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009)
2022(848)
2019(1520)
2018(1583)
2017(2837)
2016(1731)
2015(2001)
2014(2021)
2013(1996)
2012(1902)
2011(1941)
2010(2080)
2009(2120)
2008(2206)
2007(2255)
2006(2103)
2005(2012)
2004(1954)
2003(2095)
2002(2155)
作者
(5464)
(4516)
(4403)
(4340)
(2987)
(2222)
(1980)
(1798)
(1727)
(1613)
(1613)
(1603)
(1600)
(1560)
(1418)
(1367)
(1367)
(1324)
(1274)
(1264)
(1197)
(1189)
(1114)
(1076)
(1072)
(1021)
(1005)
(946)
(923)
(876)
学科
(7518)
经济(7509)
管理(5789)
(5078)
(4844)
企业(4844)
(3136)
理论(3016)
教育(2838)
中国(2587)
(2234)
方法(2193)
(2127)
业经(2008)
(1762)
(1665)
(1563)
金融(1560)
(1558)
(1517)
银行(1517)
(1507)
(1460)
(1389)
地方(1379)
(1267)
财务(1260)
财务管理(1257)
企业财务(1212)
(1199)
机构
大学(33777)
学院(31222)
(10416)
研究(10329)
经济(10129)
管理(8856)
中国(7483)
(7091)
理学(6881)
(6849)
师范(6838)
(6830)
理学院(6744)
管理学(6599)
管理学院(6526)
科学(6132)
师范大学(5534)
(5534)
(5504)
财经(5214)
研究所(4726)
北京(4675)
教育(4661)
(4649)
(4585)
(4365)
中心(4169)
(3612)
财经大学(3600)
经济学(3473)
基金
项目(14379)
研究(12149)
科学(10958)
基金(9915)
(8116)
国家(8018)
社会(7667)
社会科(7189)
社会科学(7186)
科学基金(6440)
教育(6244)
成果(6003)
编号(5377)
(5137)
基金项目(4837)
(4600)
课题(4026)
资助(3893)
(3648)
(3474)
(3468)
项目编号(3442)
(3351)
(3337)
阶段(3335)
重点(3318)
教育部(3159)
自然(3081)
人文(3062)
社科(3047)
期刊
(16032)
经济(16032)
研究(13449)
教育(7573)
中国(7016)
(6766)
学报(6373)
大学(4953)
科学(4757)
学学(4340)
财经(4319)
管理(3802)
(3765)
图书(3388)
(3115)
(2949)
金融(2949)
书馆(2778)
图书馆(2778)
问题(2444)
(2310)
技术(2297)
(2079)
社会(2047)
(1925)
论坛(1925)
经济研究(1866)
业经(1842)
农业(1750)
社会科(1736)
共检索到54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运好  
从辩证哲学上说,人是二元悖论的存在,人的意识也是二元悖论的存在。本体生命的生与死、价值人生的取与舍、自然人性的得与失,既是生命的悖论存在,也是意识的悖论存在。焦灼与平和、执着与超然、桎梏与自由的二元对立,是汉晋士族生命存在的双重悖论的表征;始终摇摆于生命存在的二元悖论之间,是汉晋士族生命意识的双重悖论的表征;试图消解生命存在的二元悖论,使生命呈现和谐的状态,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族渴望建构的自由审美的人生境界。然而,这种境界以消解价值人生为前提,以超越现实为基点,以退归心灵为归趣,在诗意化的消解过程中,也逐步走向丧失了社会责任的冰点人生境界。因此,诗意斑斓的背后,浸透着一份不得已的生命苍凉。深入研究生命的二元悖论关系,既可勾勒汉晋士族生命意识发展的基本曲线,也可昭示人类生命所面临的深层次的精神困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关怀生命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构筑关怀生命的教育离不开对教育本初状态即教育起点与原点的追问,离不开教育之生命意识的确立。整全的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与根基,关怀生命的教育需要确立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发展生命的生命意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 ,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 ,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 ,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 ,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 ,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 ,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 ,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 ,而是一个人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北生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一、人的生命的内涵 人之生命是什么?笔者认为:“三个统一”和“四个面对与和谐”构成了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利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渐加快,作为改造和提升学生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其生命意蕴不断被消解与淡化,这有悖于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文章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并存现状,提出重新建构道德教育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兰震  
采取自编调查问卷对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高职学生生命意识总体上是理性的。但部分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出现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的不统一,同时存在性别、专业及生源地的差异。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北方  
5月4日是青年节,但这一天,有两则有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却难以让人看到青年人本该有的朝气:一则是山东某大学一名大二女生遭同学投毒,怀疑是获奖学金遭嫉妒;另一则是中山大学一研究生选择了轻生,原因是毕业论文无法完成,找工作不顺,觉得愧对家人。(据《新京报》)按说,能够考上大学,甚至被保送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育  梁爱民  
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所展开的生命叙事,不仅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凭借其对死亡和痛苦的修辞性叙述,激发了悲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审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审美主体与悲剧的精神生命所进行的生命对话,建构了生命意义,确认了生命在场的价值。这种生命的主体间性,具有建构完整人格,致力于生命统整的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建业  
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存在急功近利的误区,从而造成了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可从语文陶冶性教学的生命意识陶冶教育入手,探讨语文陶冶性教学在高职学生生命意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海玲  
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意识和生涯规划能力的问卷调查,探讨生命意识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和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之间关系密切,且大学生生命意识能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进行有效的预测。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开展生命教育增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与感悟,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欧阳康  
一、话题的提出:从"两极缺失的卓越"谈起近些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参加了几个活动,一是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二是宁波江北区组织的慈孝节活动。从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存在一种现象,即"两极缺失的卓越"。刘易斯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失去灵魂的卓越》,读后深受震撼。但是,同时我发现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易连云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曰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松林  刘丹丹  
知识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它源于个体本能的冲动、个体累积的历史经验以及环境文化的涵养。然而,就目前乡村教师的知识状况而言,其知识遮蔽了个体本能的冲动、疏远了个体的历史经验、脱离了个体环境文化的涵养。这就要求乡村教师释放心灵,使知识在乡土文本中生成;回归内心,使知识在孤独的旷野漫步中沉淀;拓展关系,使知识在乡土与现代的对话中改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小安   洪程锋  
托马斯·内格尔反驳了关于生命意义三个常见论证,即“百万年论证”、“蚍蜉论证”和“死亡终结论证”,进而指出生命的荒谬感实际上反映了人的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知能力,是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投入与对其“无可回避的疑虑”之间的冲突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历史观框架,提出了对荒谬的一种历史解释,荒谬感其实是随现代化进程逐渐显现的认知状态,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异化的一种形态,其与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密切相关,进而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当人类处于“分化的统一”阶段,作为主观异化的荒谬,这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最终也将随历史而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