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
- 2023(1568)
- 2022(1330)
- 2021(1307)
- 2020(1087)
- 2019(2515)
- 2018(2242)
- 2017(4166)
- 2016(2285)
- 2015(2401)
- 2014(2366)
- 2013(2253)
- 2012(2014)
- 2011(1885)
- 2010(1810)
- 2009(1519)
- 2008(1422)
- 2007(1219)
- 2006(1098)
- 2005(1010)
- 学科
- 业(7585)
- 管理(6652)
- 济(6047)
- 经济(6028)
- 企(5826)
- 企业(5826)
- 农(3394)
- 方法(2825)
- 中国(2765)
- 农业(2621)
- 财(2485)
- 贸(2265)
- 贸易(2265)
- 易(2243)
- 数学(2218)
- 数学方法(2191)
- 收入(1935)
- 业经(1878)
- 务(1805)
- 财务(1804)
- 财务管理(1803)
- 电子(1782)
- 网上(1760)
- 网上贸易(1760)
- 企业财务(1759)
- 分配(1626)
- 理论(1565)
- 制(1489)
- 教育(1448)
- 销(1201)
- 机构
- 学院(29107)
- 大学(27500)
- 管理(11140)
- 济(9907)
- 理学(9806)
- 理学院(9705)
- 经济(9641)
- 管理学(9536)
- 管理学院(9487)
- 研究(7952)
- 中国(6299)
- 京(5195)
- 财(5091)
- 范(4693)
- 师范(4661)
- 职业(4439)
- 科学(4223)
- 技术(4203)
- 财经(4138)
- 江(4130)
- 中心(4040)
- 经(3778)
- 师范大学(3740)
- 教育(3731)
- 所(3587)
- 商学(3563)
- 商学院(3541)
- 州(3522)
- 农(3427)
- 北京(3263)
共检索到42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会莉
职教教研员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支具有独特作用的队伍,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连接者、政策与实践的精准阐释者、职教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者。然而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职教教研员在个人、专业和社会层面遭遇身份认同困境,成为悬浮的连接者。职业教育教研制度的缺失、职教教研机构定位的偏差以及职教教研员个体动力不足是造成身份认同困境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教教研员身份认同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研员 身份认同 教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顾瑾玉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研员身份认同的困惑主要表现在对"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这些问题的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教研组织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教研员过高的角色期待、新时期教研组织的职能转变等方面,这些因素促使教研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产生了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及原因,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审慎对待。
关键词:
教研员 身份认同 教研组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伟
教育变革对教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对于教研制度的产生,教研员职能多样性的理解,一直缺乏理论的视野。本文梳理了教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教研员的实践理性,及其所依赖的权力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教研员身份建构存在的三种途径。为理解教研员群体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谈心 聂伟
作为文凭社会中接受较低学历教育的高职学生容易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焦虑中。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困境主要表现为标签规训下的身份焦虑、价值遭遇贬抑的身份歧视以及圈层边界难以跨越的身份固化。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实质上是学历符号逻辑支配下的产物,教育成层是引发高职学生身份认同困境的隐秘机制,群体性自我认同较低与自我价值迷失导致了身份焦虑,上升流动渠道受限导致个体意义价值贬损以及文凭社会对学历身份的强化制造了圈层和流动壁垒。为此,化解身份认同危机,需要优化职业教育生态,激发高职学生内生发展潜能;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自我价值认同;需要重构教育成层逻辑,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身份认同 身份固化 身份期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是乡村教育在城市文明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性表现,表现在乡村教育在国家教育规划中的缺席、与本土文化的断裂、乡村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及乡村教师脱离乡土的城市情结等,这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教育制度的失衡、乡村文化的虚化与受教育者个体精神价值的迷失等所致。提升乡村教育在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加强乡村本土文化与乡村教育的融合,立足乡村教育实施制度化改造,建立"平等且融合"的城乡教育交流机制,将乡村教育推向新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育 “悬浮态势” 价值迷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生全 孟宪云
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混合设计理路,对教研员胜任力的内在结构进行探讨与建构。通过对38名教研员行为事件访谈形成的文本材料和1 271名教研员量表施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研员胜任力是由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构成的动态交互作用的六维模型,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与此同时,对教研员胜任力维度内涵、逻辑关系及预测自我效能感作用的发生机制等基本理论关系的学理梳理,有助于深化把握教研员胜任力的内在结构。
关键词:
教研员 胜任力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茂波 游子欢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设置的目标在于提升技能型人力资源质量、奠定中职卓越教师培养基础、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和完善教育硕士学位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低迷、专业与教育双重背景的教师缺乏、培养与教学资源建设尚在开拓期、校企校协同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等原因,培养高校逐渐陷入生源质与量需要提升、能力培养难以一体化、过程支撑缺乏、考核评价标准不契合的困境。破解困境需要优化职教教育硕士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专业教育教研能力形成的指导机制、推进教材编写与教学案例库建设和建立凸显职教师范性的考核评价标准。
关键词:
职教教育硕士 设置目标 双师型 卓越教师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关晓明 蒋国珍
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从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网网上教研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以远程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合作行动研究模式,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逐步改善网上教研活动。研究表明,开展教研员引领的网上教研活动有助于转变教师行为,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广度和深度。教研员应从主题、时间、要求、资源和话题五方面精心设计活动,吸引教师参与,并提供及时恰当的反馈,维持教师的参与动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文敏
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的必要条件。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面临着社会场景中的职业身份不清晰、学校场域的教师角色冲突以及职业实践中话语权受限等三重困境。为化解这三重困境,民办高校要正确对待学校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以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学术认同;重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用话语权增加教师的学校认同;优化学校的组织生态,提升教师对教育职业的归属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翟秀海
农民工身份认同缺失,造成农民向市民转变困难,这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因素的束缚,只有打破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改变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等,才能增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
农民工 身份认同 户籍制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卢乃桂 沈伟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国家教育质量的保障者,教研员职能的转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厘清教研员职能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对教研员的职能定位做出正确判断。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教学研究、指导职能,行使该职能者有视学、教育专家、校长、教师等。老解放区也存在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相似的辅导制度与教师联合会,但因缺教师、缺教材等因素,形成了以中心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指导、研究群体。该群体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1949年后,中国教育以老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正式设立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在不同时期发展了不同的职能,但均受到行政力量的约束。
关键词:
教研员 教育行政 教师研究 历史演变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柏朝莲
看了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中学江潮老师的《乡村教师的"十盼"与"十怕"》一文,对我感触很深。从这篇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出,广大一线教师对教研员这一特殊的角色判断,也集中反映了教师对教研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极行为特征的看法。一方面,一线教师期盼着教研员能够回归角色的本质,真正担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粹
关注留守妇女组织化这一新的发展路径,分析其结社的制度环境及推进路径。结合对全国4个省份709份问卷的调研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组织化程度较低,留守妇女个人的结社行为仍受制于父权观念、政府依赖心理及留守身份认同感缺失等非正式制度和社团双重管理改革时滞、现有妇女组织示范效应较差及民间传统组织挤占发展空间等正式制度层面的双重制约;推进农村留守妇女结社需要依靠正式制度的强力推进和非正式制度的渐进变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谢小蓉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其身份认同对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对122名乡村教师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逐渐成为半城半乡的“第三者”,文化知识“传播者”身份被削弱,变成乡村学生的“监护人”,存在所属身份责任逐渐泛化、与相近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多重身份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首先,明确乡村教师责任范畴,落实相关政策,健全职前培养体系,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正确认识民族习俗,减少学校额外职能,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优化身份认同的协同场域;最后,重点培育教育情怀和动机,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从内部形塑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身份认同 民族地区 优化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关键词:
悬浮 融合共生 社会资本 和美乡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