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36)
2023(5189)
2022(4550)
2021(4424)
2020(3960)
2019(7869)
2018(7939)
2017(13560)
2016(8276)
2015(9601)
2014(9870)
2013(9355)
2012(9057)
2011(8129)
2010(8453)
2009(7967)
2008(8067)
2007(7486)
2006(6685)
2005(6045)
作者
(28573)
(23719)
(23697)
(22587)
(15100)
(11796)
(10748)
(9569)
(9225)
(8718)
(8200)
(8141)
(7949)
(7853)
(7750)
(7378)
(7180)
(7169)
(7019)
(6773)
(6251)
(6230)
(5971)
(5664)
(5409)
(5390)
(5363)
(5182)
(5132)
(5057)
学科
(24144)
经济(24096)
管理(22032)
(18277)
(15876)
企业(15876)
(11015)
(9317)
方法(9165)
教育(8503)
中国(8469)
理论(7617)
(7550)
(7287)
数学(7008)
数学方法(6793)
(6723)
(5590)
业经(5564)
银行(5553)
教学(5324)
(5299)
金融(5292)
(5274)
研究(5244)
(5052)
制度(5046)
技术(4956)
地方(4899)
(4562)
机构
大学(120750)
学院(118694)
研究(48861)
(37307)
管理(37285)
经济(35858)
中国(34625)
科学(33609)
理学(30806)
(30791)
理学院(30360)
管理学(29367)
管理学院(29173)
(28092)
(27613)
研究所(25257)
农业(24767)
业大(23121)
(21181)
中心(20963)
(19004)
(18925)
(18209)
技术(17862)
北京(17795)
(17207)
师范(16830)
(16339)
(15694)
农业大学(15521)
基金
项目(78484)
科学(58332)
研究(53713)
基金(52729)
(49489)
国家(49048)
科学基金(38686)
(32754)
社会(29031)
(28349)
社会科(27126)
社会科学(27121)
自然(27097)
基金项目(26828)
自然科(26477)
自然科学(26462)
教育(26426)
自然科学基金(25933)
资助(22566)
编号(22254)
成果(19768)
重点(19080)
课题(17866)
计划(17439)
科技(16651)
(16603)
(16189)
(16183)
科研(15253)
创新(15194)
期刊
(48371)
经济(48371)
研究(36164)
中国(34965)
学报(30326)
(28269)
教育(23787)
科学(23007)
大学(21405)
学学(20143)
农业(19204)
(16032)
管理(15134)
技术(11266)
(10472)
(9785)
金融(9785)
业大(9168)
(8377)
(7920)
农业大学(7757)
财经(7317)
业经(7136)
科技(6743)
经济研究(6637)
图书(6605)
(6385)
职业(6340)
林业(5858)
(5630)
共检索到195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游春平  王源超  郑小波  
被测的 6个杂交后代菌株的卵孢子经 12 8d越冬后 ,均有部分仍然存活 ,从土壤中回收的越冬卵孢子在实验室条件下的萌发率为 1 0 %~ 6 4 0 %。杂交后代菌株在土壤中的苹果病组织块 (大小约 10mm× 10mm× 10mm)经 4~ 5个月的越冬后进行分离 ,从灭菌土壤中 5个月后的检出率为 2 9 0 %~ 10 0 % ,在未灭菌的自然土壤中 4个月后的检出率为5 0 %~ 33 3%。供试的杂交后代菌株游动孢子在土壤中寄主组织材料上的腐生定殖能力与亲本菌株相似。上述结果表明恶疫霉有性杂交后代在土壤中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和腐生定殖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小波  陆家云  方中达  
以抗药性为标记,采用双标记菌株为亲本,研究了掘氏疫霉有性生殖行为。配对亲本 Phy607(A_1)、Phy64(A_2)抗放线菌酮对新霉素敏感,Phy115(A_1)、Phy112(A_2)抗新霉素对放线菌酮敏感。在配对组合 Phy607x Phy112、Phy115x Phy64 F_1代单卵孢株群体中,均出现同时抗放线菌酮和新霉素的个体,分别占群体的37%和50%.这种双重抗药性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可稳定遗传,在自交后代发生分离。上述4个亲本在相对交配型产生的激素刺激下均可自交产生卵孢子。因此认为,掘氏疫霉种内菌株配对有性生殖可能以配对亲本杂交和各自自交等3种方式产生卵孢子,以双亲杂交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婵娟  付岗  潘连富  叶云峰  黄志君  
为了明确拮抗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稀释分离法,测试了木霉gz-2菌株随时间推移在土壤中垂直及水平方向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26 cm深度以内,gz-2菌株的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深度越深,其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深度超过28 cm,其数量不再上升;56 d内,gz-2菌株的最大定殖深度为40 cm。在水平方向上,gz-2菌株呈阶梯式扩散模式,其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接种后第35 d达到峰值;63 d内,最大定殖半径为24 cm。土壤含水量和p H对gz-2菌株在土壤中定殖数量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25%,pH为7.8时,该菌株在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长志  周银  
【目的】植物病害生防菌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是影响其发挥生防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核桃炭疽病菌引起的核桃炭疽病对云南省核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已成为该省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前期,通过对大理州漾濞县光明村核桃根际土壤生防菌的筛选工作,获得了具有重要生防潜力的钩状木霉YB-4-15和枯草芽孢杆菌yb33。为了推广上述生防菌株,需首先明确上述菌株在核桃根际土中的定殖情况。【方法】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钩状木霉孢子悬浮液对无菌的核桃根际土壤进行处理,采用定期测定根际土壤中上述生防菌的定殖量。【结果】通过长达一个月的定殖试验,发现钩状木霉在土壤中定殖后的最大量为5×10~4 cfu/g,最小为2×10~4 cfu/g;同时,利用抗利福平枯草芽孢杆菌yb33-Rif在无菌土壤中定殖的最大量为1.08×10~8 cfu/g,最小为7.07×10~6 cfu/g,而在核桃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明显低于无菌土,其最大量为7.53×10~6 cfu/g,最小为1.03×10~6 cfu/g。利用上述生防菌钩状木霉YB-4-15孢子和枯草芽孢杆菌yb33菌体浇灌在核桃、桂花、香樟以及石楠等不同根际土壤试验,发现二者在核桃根际土壤中定殖良好。【结论】该研究为这两株生防菌的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欣然  朱小琼  国立耘  
为研究北京地区水系中腐霉和疫腐霉种类分布,采用叶饵法从北京水系中诱集菌株,共分离到腐霉、疫腐霉182株,利用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进行分析,筛选出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并依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对这些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发现6个已知种和3个可能的新种,其中:湖滨疫腐霉Phytopythium litorale和果胶裂解腐霉Pythium pectinolyticum为国内新记录种;旋柄疫腐霉Pp.helicoides、异丝腐霉P.diclinum、簇囊腐霉P.torulosum和袋囊腐霉P.marsipium为北京地区新记录种。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监测北京地区水系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吕世奇  寇一翾  曾军  杨彬  赵长明  
【目的】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作为极具开发潜力的能源植物,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系)是限制菊芋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全面了解不同菊芋种质材料有性繁殖特性和人工杂交的可能性对菊芋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开放授粉、套袋自交、单性结实、人工杂交等方法,系统研究56份菊芋种质材料的繁殖特性。【结果】(1)菊芋开放授粉结实率较低(<25.28%);(2)虽有部分材料可以获得少量的自交种子,但菊芋倾向于自交不亲和;(3)菊芋不存在单性生殖现象;(4)紫色块茎和棕色块茎种质材料开放结实率较高,而白色块茎和红色块茎种质材料结实率较低,进一步分析得出杂交结实率主要与母本、父母本互作相关。此外,筛选出具有高结实率的母本种质材料9份,分别为LZJ039,LZJ010,LZJ037,LZJ032,LZJ029,LZJ033,LZJ026,LZJ031和LZJ056。【结论】为菊芋育种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加快菊芋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进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高峰  申时才  张付斗  李天林  张玉华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入侵性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unth)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特征的可塑性,提高对该物种的预警能力和控制能力。【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模拟干旱和淹水条件,研究土壤水分对薇甘菊不同繁殖单位存活能力的影响;通过温室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低、中、高土壤水分和水深1 cm条件下,薇甘菊植株的表型可塑性。【结果】除节间和不定根外,土壤水分对薇甘菊其它营养繁殖体单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营养繁殖体单位在同等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当土壤含水量为12.5%时,薇甘菊地下营养繁殖体不定根+节点、不定根+根状茎+节点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它营养繁殖单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文奎  樊启学  杜海明  董俊峰  张磊  
在温棚水族箱中养殖杂交鳢仔鱼,养殖密度分别为0.5、1、2、4、8尾/L,共养殖15 d,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在0.5~4尾/L之间,杂交鳢仔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养殖密度为4尾/L时,三者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仔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高密度组(4、8尾/L)杂交鳢仔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仔鱼的成活率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下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海林  冯艳微  刘春廷  姜绪  刘相全  
为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优良新品种,本研究以4个不同养殖群体[黄岛(HD)、荣成(RC)、日本(JP)、大连(DL)]的皱纹盘鲍为亲本,设计4×4完全双列杂交,建立了4个自交家系和12个正反杂交家系,在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的基础上,对各家系的F1在1、5、13、17月龄时的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率、生长速度和存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杂交效应。结果表明,在各个生长阶段均有部分杂交家系与自交家系相比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HDRC、HDDL和JPDL家系的生长速度较高;HDDL、HDJP、RCDL、JPRC及RCHD家系有着较高的存活率;在杂种优势方面,HDRC、HDDL与DLHD家系在各生长参数与生长速度上有明显的杂种优势,HDDL、RCDL、DLHD家系在存活率上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筛选出的具有优势的交配组合,可作为皱纹盘鲍生产上种苗来源的参考,也为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皱纹盘鲍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建爱  祝文婷  李润芳  杨焕明  陈为京  
本研究采用黄绿木霉T1010(Trichoderma aureoviride 1010)制剂处理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探索其在耕层土壤中的定殖动态,进而研究其对日光温室耕层土壤容重和水稳性团聚体等重要结构性状的影响,为应用黄绿木霉T1010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于2007年8月至12月安排在山东省寿光市多年连作种植番茄的日光温室中进行,以常规生产区为对照,设黄绿木霉T1010和1/2黄绿木霉T1010两个处理,对照和处理各重复4次。结果显示:随着检测时期的推移,黄绿木霉T1010处理的日光温室耕层土壤黄绿木霉T1010定殖指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2007...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小波  龚龙英  刘翔  陆家云  
规定了掘氏疫霉有性后代单卵孢株的交配型及其遗传稳定性和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A2和A1A2;型在遗传上不稳定,在单卵孢株保藏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异,部分A2菌株改变为A1A2型,而A1A2菌株改变为A2交配型,但有部分A1A2菌株可以稳定保持其自孕能力.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发生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来自同一亲本的单卵孢后代对黄瓜、瓠子、笋瓜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说明有性生殖对掘氏疫霉致病力变异可能起主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慧真  李建营  蔡玉根  张庆芳  陶涛  杨元杰  姚新弟  苏松坤  徐海圣  钟伯雄  
【目的】检验蚕种杂交率是蚕桑生产的重要工作,但生产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解剖镜)放大观察蚁蚕。【结果】不同蚕品种具有不同的蚕体颜色、斑纹、斑纹颜色和形状、体型等形体特征,这种形体特征与4、5龄大蚕的形体特征不同,据此发明了一种根据蚁蚕期形体特征检验蚕种杂交率的方法。该方法是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摄影设备首先建立每一个家蚕品种蚁蚕期个体形体特征的图文数据库;然后将待鉴别家蚕品种的形体特征与数据库中已知品种的形体特征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分析,按照概率分布理论和抽样推断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推断;为了同时减少将不合格蚕种误判为合格蚕种及将合格蚕种误判为不合格蚕种的鉴定风险,拟采用2次...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鸣达  郝旭东  安辉  闫颖  王耀晶  
采取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有机稻蟹、常规稻蟹和单作水稻3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团聚体含量均随粒级的减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25mm为优势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高达46.73%~51.56%;与常规稻蟹模式和单作水稻模式相比,有机稻蟹模式可明显提高各级团聚体内有机碳以及胡敏酸碳(HAC)和富里酸碳(FAC)的含量。有机稻蟹模式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单作水稻模式分别提高59.40%、64.44%、23.46%和15.88%;与单作水稻模式相比,有机稻蟹模式2~0.25mm和<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苗苗  赵秋  田秀平  史昕倩  董家僖  向春阳  杜锦  
为提高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品质,合理开发利用绿肥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沙维诺夫法分级和焦磷酸钠-氢氧化钠提取法对华北地区不同春油菜翻压下土壤结合形态腐殖质、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春闲对照相比,翻压不同春油菜品种可提高土壤各结合形态腐殖质、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松紧比、松稳比,提高> 5 mm粒径碳富集系数,提高团聚体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其中,土壤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及紧结态腐殖质均以中油肥1901增加最多,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38.61%,60.22%,67.44%;松紧比以中油肥1907提高最多,较对照提高43.94%;松稳比以中油肥1901提高最多,较对照提高49.43%。不同春油菜品种翻压后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提高较多的是中油肥1901和中油肥1907,显著高于其他品种,>5 mm粒径碳富集系数以中油肥1901增加最多,土壤有机质贡献率也是中油肥1901最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毅  于雪松  朱之悌  
该文通过对 7个毛白杨三倍体和 3个二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花粉量及生命力、种子品质的比较研究和生殖器官形态的观察 ,发现三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明显比二倍体的少 ;雄性无性系每个花序的花粉量及其发芽率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之间差异不大 ;而三倍体雌性无性系的结实能力、果实形态大小和种子品质明显较二倍体的差 .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的有性生殖能力较低 ,因此 ,种植三倍体毛白杨将会减少毛白杨早春散粉和飞絮对环境的污染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