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7)
- 2023(7740)
- 2022(6279)
- 2021(5564)
- 2020(4877)
- 2019(10879)
- 2018(10625)
- 2017(21532)
- 2016(11394)
- 2015(12689)
- 2014(12289)
- 2013(12662)
- 2012(11534)
- 2011(9996)
- 2010(10159)
- 2009(9737)
- 2008(10029)
- 2007(9102)
- 2006(7893)
- 2005(7269)
- 学科
- 业(74848)
- 企(71074)
- 企业(71074)
- 济(64703)
- 经济(64628)
- 管理(55026)
- 方法(34144)
- 数学(26804)
- 数学方法(26733)
- 业经(25047)
- 财(23905)
- 农(20256)
- 务(19839)
- 财务(19836)
- 财务管理(19819)
- 企业财务(18869)
- 农业(15563)
- 技术(15217)
- 策(12537)
- 划(12273)
- 制(11963)
- 企业经济(11949)
- 中国(11586)
- 经营(11223)
- 和(10859)
- 理论(10371)
- 技术管理(10350)
- 体(9936)
- 贸(9810)
- 贸易(9807)
- 机构
- 学院(174244)
- 大学(167904)
- 济(83088)
- 经济(81979)
- 管理(78576)
- 理学(68240)
- 理学院(67768)
- 管理学(67255)
- 管理学院(66936)
- 研究(45750)
- 财(39943)
- 中国(39817)
- 京(32733)
- 财经(32362)
- 经(29535)
- 江(26239)
- 经济学(25989)
- 农(25932)
- 商学(24303)
- 商学院(24119)
- 财经大学(23905)
- 经济学院(23873)
- 科学(22959)
- 经济管理(22076)
- 业大(22037)
- 中心(21923)
- 所(21192)
- 州(20360)
- 农业(20347)
- 北京(19971)
- 基金
- 项目(110244)
- 科学(90914)
- 基金(84756)
- 研究(83232)
- 家(70494)
- 国家(69824)
- 科学基金(64245)
- 社会(57806)
- 社会科(55131)
- 社会科学(55118)
- 基金项目(44769)
- 省(43251)
- 自然(40307)
- 自然科(39495)
- 自然科学(39487)
- 自然科学基金(38931)
- 教育(37711)
- 资助(34911)
- 划(33899)
- 编号(31977)
- 业(30330)
- 创(26835)
- 部(25926)
- 国家社会(24454)
- 创新(24045)
- 成果(23827)
- 人文(23784)
- 制(23723)
- 重点(23496)
- 教育部(23431)
共检索到2521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皓星 黄益平
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与互金平台贷款违约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网络借贷中存在显著的"反向挤兑"现象:当行业情绪变差时,新增订单的违约概率会上升;同时正在还款的订单的违约概率也会上升。情绪变好时也有相反的影响。以上结论在控制了行业景气水平、借款人个人特征信息后仍然成立。基于此我们建议平台动态调整借款人筛选标准;监管部门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以及通过建立黑名单制或纳入征信体系等做法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
关键词:
网络借贷 情绪指数 反向挤兑
[期刊] 征信
[作者]
胡晓农 彭诗晨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违约数量逐年攀升,违约金额不断扩大。债券违约不仅对违约企业自身产生影响,还会对区域整体信用环境造成冲击。选取2014—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情况和债券发行定价信息,对债券违约引发的信用风险在地区内的传染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债券违约事件会显著提高地区内企业债券发行的风险溢价水平,且随着违约金额的增大、违约次数的增多,公司发债定价水平也相应提高,并且违约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也与债券发行定价正相关。为此,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完善违约债券处置生态体系,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处置金融风险的属地责任,企业应更加科学地制定债务融资计划和发展战略,着力防范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在地区内传导,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冲 周瑾芝
政府担保在金融危机期间如何影响储户的挤兑行为,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从储户行为的视角认识政府担保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1935年的"白银风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金融危机,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实验。文章利用总行设在上海的银行1932-1935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实证检验了"白银风潮"期间政府担保对储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担保显著降低了银行遭遇储户挤兑的概率,并且促使银行吸引更多存款流入;储户从不受政府担保的银行提取存款转而存入受到政府担保的银行,由此引起的存款再分配效应避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文章还发现,具有政府担保的银行在危机期间投放了更多信贷,这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推...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政府担保 银行挤兑 白银风潮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方元 陈经伟 李昊洋 宋英男
近年来,我国企业“脱实向虚”和上市企业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基于投机性目的下的金融化行为视角,实证考察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倾向造成企业“脱实向虚”进而对其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显著提高了其未来所面临的债务违约风险,并且这一影响主要存在于当期毛利率较低或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加剧了企业的投资不足。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实现。融资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违约风险,但由于难以获得微观数据,相关实证研究极少。文章运用某国有商业银行地区分行数据,检验了小微企业信用违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金额越大、信用等级越高,违约概率越小;流动资金类、进出口和国内贸易融资与违约概率显著正相关;所处行业对违约概率有一定的显著影响;国有企业违约概率显著;而期限、利率、规模对违约影响不显著。这些发现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找到一些有意义的线索和途径,无论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还是对监管部门疏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均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微企业信用 违约 融资难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赵平 孙志峰
银行贷款是否遵循风险定价原则,事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本文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深入考察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名义上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贷款利率总体上遵循信贷风险定价原则;定价信息约束较弱的松融资约束企业、政府信贷干预较少的民营企业和高利率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银行贷款定价均显著体现信贷风险定价原则,而三者分别对应的紧融资约束企业、国有企业和低利率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其贷款利率定价均不反映风险水平;双重差分分析表明,2018~2019年民企信用债“违约潮”的爆发,并没有使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定价,出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显著上升,这可视为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决策并不遵循动态风险定价原则的“个案”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梓旗 于双丽 乔桂明
选取2007—2019年沪深2 046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二值混合模型,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加剧制造业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对其债务违约风险产生作用。异质性因素考察结果发现,外部融资能力能够显著缓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规模越小的企业其债务违约风险越容易受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翟淑萍 赵玉洁 甦叶
文章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银行大债权人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大债权人降低了企业违约风险。作用机制检验显示,银行大债权人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降低其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影响在拥有多个银行大债权人、信息环境较差、战略激进度较高的企业样本以及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志锋 胡玉明
以1999~2007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单变量比较和多元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微利企业的债务违约率与其左边相邻公司(即利润为负的公司)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大于其右边相邻公司(即利润为正的公司),这表明盈余管理企业的债务违约率相对更高。中国银行业不能有效识别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这些行为导致银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不良债权的发生。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债权保护 债务违约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潘敏 朱迪星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变化会通过迎合渠道影响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投资决策。本文利用1999~2008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投资决策中迎合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盈余预期不确定性和投机性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迎合倾向的主要因素。信息透明度低和成长性高的公司经理人的投资决策更容易受到投资者市场情绪的影响,而收益波动性和换手率等市场指标对经理人迎合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潘敏 朱迪星
在假定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经理人理性的条件下,本文通过构建同时包含股权融资渠道和迎合渠道的经理人最优投资决策模型,分析了不同市场周期下投资者情绪波动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非对称性问题,并以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8年期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模型的结论。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市场下行周期,在市场上行周期,由于投资者存在自我归因、过度自信和处置效应等认知偏差,投资者情绪波动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和迎合渠道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庆 朱迪星
本文在放松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中管理者"三目标"基本框架基础上,构建了考虑管理层持股影响下企业迎合投资行为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会抑制企业的迎合投资行为,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价格偏离的不同方向上有非对称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利用我国资本市场1998-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成员持股水平对企业迎合投资决策的影响,其结果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柳永明 殷越
“唤醒效应”指危机事件可能会形成一种外部刺激,“唤醒”投资者获取之前忽视的信息,并对相似的风险因子重新评估,导致个别事件引发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本文利用超预期的AAA高评级国企债券永煤违约事件,验证了我国信用债市场的风险能够通过“唤醒效应”这一渠道进行传染,研究了“唤醒效应”传染引发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下降的程度、表现形式和影响渠道。研究发现,此次违约事件“唤醒”并显著降低了AAA主体评级的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除了传统信用分析维度,在ESG维度上,“唤醒效应”也显著降低了同为非ESG类型的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唤醒效应”对国企债券隐性担保预期的降低作用与地方财政和地方信用状况紧密联系,呈负相关关系。本文基于国企债券隐性担保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债券违约的“唤醒效应”传染理论,不仅扩展了“唤醒效应”的研究应用范围,而且充实了隐性担保文献的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对加深理解“唤醒效应”传染,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唐齐鸣 文守兰 陈辉
关于违约风险与股票收益的关系,现有文献中存在着争议。本文使用国内A股市场2000-2016年间的数据,结合Moody’s KMV模型构建期望违约概率作为违约风险的代理变量,对二者关系进行重新探索。经过初步分析发现违约风险与股票收益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国内股市存在"违约异象"(default risk anomaly)。为此,本文从公司规模会为股东带来潜在利益的角度展开研究,并对"违约异象"进行了解释。结论表明:(1)在控制住公司规模的交互影响后,违约风险与股票收益表现出符合金融理论预期的正相关关系;(2)在相同违约风险下,规模越大的公司,投资者要求的违约风险溢价越小。同时,随着违约风险上升,公司规模的影响会加大;(3)在公司规模足够大时,违约风险与股票收益总体上会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这是导致"违约异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违约事件增多以及破产制度和退市制度逐步完善,投资者势必会更加重视违约风险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违约风险 股票收益 公司规模 违约异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