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5)
- 2023(2139)
- 2022(1742)
- 2021(1747)
- 2019(2919)
- 2018(2872)
- 2017(5103)
- 2016(2980)
- 2015(3284)
- 2014(3264)
- 2013(3144)
- 2012(3193)
- 2011(3037)
- 2010(3240)
- 2009(3268)
- 2008(3487)
- 2007(3349)
- 2006(3213)
- 2005(3030)
- 2004(2809)
- 学科
- 济(13935)
- 经济(13918)
- 管理(7978)
- 业(6435)
- 企(5772)
- 企业(5772)
- 学(5259)
- 中国(4642)
- 理论(4354)
- 教育(4194)
- 方法(3892)
- 制(3410)
- 财(3006)
- 农(2979)
- 业经(2931)
- 融(2841)
- 金融(2840)
- 银(2712)
- 银行(2712)
- 行(2642)
- 和(2635)
- 体(2519)
- 数学(2450)
- 数学方法(2404)
- 策(2395)
- 经济学(2138)
- 及其(2107)
- 农业(2015)
- 体制(2003)
- 地方(1775)
- 机构
- 大学(53412)
- 学院(50730)
- 济(19530)
- 经济(19097)
- 研究(18681)
- 中国(13595)
- 管理(13338)
- 京(11674)
- 财(11117)
- 科学(11058)
- 理学(10510)
- 理学院(10312)
- 范(10102)
- 师范(10070)
- 管理学(10037)
- 管理学院(9928)
- 所(9828)
- 研究所(8651)
- 财经(8531)
- 江(8350)
- 师范大学(8176)
- 北京(7786)
- 经(7641)
- 中心(7337)
- 经济学(7073)
- 州(7043)
- 教育(6751)
- 财经大学(6223)
- 农(6181)
- 系(6095)
共检索到86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炎秋 邓智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作者、批评家的思想与认识立足当下的现实,同时符合历史的现实。其基本指向是“真正的现实”。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一,“历史观点”促进了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转向;其二,二者相互契合;其三,二者相互促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历史观 社会变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 ,回溯经济史学史 ,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 ,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 ,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 ,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经济史 历史观 方法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社英 Jason L.Powell 梁小楠
文章剖析了后工业时代社会全球化的历史性变化,包括其如何在风险与不平等的条件下发展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改变社会福利保障的状况及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随着贫富分布不均以及社会阶层化等现象的出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正在重新构建,迅速成长的自由市场带动相关经济力量的发展,并伴随着关于理性化、标准化、商品化或是世俗主义思想的扩散。在经济下滑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软化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今,原有的20世纪的福利国家形式已被21世纪一种更有竞争力的形态所取代,即所谓"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杨慧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关键词:
儒家 絜矩之道 人格教育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宫军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国家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在财政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特有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回顾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有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困惑,深刻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理解为"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种解释模式,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延续和统一。目前人们大多以"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看似高扬人主体地位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价值的缺失和实践的不在场。要想深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问题的关键还应该在于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识,以人的"在场"问题为核心观点,表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生成,整个社会历史也是向人而生并通过实践创造发展的,进而明确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性运动,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趋向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崔世广
近年来,日本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逆流不断升级,与德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形成了巨大反差。日本的错误历史观,既根源于战后处理的不彻底,也受到政治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与日本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有着内在关联。抵制批判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翻案活动,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万颀钧 王宇峰
收益的计量和报告,一直被视为会计领域的核心内容。会计收益报告的目标及收益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本文研究阐述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收益报告目标与收益观念从历史观、信息观到计量观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信息观 计量观 干净盈余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陈国辉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财务报告的演进过程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历史观是早期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则是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光 胡明 马宜果
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共同”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贡献,“四个共同”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和“华夷共祖”民族思想及其实践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的内在逻辑,以“四个共同”为前提追溯中华各民族的动态关系,可以避免对中华民族进行简单“一体”的讨论,从而强调中华民族超越差异性的主体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景彦,阎国来
日本政府的政治右倾化与其国力的不断增长紧密相关。日本政府顽固坚持右倾史观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一定的“民众”基础,其中,既有战后美国占领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日本政府战前战后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受到追究、日本国民对政府右倾史观的漠视和容忍等多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
日本政府 右倾史观 原因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笑龙
习近平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论述,体现出其鲜明的历史观,如注重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探讨,强调历史的实践性;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视历史人物的精神信念;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等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史、国史研究、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们对于历史理论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习近平的历史观形成的理论背景。
关键词:
习近平 历史观 实事求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占君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劳动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是具有深厚历史修养和深刻历史思想的政治家。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出发,回应时代的需要和挑战,发表了关于历史的一系列论述。自2008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的讲话,到2017年4月考察广西合浦县汉代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保欣 荆亚平
地方志作为史学、地学的结合物,与小说具有叙事同源性关系。在中国小说传统中,方志与小说多有相通之处,且志家与小说家亦有身份的互换。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地方"的发现与方志成规模进入小说,是中国小说历史结构中"国家/地方""国家史/地方史"叙述再平衡的产物。"地方"、地方志进入小说,其小说史意义是引发了当代小说的说"小"与"小"说化,且重构着"中国"的地理、历史、美学、语言的多元性。
关键词:
地方志 当代小说 历史观照 当下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