学(17016)
(14262)
科学(13205)
职业(11256)
管理(11070)
教育学(11013)
(10868)
技术(10393)
北京(10224)
研究所(9893)
(9515)
(9505)
中国(9425)
理学(9247)
理学院(8949)
经济(8926)
中心(8761)
管理学(8544)
管理学院(8403)
(8116)
教育学院(8055)
职业技术(7609)
(7137)
研究院(6537)
基金
研究(29762)
项目(28321)
科学(24287)
教育(23773)
成果(16517)
基金(16242)
编号(15596)
社会(15373)
课题(14723)
社会科(14186)
社会科学(14185)
(13104)
(13076)
(12953)
国家(12763)
(12268)
规划(10387)
科学基金(10158)
(9396)
项目编号(9359)
研究成果(9069)
(8540)
年度(8487)
(8428)
重点(8248)
(8187)
教育部(8123)
(7845)
(7806)
阶段(7786)
期刊
教育(48832)
研究(27842)
中国(23489)
职业(11552)
(11156)
经济(11156)
技术(9085)
技术教育(7721)
职业技术(7721)
职业技术教育(7721)
大学(6038)
学报(5966)
科学(5723)
高等(5704)
(5286)
论坛(5286)
高等教育(5077)
成人(4845)
成人教育(4845)
(4708)
发展(4283)
(4283)
(4157)
(3908)
管理(3860)
职教(3835)
比较(3768)
图书(3593)
学学(3537)
教研(3158)
共检索到91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争先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逐渐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范式。理性主义范式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推理发展的同时,因其忽视、否定学生的情绪感受,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甚至反道德教育的非预期后果。21世纪以来,道德神经科学对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作用的突破性研究使得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情绪转向。在情绪转向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基于道德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果,全面理解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重视道德情绪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作用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并直面情绪转向可能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警惕对道德情绪的操控;个体要运用认知推理减轻道德情绪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和发展产生的新道德问题需要通过反复的道德实践塑造相应的道德情绪。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小蔓  其东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亚鹏  李继利  刘志远  宋欣泽  
神经法学是认知神经科学与法学联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研究法律相关的心理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脑科学与法学的结合,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道德与不道德、守法与违法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神经法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违法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防御途径,而且对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因此,未来的道德教育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神经法学的相关成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江琦  纪婷婷  邓欢  马静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从世纪之交世界性教育创新的高度 ,分析了高校道德教育所面对的三大挑战 ,提出了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三大对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伍海燕  王乃弋  罗跃嘉  
近年来,随着文理科交融与多学科交叉的大力提倡和高速发展,认知科学与教育学领域都对儿童发展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并且意识到了脑和教育相关的密不可分,"教育神经科学"这一新的学科也应运而生。情绪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主要包括基本情绪脑环路、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情绪障碍的神经机制等方面。情绪神经科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使教育的实践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建构课程情感教育目标、评价和教育内容。采用积极教育理念,加强情绪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的双向交流,将脑科学的最新技术应用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无疑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娟红  
在一般人看来,道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人的身体,但这却受到了选择性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反思,还是对现实道德异化的理性回应,也是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转向的实现需要三个转变:其一,注重离身思维向具身思维的转变;其二,注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其三,注重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燕楠  
当前,多元文化给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带来冲击,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道德教育,要在确立我国核心文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重建国家伦理文化传统,提升我国道德文化自觉,以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为参照,凝练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德育内容与方法的转型与变革,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韶刚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西方道德教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檀传宝  
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 ,应有一个与 1978年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相联系的重点转移。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和教育的根本。奠基在道德教育基础之上的学校德育、学校教育是中国大陆改进基础教育品质 ,迎接 2 1世纪必将出现的新的开放、新的挑战的必然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光银  尹弘飚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基于具身哲学的一元认知观,离身德育中德育内容概念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过程去情境化的症结在“身体主体”的转向中找到了出路。本文以德育具身化原理为依据剖析了德育离身的问题及其根源,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主体间的、活动性的互动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具身德育的主体、机制和课程形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操太圣  
在崇尚理性的社会里,无论是作为人的校长或教师,还是作为行动的变革或管理,都凸显了其工具理性的一面,而掩藏了其非理性或情绪化的一面。如今,频繁出现的、两极摆动的各类教育改革项目令人无所适从,不仅挑战着人们的智商,更挑战着人们的情商。因此,管理学校变革中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当前两极化改革模式背景下,从情绪的视角关注学校变革的性质,讨论教师的情感体验,进而探讨校长在情绪管理方面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