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9)
2023(1797)
2022(1322)
2021(1066)
2020(741)
2019(1646)
2018(1543)
2017(2853)
2016(1371)
2015(1408)
2014(1290)
2013(1326)
2012(1229)
2011(1137)
2010(1027)
2009(909)
2008(849)
2007(768)
2006(721)
2005(669)
作者
(4325)
(3717)
(3698)
(3475)
(2174)
(1687)
(1686)
(1402)
(1299)
(1236)
(1220)
(1169)
(1140)
(1112)
(1103)
(1099)
(1047)
(1039)
(1025)
(970)
(906)
(821)
(786)
(783)
(778)
(772)
(755)
(754)
(735)
(731)
学科
(6368)
经济(6363)
管理(5900)
(4263)
环境(4079)
(3772)
企业(3772)
方法(2666)
(2323)
数学(2314)
数学方法(2274)
(2002)
规划(1926)
环境规划(1906)
资源(1898)
中国(1723)
(1699)
业经(1480)
(1439)
部门(1400)
门环(1397)
(1390)
(1376)
技术(1352)
地方(1311)
(1266)
金融(1265)
(1094)
银行(1093)
技术管理(1077)
机构
学院(21596)
大学(21508)
管理(9202)
(9093)
经济(8949)
理学(8170)
理学院(8077)
管理学(7924)
管理学院(7884)
研究(6815)
中国(4742)
科学(4163)
(4047)
(3751)
中心(3288)
业大(3275)
(3213)
财经(3205)
(3037)
(2950)
经济学(2916)
(2915)
(2857)
研究所(2826)
师范(2813)
经济学院(2663)
农业(2559)
经济管理(2474)
(2461)
商学(2439)
基金
项目(16413)
科学(13502)
基金(12581)
研究(11719)
(11108)
国家(11003)
科学基金(9870)
社会(8572)
社会科(8230)
社会科学(8226)
基金项目(6648)
(6375)
自然(6036)
自然科(5915)
自然科学(5915)
自然科学基金(5797)
(5216)
教育(4626)
资助(4497)
编号(4217)
国家社会(3977)
(3784)
(3512)
重点(3485)
成果(3386)
创新(3313)
(3268)
(3190)
科研(3104)
人文(3057)
期刊
(8621)
经济(8621)
研究(4934)
学报(4070)
科学(3250)
中国(3206)
管理(2913)
大学(2897)
(2866)
学学(2755)
(2742)
农业(2040)
(1665)
金融(1665)
技术(1570)
财经(1523)
情报(1522)
图书(1458)
业经(1404)
经济研究(1369)
(1367)
(1337)
(1286)
教育(1273)
统计(1267)
科技(1201)
理论(1185)
生态(1139)
实践(1117)
(1117)
共检索到28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尹向阳  
隐喻核心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从始发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现。分析颜色词语义理据可以得知:情感隐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思维的扩展成为可能,隐喻的使用者通过知识可以理解颜色词的隐喻义。同时,文化内涵也对颜色词隐喻义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卫   王昊   王东波   裘靖文   李晓敏   邓三鸿  
[目的/意义]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从语义关联的视角对领域信息资源中显性知识(人物、时间、地点等)、隐喻知识(物象、情感等)以及用于解释隐喻文化背景的文化图式进行语义组织,对于新时代下我国文脉的内涵式传承与认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基于知识本体的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组织模型。从古诗的物象与情感概念切入,剖析物象与意象隐喻知识的概念内涵与作用机制;对古诗文本进行特征解析以归纳核心的元数据,以构建融合显性与隐喻概念的古诗知识本体;获取领域显性与隐喻知识构建古诗知识图谱进而开展图谱解析。采取语义推理逻辑从图谱三元组数据中发掘古诗隐喻文化图式;将文化图式的图谱数据作为古诗表示特征进行计算,从族性和特性的角度探索古诗分类编目和个性化推荐等知识服务应用。[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古诗知识本体能够从语言层面和诗人心理层面对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进行有效知识组织,真正实现从语言、语义、情感及隐喻等层面对古诗进行知识挖掘与数据关联,以提升读者对古诗文化的感知、理解与认知能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兰萍  秦峰  罗中琼  
通过问卷调查,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做了实证研究,并借助隐喻机制的阐释力探讨研究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研究发现:研究生文化负迁移现象源于汉语语言及文化价值观即汉语隐喻性思维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注重将母语文化负迁移转变为正迁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党玉晓  张积家  章玉祉  梁敏仪  王涛  
运用11种基本颜色和相应的颜色名称,考察了不同年级聋童的基本颜色和基本颜色词分类。结果表明:⑴聋童对基本颜色和基本颜色词的概念组织不同于健听儿童。⑵聋童对基本颜色和基本颜色词的分类体现了视觉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语言的影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芝  
英语习语教学一直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为习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习语是有理据的,而非任意的。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习语教学是有效的补充。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毅  万开如  
情态隐喻是政治人士配置情态意义、对情态责任进行编码的常用手段,用以体现话语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与听众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引导劝说,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银平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对空间维度词"长、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空间维度词"长、短"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声音域、评价域以及程度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鸿宇  曹阳  付继林  
通过实地调查和诱导法录制手语视频,收集真实的手语语料,对语料中手语动词进行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分析,发现隐喻机制广泛存在于手语动词中。从词汇层面看,手语抽象动词在构词时所采用的隐喻概念与听人存在一定共性。从句子层面看,聋人在不同语境下经常通过隐喻进行词义拓展,用具体的人体动作表达抽象概念。另外,由于象似性手势与抽象概念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对应,以及聋人和听人在认知规律上因感官特点造成的认知差别,手语和有声语言在具体的隐喻形式与用法上,也存在语言个性差异。手语动词隐喻研究理论上可加深现有隐喻研究;教育实践上借助手语动词隐喻规律学习者可提高手语学习成效。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华平  
古汉语中有一类同义词本义不同而引申义相同或相近,如"愚-昧""浅-陋""回-复"等。这类同义词是在隐喻思维基础上构成的,可称为隐喻同义词。其有单向和双向两种类型,产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两词表现的概念必须具有相同的意象图式,体现在词义上就是具有相同的元义素;第二,必须有触发隐喻投射的动因,可以是语言内部的,如意义的相通相近、语音相同相近,也可以是语言外部的,如因语义空白而引起的词义引申、特殊的语用目的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娟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圣兵  
解释过程是解释者的世界观念展现的过程。语词是向我们打开了的文本,它以图形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广阔的意欲语境,激发解释者独特的、丰富多样的理解与解释。本文以西方理论话语核心语词之一Logic为个案,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西方理论话语在中国异域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不同译介群体立足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带着不同的学术前见,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或借用中国古代思想中现成的词语,或利用汉字造新词,作为其对等词,使得Logic在与汉语文化的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译名。这些带有双重文化标识的语词传译方式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贯穿于中国逻辑文化构建的整个动态生成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满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主体隐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诗性的表达。隐喻观照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也以其语言表述上的巨大张力传播和推广着隐喻背后的教学理念。从人是容器到人是动物到人是机器再到人就是人的意义嬗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认识上,教学中的学生正越来越靠近主体或成为主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爱华  
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词义流变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词义的演变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隐喻化过程。传统词典在多义词义项排列方面存在着缺陷,不利于词典学习者的认知学习。现代学习型词典应该树立隐喻机制下的多义词义项排列理念与释义理念,揭示出多义词的义项间联系,并准确地进行认知性词典表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