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9)
2023(7430)
2022(6246)
2021(5515)
2020(4428)
2019(9894)
2018(9796)
2017(17886)
2016(9993)
2015(11310)
2014(11311)
2013(11318)
2012(11148)
2011(10301)
2010(10801)
2009(9892)
2008(9813)
2007(8983)
2006(8340)
2005(8099)
作者
(30908)
(25655)
(25649)
(24376)
(16452)
(12400)
(11546)
(9973)
(9848)
(9334)
(8869)
(8695)
(8499)
(8431)
(8156)
(7961)
(7609)
(7549)
(7498)
(7406)
(6876)
(6478)
(6297)
(6009)
(5895)
(5858)
(5838)
(5754)
(5305)
(5186)
学科
(47581)
经济(47523)
管理(24397)
(24336)
地方(18260)
中国(18005)
(17090)
企业(17090)
(15297)
业经(11857)
方法(11370)
农业(10547)
(10235)
地方经济(10151)
(9890)
(9799)
银行(9787)
(9745)
(9627)
(9416)
金融(9416)
数学(9349)
数学方法(9210)
(8707)
(7828)
贸易(7813)
环境(7695)
(7429)
发展(7244)
(7214)
机构
学院(143951)
大学(142055)
(58807)
研究(58562)
经济(57305)
管理(49409)
中国(46268)
理学(39934)
理学院(39351)
管理学(38644)
管理学院(38362)
科学(35468)
(32668)
(30810)
(28867)
中心(27488)
研究所(27463)
(26634)
(26043)
(22998)
师范(22763)
北京(21699)
(21281)
(21245)
(20966)
财经(20952)
农业(20364)
业大(19831)
(18739)
师范大学(18190)
基金
项目(87103)
科学(68277)
研究(65998)
基金(60203)
(52755)
国家(52231)
科学基金(43534)
社会(40883)
社会科(38649)
社会科学(38644)
(35506)
基金项目(30842)
(30076)
教育(29722)
编号(27578)
自然(26461)
自然科(25784)
自然科学(25780)
(25739)
自然科学基金(25282)
资助(24569)
成果(23943)
课题(21005)
重点(20693)
发展(20689)
(20295)
(18377)
(17650)
(16950)
(16722)
期刊
(79336)
经济(79336)
研究(51826)
中国(39581)
(26167)
教育(22666)
学报(21577)
科学(21112)
(20866)
管理(20255)
(19405)
金融(19405)
农业(17478)
大学(16304)
学学(14841)
业经(14365)
技术(13240)
经济研究(12312)
财经(10204)
问题(10104)
图书(9220)
(9103)
(8835)
资源(7703)
(7636)
(7568)
论坛(7568)
(7422)
世界(7198)
商业(7088)
共检索到252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秀芳  
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或萎缩以及结构的不合理,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增长。近年来,我国无论是总需求不足还是需求结构的不合理,其根源就在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占主导地位,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出现扭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东刚  
从 1 9世纪 80年代开始 ,中日两国开始经济近代化。与传统社会相比较 ,近代中日两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就决定了近代中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对近代中日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本文从宏观的角度 ,采用实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就近代中日总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展开实证分析 ,探究其形成原因 ,比较中日两国总需求变动的总体特征和异同 ,辨析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模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顾国爱  田大洲  张雄  
本文从产业角度分析劳动力需求变动特征,发现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市场中岗位需求最多的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但这种格局尚在变化之中,从三次产业岗位需求变动贡献率的角度分析,发现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是受经济波动影响最为明显的产业部门,而第二产业是劳动力需求变动较为稳定的部门,从行业角度分析劳动力需求变动特征,发现制造业、初等服务业仍然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要行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大洲  张雄  肖鹏燕  
文章选取劳动力需求作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劳动力需求变动的产业、行业特征。从产业角度,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及弹性系数,详细地分析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动所引发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特征,分析表明在经济上行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相对于增加值仍最具弹性,而在经济下行阶段,三次产业劳动力需求对增加值弹性没有差异,进而对三次产业岗位需求变动贡献率做了比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顺宝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三点思考吴顺宝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体现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的真实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不论是改制成国有独资公司,还是多元经济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基础产权关系必须清晰,这就是要用法律形式来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光明,刘志红,阎海舰  
旧中国,村镇人口的流动大部分属于破产农民流入外乡或城市,只有少数官宦商人盘居城市,大部分农民祖祖辈辈生息在农村。建国初至70年代,除在大跃进时期及以后兴修水利、交通设施建设等暂时引起大量农村劳力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工矿等建设地区外,农村人口基本上也是长期作息在农村,生活在自然经济状态的环境中,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发展基本属封闭式自然增长。8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才茂  
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局部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法。因此,本文从支撑生态文明形态的价值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政府行为与法律制度、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揭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小蔓  
用现代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追求与实际操作情感教育,我们发现,当代情感教育区别传统情感教育和近现代的逻辑理智教育,是在于它是科学与人性(价值)重新塑合起来的形态。这一鲜明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匡跃辉  
自古以来,中国的水灾就十分严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然而,我国的水灾并未减轻,甚至还呈发展的趋势。研究中国水灾的基本特征,找出其内在规律,对于分析其形成原因及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石玉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教科书具有教诲性、阅读的特殊性、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文本实现的非连续性、读者的两极性及文本构建的标准性等特征。教科书的这些独特性质要求教科书建设要精选并编制教科书内容、提升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可教性、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晓波  吴意  
上市公司的信用行为包括商业信用供给、商业信用需求,以及银行信用需求。本文利用1993~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司信用行为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并深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商业信用可以作为银行信用的一种替代。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会降低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鲲  门炜  
本文在对现实存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提出一家购买合作社和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两者在组建主体、经营过程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合作社以劳动联合为基础的本质属性,并指出其与公司制企业①在联合基础、运行目标、决策机制、利润分配和经营原则等方面的区别。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郝云宏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无限发展变化的 ,而经济学及其发展只能相对有限地适应这种变化。有限的适应性 ,或者有条件的真理性 ,突出表现出经济学的相对性。在我们看来 ,经济学的相对性实际上主要表现为经济学的时空相对性。时空相对是经济学及其发展的基本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燕凌  欧立辉  
农村社会突发事件既包括大型农业自然灾害,也包括突发性的紧急事件或危机事件。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中紧急事件、危机事件、灾害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四种基本形态的个性特征,分别指出了各种突发事件处置不当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损害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识别、应急及善后处置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