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2)
- 2023(11964)
- 2022(10603)
- 2021(10132)
- 2020(8432)
- 2019(19184)
- 2018(19326)
- 2017(37190)
- 2016(20140)
- 2015(22440)
- 2014(21997)
- 2013(21636)
- 2012(19414)
- 2011(17362)
- 2010(17074)
- 2009(15755)
- 2008(14827)
- 2007(12739)
- 2006(10950)
- 2005(9285)
- 学科
- 济(74506)
- 经济(74413)
- 管理(59053)
- 业(55408)
- 企(46472)
- 企业(46472)
- 方法(36302)
- 数学(31119)
- 数学方法(30770)
- 农(21080)
- 财(20130)
- 中国(19124)
- 业经(17132)
- 学(16589)
- 制(14564)
- 地方(14524)
- 农业(14145)
- 理论(13755)
- 贸(13610)
- 贸易(13602)
- 务(13231)
- 易(13206)
- 财务(13162)
- 财务管理(13140)
- 和(12710)
- 企业财务(12462)
- 技术(12112)
- 环境(12001)
- 划(10937)
- 教育(10771)
- 机构
- 大学(276187)
- 学院(275264)
- 管理(113678)
- 济(104797)
- 经济(102305)
- 理学(99804)
- 理学院(98721)
- 管理学(96915)
- 管理学院(96441)
- 研究(86406)
- 中国(62920)
- 京(57866)
- 科学(54850)
- 财(47299)
- 所(42353)
- 农(42172)
- 业大(41789)
- 中心(39527)
- 研究所(38808)
- 财经(38801)
- 江(38420)
- 范(36399)
- 北京(36117)
- 师范(36076)
- 经(35350)
- 农业(32994)
- 州(31674)
- 院(31457)
- 经济学(30386)
- 商学(29408)
- 基金
- 项目(195453)
- 科学(154055)
- 研究(143710)
- 基金(142102)
- 家(122862)
- 国家(121796)
- 科学基金(105736)
- 社会(89715)
- 社会科(84765)
- 社会科学(84744)
- 省(76538)
- 基金项目(76524)
- 自然(69974)
- 自然科(68369)
- 自然科学(68356)
- 自然科学基金(67125)
- 教育(66479)
- 划(64153)
- 编号(60075)
- 资助(58109)
- 成果(47737)
- 重点(42937)
- 部(42818)
- 创(40834)
- 发(40462)
- 课题(40143)
- 创新(37894)
- 项目编号(37639)
- 科研(37486)
- 教育部(37037)
- 期刊
- 济(112953)
- 经济(112953)
- 研究(77349)
- 中国(51111)
- 学报(42824)
- 管理(40000)
- 科学(39703)
- 农(38158)
- 财(34933)
- 大学(32432)
- 教育(31714)
- 学学(30494)
- 农业(27021)
- 技术(22982)
- 融(19977)
- 金融(19977)
- 业经(19861)
- 财经(17950)
- 经济研究(17915)
- 图书(15637)
- 经(15173)
- 问题(13949)
- 理论(13879)
- 科技(13785)
- 业(13124)
- 实践(12955)
- 践(12955)
- 技术经济(12626)
- 商业(12552)
- 版(12392)
共检索到384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光 李凤景 颜燚
[目的/意义]研究移动医疗情境下隐私悖论消解对隐私披露意愿及实际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医疗隐私信息的合理使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研究移动医疗平台质量特征对主体感知及隐私关注的作用机制,并将信息敏感性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其对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影响,研究悖论消解作用下的隐私披露行为。针对问卷调查收集的436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场景化系统质量、专业化信息质量和个性化服务质量正向影响移动医疗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和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隐私披露意愿,并在感知易用性和隐私关注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隐私关注正向影响隐私披露意愿和实际披露行为,并在感知有用性与披露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隐私披露意愿正向影响实际披露行为,并在隐私关注与披露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信息敏感性在隐私关注与隐私披露意愿、隐私关注与实际披露行为、隐私披露意愿与实际披露行为的正向关系中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表明信息敏感性可以影响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并从悖论消解视角重新阐释了隐私披露行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相甍甍 王晰巍 王楠阿雪 杨师郁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消费的快速发展,对移动支付中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帮助商家合理获取和利用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移动支付中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对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信任、隐私信息披露的信息环境、披露隐私信息收益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披露隐私信息风险对隐私信息披露产生负向影响,隐私信息披露意愿作为中介变量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移动支付 隐私信息 信息披露 影响因素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延晖 梁丽婷 刘百灵
用户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移动社交中LBS等服务引起较大隐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因此有必要研究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文章根据隐私计算理论,从用户价值角度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影响移动社交用户隐私风险信念、隐私保护信念以及信息披露意愿的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对理论模型及其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娱乐性补偿、信息补偿正向影响隐私风险信念,娱乐性补偿负向影响隐私保护信念,信息补偿和资金补偿对用户的隐私保护信念有正面影响,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受隐私风险信念、隐私保护信念、娱乐性补偿和资金补偿的影响。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兰晓霞
基于隐私计算和信任的视角,本研究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搜集了185份有效样本,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感知收益(社交收益和功利收益)以及信任(对成员的信任以及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董坤祥 谢宗晓 甄杰
基于TAM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分析了移动社交商务中的隐私悖论现象,隐私关注对移动社交商务用户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及隐私悖论中存在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男性较为关注移动社交商务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而女性则非常在意移动社交商务的风险和收益;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均对使用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收益在隐私关注与使用意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感知风险的部分中介作用得到部分支持。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海丹 洪紫怡 朱侯
本文研究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在线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从隐私计算和公平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感知收益和程序公平均是隐私披露意愿的强影响因子,进而影响披露行为;信息敏感、主观规范、信任显著影响感知风险;信息控制显著影响程序公平;分配公平显著影响感知收益。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为促进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提供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相甍甍 王晰巍 贾若男 王雷
[目的/意义]移动商务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对了解消费者个人隐私披露行为、提高平台和商家对消费者隐私信息安全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结合移动商务特点,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运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移动商务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的风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淘宝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消费者自身脆弱风险相对于其他指标风险性最大,移动终端脆弱风险权重分值最低;同时消费者自身安全意识淡薄所占权重最大,说明提高消费者自身的隐私安全意识是保护消费者隐私信息安全最为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
移动商务 个人隐私 信息披露 风险评价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玥 王坚 余姝 朱庆华
[目的/意义]移动医疗场景下的隐私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其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效果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意愿、提高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且有利于移动医疗的普及和应用。[方法/过程]尝试从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的视角出发,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通过虚拟实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阅读不同形式的隐私政策时的主观认知负荷和客观成绩进行测量,并基于此研究信息表征对移动医疗APP隐私政策阅读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图示型隐私政策可有效地降低视觉型用户的主观认知负荷,且与文本型隐私政策相比,图示型隐私政策兼顾可读性和理解性,可显著提高用户阅读后的客观成绩。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睿 张锐剑 李文立 陈昊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身份认证和信息传递更加便捷,这为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风险。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角度出发,针对用户隐私泄露给企业的情况,提出了隐私泄露容忍度的概念,从信息敏感性、接收者敏感性和使用敏感性三个维度对隐私泄露容忍度进行了分析,并建立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了一个三阶共37个题项的测量量表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泄露容忍度测量,同时数据很好的显示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隐私泄露容忍度分布。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泄露容忍度测度有助于解释隐私悖论、分析用户的隐私披露和隐私计算等行为,并为移动互联网企...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孙霄凌 程阳 朱庆华
[目的/意义]社会化搜索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搜索模式,与其他社交网络应用一样,用户在使用社会化搜索服务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个人隐私问题。而学术界对社会化搜索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研究尚显不足。[方法/过程]通过对以往关于社会化搜索和隐私披露行为的文献进行整理,找出适合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将隐私计算理论、效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社会化搜索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使用问卷调查及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控制能力、信息收益和社交收益对隐私
关键词:
社会化搜索 隐私披露 社交收益 信息收益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倬 赵红 臧国全 王宗水
[目的/意义]通过风险计算和隐私计算来衡量感知收益与感知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消费者制定隐私信息披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风险计算和隐私计算两个视角出发,对消费者在社交商务情景中的隐私信息披露意愿进行研究,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提出的双重隐私计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隐私计算是影响消费者隐私披露意愿的主要衡量因素;消费者对隐私的威胁评估正向影响其对隐私的感知风险;应对评估负向影响消费者对隐私披露的感知风险;隐私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消费者隐私披露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冕 鲁耀斌
隐私安全和信息强制性困扰了移动服务用户的使用。本文使用心理学中的"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采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寻找了隐私安全和信息强制性对移动服务用户不信任感的关系,并最终对用户持续使用和发出负向口碑的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检验了不同性别的用户在上述影响机制中的区别。
[期刊] 征信
[作者]
章政 张丽丽
明确广义信用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信用信息披露的边界和隐私信息的界限,对信用数据权属和流通利用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结论为:信用具有公开性和可知性特征,信用信息应满足可识别性要求;隐私是一种特殊的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披露越充分,信用制度的基础越牢固;信用行为主体和信息收集主体(平台)对信用数据具有共有产权;信用数据各类生产主体和信用行为主体均可进入市场参与信用数据交易,信用数据的流通和应用将催生多元化信用产品和信用经济业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秋阳 琚春华 鲍福光
[目的/意义]探索和验证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行为与隐私关注之间随时间推移的阶段性关系。结合现有的信念更新理论,提出了一种隐私权衡模型,分别对用户在接触新的移动社交网络的三个阶段(使用前、使用初期、持续使用),用户感知利益和隐私关注关系以及其自我披露意愿进行探索。[方法/过程]融入隐私权衡理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意愿进行了探究。通过调研512个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样本分三阶段进行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并检验中介效应。[结果/结论]实验结论显示:感知利益对用户使用和自我披露有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两者则有负向影响,这种影响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值得关注的是用户使用作为中介变量会放大其他变量对用户披露的影响。自我披露对用户后期感知利益有较大的正向影响,用户使用对其后期的隐私关注会有较大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波 郑羽莎 刘鹏远 李春好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