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76)
2023(2920)
2022(2478)
2021(2386)
2020(1759)
2019(3827)
2018(3611)
2017(6869)
2016(3735)
2015(4036)
2014(3672)
2013(3276)
2012(3080)
2011(2686)
2010(2683)
2009(2301)
2008(2094)
2007(1794)
2006(1484)
2005(1355)
作者
(8694)
(7286)
(7205)
(6973)
(4659)
(3607)
(3193)
(2873)
(2705)
(2572)
(2564)
(2387)
(2306)
(2291)
(2242)
(2239)
(2154)
(2079)
(2075)
(2055)
(1764)
(1751)
(1721)
(1701)
(1628)
(1588)
(1582)
(1566)
(1463)
(1441)
学科
(12271)
经济(12256)
管理(9141)
(7914)
(6301)
企业(6301)
(5418)
方法(4731)
数学(4175)
数学方法(4137)
中国(4008)
(3811)
地方(3601)
业经(3010)
(2767)
(2686)
国家(2675)
农业(2637)
财政(2575)
(2571)
财务(2569)
财务管理(2555)
企业财务(2479)
(2352)
贸易(2351)
(2296)
(2281)
金融(2281)
(2194)
(2166)
机构
学院(45656)
大学(43952)
(18209)
经济(17873)
研究(16070)
管理(15381)
理学(13330)
理学院(13199)
管理学(12964)
管理学院(12884)
中国(11849)
(10267)
科学(8993)
(8905)
财经(7779)
(7695)
中心(7327)
(7189)
研究所(6885)
(6516)
(6422)
师范(6368)
(6311)
(6166)
财经大学(5909)
经济学(5898)
业大(5742)
北京(5574)
经济学院(5423)
(5232)
基金
项目(31713)
科学(24946)
研究(24774)
基金(22650)
(19502)
国家(19325)
科学基金(16756)
社会(15827)
社会科(15043)
社会科学(15039)
(12608)
基金项目(11826)
教育(11726)
(10323)
自然(10071)
编号(9970)
自然科(9834)
自然科学(9830)
自然科学基金(9660)
资助(9200)
成果(8208)
重点(7383)
课题(7268)
(7182)
(7174)
(6808)
国家社会(6743)
(6727)
(6511)
(6364)
期刊
(20398)
经济(20398)
研究(14680)
中国(8486)
(8111)
学报(6890)
(6601)
教育(6507)
科学(5719)
大学(5590)
管理(5440)
学学(5284)
农业(4912)
(4656)
金融(4656)
财经(4134)
经济研究(3858)
(3530)
业经(3456)
技术(3068)
世界(2898)
(2602)
问题(2390)
(2367)
(2186)
国际(2121)
科技(2111)
职业(2087)
(1849)
论坛(1849)
共检索到67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佩瑾  叶超  
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在地理研究中的价值凸显,由此产生了以人对地方的经验和情感为研究主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情与景交叠产生“地方”,“地方”的塑造过程也是个体成长以及人类文化演变的过程。探究类似段义孚这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如何书写地方在方法论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段义孚的“自我”视角出发,对其地方经验进行重新发掘和再现,聚焦地方经验与个体思想形成、生活实践及情感变化的关系,重点剖析其书写艺术,以把握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要领。段义孚主要通过“5个结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书写艺术:地理学与哲学结合、二元价值辩证结合、经验与实验结合、语言表达与文化比照结合、旁征博引与自我叙事结合。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揭示了“情”与“景”之间关联互动的复杂生动,以及地方与自我处于不断交织且共同生成的过程之中的实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艾依然  张茵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保留乡村地方感与艺术化再创造,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本质上属于"地方再建构"行为。基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搭建"再建构环境模型",对现有乡村旅游艺术介入路径进行分类,继而以北京昌平上苑艺术家村和密云张泉乡居为案例,通过对比研究,构建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模式。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观察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艺术化"介入路径是有根基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而"艺术乡村化"路径则显现出根基不稳、难以持久的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乡村-艺术共振型"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模型,并从人地关系、居有者意向、相关主体关系3个层面,对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促进乡村社区的艺术再建构式甦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家思  刘璨  
晓风的长篇小说《湖山之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景。它以诗意化的艺术构思,将高校"墙内"的人生状况与"墙外"的社会生活相融合,构造了壮阔的诗境,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流变,显示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小说采用双线并进与意识流发散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以诗性叙事形成符号化隐喻,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拓展叙事张力,不仅客观地描写历史,而且冷峻地批判现实;运用内外融合的描写方式,写人心,剖人性,叙人情,描精神,深刻揭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突出人物描写的力度与深度;创新叙事话语模式,将诗文交织,议论辨析并举,并追求散文诗的意境,既晓畅典雅,又醇厚通达,富于韵味,实现了现代与传统无缝对接、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的完美交融。小说对社会充满理想期待,对健康人性热切呼唤,显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园  杨秋月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卫东  
在司法实践中,有大量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这些纠纷如果动用司法资源,势必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面对众多的纠纷,合理地利用中介机构是社会各界应考虑的问题,调解工作在其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如何做好调解工作是调解人员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如调解要巧妙、调解要不怕困难、调解要及时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德秀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经历了一体、分离、再融合的过程。科学通过发现规律实现其使用价值 ,艺术通过创造形象实现其审美价值。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表现在用形象思维启发科学的创造性思维 ;用艺术想象支配自然促进科学技术现实地支配自然。艺术使枯燥的科学研究变得丰富而有趣。科学对艺术的作用表现在科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和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的深入激发艺术的想象力。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对科学家、艺术家、普通人都是有价值的 ,它涉及到人的素质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的追求 :真、善、美 ;人的生存方式 :艺术化人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敏霞  邱雯婉  鲍沁星  
凿山理景在我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中应用广泛,早在魏晋时就有相关记载,并在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成熟。基于现有研究缺乏对其的系统整理,将凿山理景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征进行梳理,并在整理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凿山案例的基础上,将传统园林凿山理景的理法分为凿山作峰石、凿山作洞壑、凿山作溪谷、凿山作蹬道、凿山作壁刻,浅析其造园理法和匠意。凿山理景能充分利用真山原本的山势地脉,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对山体加以梳理与雕琢,人工与自然融合成景,体现了景观营造中的传统智慧。在当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背景下,凿山理景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借鉴价值,尤其在山地园林的景观设计,以及由采石活动产生的棕地的景观修复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高媛  
17岁那年,宋显达刚考上高中,可父亲病逝,母亲体弱多病,弟弟妹妹年龄尚幼——宋显达别无选择,只能退学走上打工之路。没有学历,没有技术,宋显达一直在建筑工地打零工。23岁那年,宋显达和同样来自湘西的打工妹结了婚。有了一个儿子后,宋显达跟着一位师傅学会了粉刷技术,开始做室内装修。一次,师徒俩如约来到雇主家干活,正赶上有两个人为雇主家客厅的电视背景墙做艺术墙绘。当时,宋显达清楚地记得,那两个设计师画的是一幅漂亮的牡丹图。但让宋显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计武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格林伯格则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艺术追求艺术纯粹性的进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跨媒介艺术史旨在以艺术跨媒介性的目光重写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历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江笑  
杜威在其美学代表作《艺术即经验》中对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他从经验来理解艺术,认为艺术是一种完善和强化的经验,是与日常经验相联系的而不是分离的。杜威相信不仅艺术本身是有教育意义的,而且艺术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延伸到所有的教育之中。杜威的艺术观阐明了学校为什么以及应如何将"艺术的教育"视为一种必要的教育而予以重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多余而予以忽略。而且,杜威的艺术思想也帮助我们从诸如主动性作业的概念、兴趣和努力的关联、教材和方法的统一等方面更好地理解了"教育的艺术"。从杜威的艺术理论出发,我们能够对艺术和教育的关系、同时也对杜威的教育理论获得更好的把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苏卉  沈奕彤  
公共艺术是与城市结合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介入城市,彰显场所独特性与文化魅力,增强其吸引力与活力,促进城市发展。由汤姆·芬克皮尔所著的《公共艺术对话》(Dialogues in Public Art)以"对话"为核心概念,将公共艺术研究置于美国城市发展历程和社会背景之上,通过精选的个案和访谈,由点及面,系统呈现了美国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关联,及公共艺术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丹  
~~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审计艺术研究》课题组  刘达朱  
审计艺术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的和效果,在审计工作中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审计技巧。审计艺术与审计科学、审计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审计科学是审计艺术的前提和基础,审计艺术是审计科学的补充与完善,审计科学与审计艺术是相互融合的;审计艺术反映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艺术的发展和运用,审计艺术的发展推动审计文化的变迁。本文对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说话、访谈、询问、审计交换意见、审计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这六个关键艺术做了简要介绍。运用审计艺术要遵循审计规范和审计原则、符合审计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