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4)
- 2023(14887)
- 2022(12170)
- 2021(11203)
- 2020(9115)
- 2019(20592)
- 2018(20191)
- 2017(38507)
- 2016(20514)
- 2015(23095)
- 2014(22771)
- 2013(22986)
- 2012(21598)
- 2011(19852)
- 2010(20273)
- 2009(19127)
- 2008(19315)
- 2007(17471)
- 2006(15953)
- 2005(14787)
- 学科
- 济(103110)
- 经济(102998)
- 业(89841)
- 企(71260)
- 企业(71260)
- 管理(69554)
- 农(47771)
- 方法(36911)
- 业经(32370)
- 农业(32000)
- 中国(31278)
- 数学(28540)
- 数学方法(28398)
- 财(27170)
- 地方(23052)
- 制(20820)
- 贸(19269)
- 贸易(19250)
- 技术(18842)
- 易(18765)
- 务(18741)
- 财务(18723)
- 财务管理(18703)
- 环境(17934)
- 企业财务(17722)
- 策(17546)
- 和(17266)
- 划(16929)
- 发(16437)
- 银(16195)
- 机构
- 学院(309086)
- 大学(301345)
- 济(143202)
- 经济(140839)
- 管理(121451)
- 研究(109107)
- 理学(103460)
- 理学院(102404)
- 管理学(101278)
- 管理学院(100687)
- 中国(88448)
- 京(64375)
- 财(63450)
- 科学(61325)
- 农(60692)
- 所(54687)
- 财经(49768)
- 中心(49203)
- 研究所(48988)
- 江(48031)
- 农业(45850)
- 经(45219)
- 业大(45073)
- 经济学(43636)
- 北京(41331)
- 经济学院(39279)
- 范(39028)
- 师范(38747)
- 院(38351)
- 州(37825)
- 基金
- 项目(195839)
- 科学(157403)
- 研究(149124)
- 基金(144270)
- 家(124113)
- 国家(122881)
- 科学基金(106617)
- 社会(100486)
- 社会科(95041)
- 社会科学(95018)
- 省(76384)
- 基金项目(75704)
- 教育(65099)
- 自然(64334)
- 自然科(62798)
- 自然科学(62784)
- 划(62549)
- 自然科学基金(61733)
- 编号(59680)
- 资助(57707)
- 发(48295)
- 成果(47316)
- 部(44698)
- 重点(43701)
- 创(43199)
- 国家社会(42498)
- 业(41277)
- 课题(40738)
- 发展(40366)
- 展(39745)
- 期刊
- 济(174320)
- 经济(174320)
- 研究(96612)
- 中国(65877)
- 农(62464)
- 财(49693)
- 管理(47892)
- 科学(43820)
- 农业(42227)
- 学报(41274)
- 融(34959)
- 金融(34959)
- 业经(33704)
- 大学(33144)
- 学学(31630)
- 教育(28194)
- 技术(26914)
- 经济研究(26437)
- 财经(25510)
- 问题(23324)
- 业(22688)
- 经(22172)
- 世界(18954)
- 技术经济(18017)
- 贸(17886)
- 经济问题(15750)
- 国际(15669)
- 农村(15431)
- 村(15431)
- 资源(15294)
共检索到486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丹丹 许门友
恩格斯生态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恩格斯的生态观涵盖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既阐明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揭示阻碍生态文明进步的原因等内容,又有其自身的思想特质,认为私有制度下不可能根本解决生态问题。深刻研究和系统把握恩格斯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特质,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正确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即要树立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农业生态伦理观,摒弃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价值观,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为终极目标的农业生态发展观。
关键词:
恩格斯 生态观 中国农业 价值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德化
工业反哺农业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马恩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工业对农业促进和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及自然属性、城乡和谐发展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决定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必然性;并提出了反哺农业重点放在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支持农业生产要素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反哺农业思想根植于现代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深刻实践,着眼于人类农业的可持续和人的全面发展,必将对我国反哺农业伟大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反哺农业 当代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桂枝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的生存发展也是客观的,从而分析出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持续满足源于人类可持续的实践劳动;这个劳动过程使人类渐渐渴求平等,而人类真正实践平等则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障,这个保障只有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提供。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即实现人的真正平等架构社会制度基础。
关键词:
人的生存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平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其中的发展思想包括六个方面,即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与进步的实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旨归,社会实践是发展的根本,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是发展的前提,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是发展的关键,人与自我之间的协调是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发展思想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泛分工论的视角剖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运动与城乡关系的历史本质。城乡的分离与对立,是分工与所有制发展的必然后果与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导致的社会历史矛盾的症候体现。因而,消灭城乡分立并实现城乡在更高历史阶段的融合发展,就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在趋势与要求。就如何超越城乡对立的现实举措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大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与必要性,但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等具体举措尚显空泛。这也显示了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发展观内在的逻辑困境与理论局限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皇甫鑫 唐依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城市和乡村及其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的经典论断。反观当今中国,城乡分离、对立、差别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要想跨过这个瓶颈达到城乡融合的良好态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联结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思帆
共享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共享发展"思想尚存在争议。通过梳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献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享发展"的概念,但在其理论研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共享发展"思想,对新时代我国共享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享发展"思想指导下,要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强做大公有制经济,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强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全方位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善以公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全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织密共享发展的保障网。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享发展 文本考证 新时代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姜伟贤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形成了生产力平衡布局、区域分工协作等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阶段、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区域统筹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的演进。进入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统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同步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并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散见于两人的著作中,用以思考"自然—人—社会"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按照"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完成了对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演进的思考,彰显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系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其他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本体的系统结构。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深入思考,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视角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能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寻求更为充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思想 系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全面性的农业危机,但农业危机已初见端倪。因此,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危机理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农业危机理论 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冬梅
马克思和恩格斯农业合作思想对当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其农业合作思想吸收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公社的初衷和愿望,并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所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思想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强调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新时代,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经营集约化水平,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农业合作 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宇雄
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农民阶级支持,农民阶级的解放需要无产阶级领导,他们二者的共同诉求是工农联盟建立的基础,无产阶级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条件等。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对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并深化了对农民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革命性的分析,强调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要代表和实现农民阶级的利益,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毛泽东 工农联盟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根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晏智杰
恩格斯的"价值论断"即"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相通,甚至与单一的生产费用论和单一的效用论也不能相通,而与后来发展成为主流观点的市场供求价值论是相通的。
关键词:
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生产费用论 效用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明桂
在新自由主义冲击下,非公工会组织被异化为资方的附属机构,低权利、低福利来维持的企业高增长不具有持续性,企业和政府必须为劳动者健全的生活支付成本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工会思想(以下称马恩工会思想)揭示了工会产生的使命和维权职能,为指导非公企业工会发展和满足劳动者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积极组建和完善非公企业工会以扭转"资强劳弱"的不和谐局面;充分激活和发挥工会维权功能以解决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设法探索和拓宽工会职责范围以满足工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