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9)
- 2023(1146)
- 2022(906)
- 2021(921)
- 2020(707)
- 2019(1652)
- 2018(1734)
- 2017(3838)
- 2016(1957)
- 2015(1595)
- 2014(1696)
- 2013(1534)
- 2012(1472)
- 2011(1374)
- 2010(1410)
- 2009(1378)
- 2008(1321)
- 2007(1174)
- 2006(990)
- 2005(973)
- 学科
- 济(6257)
- 经济(6252)
- 管理(3951)
- 业(3360)
- 企(2512)
- 企业(2512)
- 中国(2359)
- 农(2313)
- 方法(2308)
- 数学(1872)
- 数学方法(1836)
- 理论(1756)
- 制(1679)
- 教育(1552)
- 学(1531)
- 农业(1407)
- 财(1358)
- 业经(1349)
- 体(1282)
- 策(1125)
- 体制(1032)
- 工作(1030)
- 教学(962)
- 及其(944)
- 发(899)
- 结构(872)
- 地方(868)
- 银(856)
- 银行(856)
- 社会(841)
- 机构
- 大学(22797)
- 学院(22374)
- 济(9078)
- 经济(8867)
- 管理(8127)
- 研究(7979)
- 理学(6935)
- 理学院(6841)
- 管理学(6705)
- 管理学院(6654)
- 中国(5877)
- 京(4907)
- 财(4383)
- 科学(4303)
- 范(3880)
- 师范(3846)
- 中心(3671)
- 所(3667)
- 江(3414)
- 财经(3356)
- 研究所(3271)
- 师范大学(3168)
- 北京(3166)
- 教育(3031)
- 经(3020)
- 农(2994)
- 院(2811)
- 经济学(2799)
- 业大(2658)
- 州(2622)
共检索到35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树清
1985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就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作为一家之言,本文从最基本的概念界定开始,在澄清一般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对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下的特殊总量关系有所说明。总量永久平衡: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是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占有和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尚希
在我国讨论“公共财政”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认为要从一定历史背景认识公共财政 ,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 ,搞公共财政不等于放弃宏观调控。本文对如何解决财政存在的“缺位”与“越位”,以及如何构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玉春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1.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需求、总供给范畴的解释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解释,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花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它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生产能力和充分就业所可能实现的最终产品和最终劳务量的总和。这不同于某些文章中表述的:“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资本家的才能)供给的总和,即各个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源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但是,这种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却难以付诸实践。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多年出现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趋势难以得到遏止,稍有气候就会越演越烈。可见,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针对当前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意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左大培
根据对我国的宏观总需求和总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函数进行检验,可以回归出说明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行为的经验方程。这里依据这些回归方程来解释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总水平变动率。 我们回归出的经验方程有4个,其中有两个是说明总需求如何决定“总需求函数”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超愚
本文总合总供给函数的通用形式和货币主义性质的总需求函数,建立面向中国经济的非正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依次考察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货币经济周期和动态均衡性质,进而相位图描述其反应货币供应冲击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定位正向的总需求及潜在总供给效应,本文揭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态的逆周期波动性质。
关键词:
AD-AS模型 货币经济周期 动态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顾全
"印太"近年作为有别于"亚太"的新型地缘政治概念正加速融入多国的亚洲外交政策,并推动着地区关系的变化和战略局势的转型。其中,美日宣布"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和美日印澳重启"四国对话"是突出动态。"印太"从概念到政策的演变反映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区域在多领域不断结为一体的现实和趋势。而这一崭新地缘空间的出现主要缘于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它们包括: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诸大国联合制华的需求、日本安倍政府的持续推动和美国新政府的积极响应等。未来"印太"的政策演化大势主要由美日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引领。但该战略能否得到两大国坚决有力的贯彻落实,并获得外界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依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关键词:
印太 地缘政治 战略 外交政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支道隆
一供求失衡的形成.社会产品产值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部门和居民的收入.全社会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每一元货币都代表着可供消费和使用的社会最终产品.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生产额与已经实现的国民收入使用额总是平衡的(撇开进出口因素不谈).但加入了财政和银行信贷因素以后,如果一部分货币没有物资保证(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上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就会大于生产供应(由于社会总供给的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也会抵消一部分供求差额).近年来报刊文章常谈到的“国民收入超分配”就是指这种求大于供的情况.此外,信贷本身也可以派生出货币收入,因为接受贷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纵横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概念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能力,二是有购买欲望。概括地说,需求就是一定时期内愿意支付的购买力,有购买力在当期内不愿支付则表现为潜在的需求。作为供给,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供应能力,二是有供应出售的愿望。概括地说,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有供应能力而不愿提供,则表现为潜在供给。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支道隆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是随行就市、胀跌灵活的话,社会总需求增加,价格就上涨,按现价核算的总供给随之虚增,总供给和总需求有可能大体上保持平衡。但在我国,商品价格除农贸市场外,并不是经常变动的。游广武同志在《社会总供需平衡方法论研究——兼论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差额的虚构性》(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游文)一文中谈到:“当发生财政赤字、并通过银行超量发行货币时……即使在价格粘性存在时,从事后角度来看,也不会使需求增加。因为价格虽然不能对派生需求所打破的供需失衡进行调整,但派生需求又可以通过增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浩庆
利用最新的数据和更先进的计量方法,对中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了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大致符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大致为9.4%,在此基础上,通胀率与经济增长率有同向变动的关系。计量结果证实,上一年较高的通胀率会降低本年度的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游宏炳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范围。总需求和总供给区别于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而是包括所有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通常可用统计方法来测定。总供给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生产量,它同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相联系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民)生产总值。这样,研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就可有三种不同的范围。它们的区别在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晓求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在我国,广泛运用它们来分析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问题,是本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时至今日,虽然总供给和总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家使用频率最高的经济学术语之一,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学家之间,它们的含义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如果人们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这样基本的宏观分析范畴都没有基本一致的内容界定,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进
总供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但由于受方法论错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理论上很不完善,在实践中极难把握。如总供求有意愿与非意愿,真实与非真实等内容的区分,以何种形式的总供求作为一般总供求的代表形式,这在理论与实践中极难确定,由此要判断总供求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很困难。在实际和动态中,决定总供求能否真正平衡的是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是否一致等因素,可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是在总供求内容及其一般关系式中无法得到反映的,因此使总供求关系式的运用受到极大限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