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67)
2023(15088)
2022(13342)
2021(12551)
2020(10675)
2019(24783)
2018(24611)
2017(48131)
2016(25775)
2015(29295)
2014(29092)
2013(28481)
2012(26261)
2011(23663)
2010(23594)
2009(21462)
2008(20631)
2007(17827)
2006(15617)
2005(13580)
作者
(73368)
(60991)
(60461)
(57620)
(38663)
(29203)
(27699)
(23978)
(23061)
(21330)
(20590)
(20229)
(19165)
(19107)
(18814)
(18349)
(18183)
(18101)
(17428)
(17375)
(15017)
(14843)
(14730)
(13845)
(13726)
(13533)
(13376)
(13311)
(12231)
(11943)
学科
(102433)
经济(102320)
管理(72442)
(69143)
(55818)
企业(55818)
方法(51038)
数学(44687)
数学方法(44107)
中国(27688)
(27548)
(27056)
贸易(27042)
(26296)
(26099)
业经(22157)
(20413)
地方(19070)
(18660)
农业(18054)
理论(16538)
(16392)
银行(16345)
(16140)
财务(16070)
技术(16054)
财务管理(16034)
(16013)
(16012)
金融(16010)
机构
大学(367137)
学院(364686)
(150395)
经济(147362)
管理(145908)
理学(126998)
理学院(125660)
管理学(123404)
管理学院(122760)
研究(120373)
中国(90497)
(77947)
科学(73332)
(68234)
(59402)
(55853)
财经(55475)
中心(54564)
研究所(54251)
业大(54031)
(50522)
(50302)
北京(49179)
(46576)
师范(46159)
经济学(45401)
(44444)
农业(43910)
财经大学(41545)
(41368)
基金
项目(251456)
科学(197315)
研究(183949)
基金(183162)
(159603)
国家(158356)
科学基金(135879)
社会(115082)
社会科(109195)
社会科学(109167)
基金项目(97046)
(96078)
自然(88936)
自然科(86880)
自然科学(86858)
自然科学基金(85251)
教育(84183)
(81696)
资助(76373)
编号(75878)
成果(60390)
重点(56078)
(56043)
(53158)
(51904)
课题(50640)
科研(48538)
创新(48481)
教育部(48096)
国家社会(47464)
期刊
(155941)
经济(155941)
研究(106485)
中国(61116)
学报(55768)
管理(52492)
科学(51232)
(49489)
(49104)
大学(42873)
学学(40254)
教育(36866)
农业(34702)
技术(31973)
(30790)
金融(30790)
经济研究(26051)
财经(25918)
业经(25874)
(22097)
问题(21844)
(21602)
国际(19251)
图书(19217)
理论(18502)
(17784)
技术经济(17614)
实践(16974)
(16974)
商业(16908)
共检索到523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东平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理论上看,总需求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等途径引起生产率的变化,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分工深化、产生技术溢出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然后,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在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东平  
本文在考察中国资源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价格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资源价格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文章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检验数据平稳性和变量间协整关系之后,使用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源价格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源价格上涨显著地阻碍了中国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分析了上述实证结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经  刘厚俊  
本文对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技术溢出对创新有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差异。从全国层面上看,贸易和知识产权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不显著;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进步效应明显;但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门限效应",促进技术进步的溢出条件尚未发生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猛  王有鑫  许春招  
文章在探讨国际贸易影响能源效率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0年~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以及出口企业的"出口中学习"行为,可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而进口能以最终产品、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为载体,实现技术溢出,进而提高能源效率。考虑贸易结构的分组估计结果表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一般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要大于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和加工贸易,这种差异是由不同贸易模式的技术、市场和价值链特征所决定的。文章据此提出了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政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关兵  
大量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出口溢出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促进了生产率的发展。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动态实证研究表明,出口"量"的增长不能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作为衡量一国吸收能力的指标,是发挥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关键因素;我国鼓励出口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的实施,使得出口—生产率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色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关兵  
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实证分析了出口增长、出口方向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出口增长的角度看,我国单纯的出口"量"的增长没有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出口地理方向上看,向G8发达国家的出口没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向G8之外其他国家的出口却推动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肯定了我国实行出口多元化政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中西部地区出口遭遇的"门槛"效应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和连  亓朋  祝树金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通过一个用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及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直接,它主要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作用于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存在差异。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坤望  冯冰  
考虑到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在影响机制上的差异性,本文重点探讨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增加在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中所起的作用并区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控制了劳动收入占比与贸易的联立关系之后,本文发现进口贸易的作用显著为负,出口贸易则表现出弱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也是我国工业部门劳动要素分配地位弱化的重要原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文泰  
为研究贸易与投资的技术溢出,对我国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最为密集的6个省份即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以及3个直辖市即北京、天津、上海,使用永久续盘法计算资本存量,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SUR对这些地区1999-2007年间的进口、出口、FDI同生产效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进出口均存在技术溢出,且进口大于出口,而FDI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华  
文章针对中国各省2000~2009年碳生产率面板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我国各省分成四类地区。为能甄别各类地区碳生产率的优劣程度,利用密切值法,对四类地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类地区碳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等级分布,且不均衡水平明显;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碳生产率水平较高;工业结构不合理碳生产率水平较低。因此,各省在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以及碳排放量现状,合理提升碳生产率,为我国实现相对减排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正林  方齐云  
本文首先对收敛问题的几种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梳理,然后对1986~2006年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差异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的总体差异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而是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率收敛特征各异:东部地区差异缩小且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经过小幅波动后也趋于收敛,而西部地区差异呈现出三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巩固和发展这一趋势尚任重道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付新平  朱晓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都有着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本增效仍面临着巨大考验,如何有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而引领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结合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空间特征,探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通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不是某一地区的单独作用,单一地区的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熊晓琳  
本文通过改造Keynes宏观经济理论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加工贸易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积极和显著的影响,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加工贸易活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我们还发现,消费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了投资因素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霞  
文章试图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作用探讨造成中国贫富分化的原因,利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要素收入分配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同时由于国外市场可以影响国内市场,计量模型引入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的交互项考察两者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的深化增加了贫富分化,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提高可以减弱了贫富差距,并且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作用。为防止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应该建立起偏向于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体制。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若锦  
基于1995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分解,然后对服务业TFP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由于技术进步率的大幅上升,我国服务业TFP呈现出上升趋势;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服务业TFP发展趋势均由降低转为逐年增长,而西部地区服务业TFP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实证分析发现,虽然东中西部地区服务业TFP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工业发展水平、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对服务业TFP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均资本深化、对外开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