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9)
2023(7238)
2022(5999)
2021(5388)
2020(4398)
2019(10070)
2018(9716)
2017(19559)
2016(10359)
2015(11356)
2014(11485)
2013(11251)
2012(11008)
2011(10202)
2010(10827)
2009(10233)
2008(9936)
2007(9122)
2006(8624)
2005(8149)
作者
(29961)
(25062)
(25018)
(24191)
(16320)
(11818)
(11315)
(9636)
(9619)
(9241)
(8786)
(8308)
(8222)
(8166)
(8102)
(7860)
(7541)
(7268)
(7185)
(6928)
(6677)
(6114)
(6104)
(5838)
(5817)
(5722)
(5417)
(5228)
(5041)
(4915)
学科
(68464)
经济(68426)
管理(30499)
(26567)
(21075)
企业(21075)
方法(19770)
地方(18460)
数学(17705)
数学方法(17535)
中国(15300)
(13597)
地方经济(13161)
(12331)
(11896)
业经(11874)
(10928)
(9791)
农业(8954)
(8911)
金融(8911)
(8876)
贸易(8871)
产业(8694)
(8683)
银行(8677)
(8536)
(8473)
环境(8454)
(8449)
机构
学院(159265)
大学(157333)
(82470)
经济(80961)
研究(59632)
管理(58625)
理学(49421)
理学院(48870)
管理学(48206)
管理学院(47881)
中国(45544)
(36967)
(32294)
科学(31890)
(29754)
财经(28537)
经济学(27181)
研究所(26498)
中心(25859)
(25781)
(25379)
经济学院(24067)
(21195)
(21008)
北京(20902)
(20876)
财经大学(20774)
师范(20734)
(19393)
业大(18126)
基金
项目(95072)
科学(76267)
研究(72704)
基金(69809)
(59123)
国家(58626)
科学基金(50667)
社会(49175)
社会科(46736)
社会科学(46727)
(36225)
基金项目(35178)
教育(32717)
(29880)
自然(29859)
资助(29801)
自然科(29138)
自然科学(29132)
自然科学基金(28637)
编号(28582)
成果(24275)
(22722)
(21761)
重点(21536)
课题(20828)
国家社会(20589)
发展(19421)
教育部(19175)
(19153)
(18976)
期刊
(102940)
经济(102940)
研究(57145)
中国(30021)
(27117)
管理(24163)
(19449)
科学(19319)
(19187)
金融(19187)
学报(18315)
经济研究(18090)
财经(15603)
大学(14913)
业经(14390)
技术(14325)
教育(14309)
学学(14282)
(13695)
问题(13046)
农业(12770)
(10556)
技术经济(10100)
国际(9320)
世界(9232)
统计(8944)
经济问题(8351)
经济管理(7975)
现代(7938)
(7904)
共检索到257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余力  
针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迹象,作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于1996年下半年从“适度从紧”转向“适度扩张”。造成宏观政策未能及时调整的原因主要有:①适度从紧政策无条件长期高位锁定;②企业效益差,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银行风险大;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在于宏观,而在于微观,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应是:中性货币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结合。为根治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作者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连城  郎丽华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认为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决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无论从中国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还是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来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都将呈现向好的趋势。因此,2012年及其未来一段时间,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政策选择的目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2005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明显。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将在2006年延续下去。同时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市场色彩将更浓、经济手段更多,政策与体制法规的结合更加完善,以体制改革提升调控效果的特点更为突出。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正>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经济质量和效益持续好转,5.2%的经济增速符合预期。但经济运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仍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多重矛盾困难和风险挑战并存,市场预期和微观活力偏弱,增长的稳定性面临一定考验。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展望2024年,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最直接、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包括三大内容,我们必须依照长期发展、长短期均衡和情势变迁的原则确定自己当期的调控取向。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在所难免。但并不会出现所谓的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的调整。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优先。同时,"就业优先"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一味地追求充分就业而损害经济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大部委的工作会议也相继召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基本浮出水面。本文对"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基调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在2012年的取向和工作重点。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学文  金三林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要好于2009年,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来看,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财政政策将更强调优化支出结构,实施结构性减税;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信贷投放的结构、节奏,更加注重风险防范。模型预测表明,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8%左右,CPI全年涨幅在3%左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2010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护航下,尽管外部环境变幻不定,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年经济增幅达到10.3%。2011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比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如何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发改委等部门会议的召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浮出水面,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守荣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石·李守荣·自1993年下半年整顿金融秩序,执行“约法三章”以来,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我国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物价涨幅明显回落。这充分证明,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荣景  
理性预期的假说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理性预期,即假定经济主体(这里指微观层面,下文也是指同一层面的)对未来作出的预测是理性的。其二是持续的“市场出清”,也就是假定,无论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将适应供求状况迅速调整,使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连城  
2009年,本轮经济周期已完成筑底,2010年,中国将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的特点,未来的扩张期将长达7—8年之久。但是,未来的经济扩张很可能是缓慢的、在波动过程中完成的。排除随机因素的冲击和错误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中国物价水平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在未来3—5年内,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概率很小,经济较快增长和低通胀是经济运行的主旋律。为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扩张期内稳定健康地发展,应当确定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并根据适度增长区间随时调整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尹敬东  
结构失衡与宏观经济政策成效的理论分析尹敬东为论证方便,我们假定:(1)结构失衡模型仅限于投资和消费两个部门。(2)经济未到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一、结构失衡: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作为研究结构失衡的起点,我们采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分析框架,这个由希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袁国良  徐忠  
财政和金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各有自己的作用范围和机制,也都各有自己的优劣势。宏观经济政策要能取得好的调控效果,必须以财政金融的协调配合为基础。改革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削弱,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强的现象。致使宏观调控越来越依赖金融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迟迟不能出台,这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这种情况,当前的宏观调控应从改变财政金融地位不对称的状况入手,在财政金融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以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各项中远期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