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2)
- 2023(13374)
- 2022(11596)
- 2021(10621)
- 2020(8801)
- 2019(20107)
- 2018(20008)
- 2017(39113)
- 2016(20997)
- 2015(23493)
- 2014(23700)
- 2013(23693)
- 2012(21899)
- 2011(20055)
- 2010(20196)
- 2009(18391)
- 2008(17592)
- 2007(15335)
- 2006(13632)
- 2005(11944)
- 学科
- 济(111717)
- 经济(111622)
- 管理(58579)
- 业(52608)
- 企(42944)
- 企业(42944)
- 方法(41155)
- 数学(35785)
- 数学方法(35468)
- 地方(28091)
- 中国(26226)
- 农(23444)
- 业经(22079)
- 学(21411)
- 财(17894)
- 地方经济(16970)
- 农业(16094)
- 环境(15936)
- 制(15281)
- 和(14954)
- 产业(14490)
- 理论(14467)
- 贸(14290)
- 贸易(14281)
- 技术(13837)
- 易(13643)
- 发(12588)
- 体(12561)
- 融(12527)
- 金融(12524)
- 机构
- 大学(307430)
- 学院(306676)
- 济(132987)
- 经济(130149)
- 管理(122722)
- 研究(107547)
- 理学(106562)
- 理学院(105337)
- 管理学(103722)
- 管理学院(103172)
- 中国(76413)
- 京(65628)
- 科学(65530)
- 财(54577)
- 所(53352)
- 研究所(48741)
- 中心(46902)
- 农(44903)
- 财经(44632)
- 江(43697)
- 业大(43522)
- 北京(41570)
- 范(41052)
- 师范(40760)
- 经济学(40488)
- 经(40470)
- 院(39325)
- 经济学院(36181)
- 州(35773)
- 农业(34750)
- 基金
- 项目(211260)
- 科学(167031)
- 研究(155662)
- 基金(153375)
- 家(132652)
- 国家(131618)
- 科学基金(113559)
- 社会(99999)
- 社会科(94851)
- 社会科学(94825)
- 基金项目(82263)
- 省(82035)
- 自然(72456)
- 自然科(70705)
- 自然科学(70693)
- 教育(69446)
- 自然科学基金(69390)
- 划(68684)
- 编号(62875)
- 资助(62260)
- 成果(50207)
- 发(47136)
- 重点(46992)
- 部(46137)
- 创(43547)
- 课题(43236)
- 国家社会(41115)
- 创新(40676)
- 教育部(39660)
- 人文(39278)
- 期刊
- 济(151571)
- 经济(151571)
- 研究(93998)
- 中国(53518)
- 管理(45022)
- 学报(44212)
- 科学(43189)
- 农(40597)
- 财(38242)
- 大学(33446)
- 学学(31646)
- 教育(29990)
- 农业(28433)
- 技术(27082)
- 经济研究(24429)
- 业经(23241)
- 融(23131)
- 金融(23131)
- 财经(21926)
- 问题(20979)
- 经(18931)
- 技术经济(16802)
- 图书(14943)
- 科技(14906)
- 现代(14833)
- 理论(14807)
- 资源(14537)
- 商业(13959)
- 业(13687)
- 统计(13319)
共检索到447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威 周石
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合作中一直存在各城市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产业一体化进程缺乏统一协调等问题,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实现武汉与周边卫星城市的互动与"双赢"。因此,武汉城市圈应通过以武汉市为核心企业总部引入区,逐步将企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圈内其他城市,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区域产业合作。
关键词:
总部经济 武汉城市圈 产业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廖天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耦合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田颖 梁滨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鄢小兵 徐艳兰 高谦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呈现一种"单核向心模式",即武汉是整个城市圈空间联系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圈中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外围8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2有"点轴扩散"的分布特征,即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聚在沿江沿线分布的4座城市(仙桃、武汉、鄂州、黄石)之间。据此,提出优化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霞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联动 模式 对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汉波
本文对构建武汉城市圈保险中心进行设想,提出了与当地保险发展环境和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险发展战略,并对区域保险中心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区域 保险中心 构建 武汉城市圈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过文俊
本文总结了武汉城市圈以往探索场外交易市场的经验,分析当前制约产权交易市场向场外交易市场转型的主要因素,提出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的中长期战略和近期改革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琰 张俊峰 张安录 夏炜祁
运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估算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基于贡献率的区域差异提出了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2001-2004、2005-2008、2009-2012、2001-2012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1%、7.59%、10.04%、6.07%,建设用地投入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2)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有必要根据区域差异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3)按建设用地贡献程度和替代性,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琰 张俊峰 张安录 夏炜祁
运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估算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基于贡献率的区域差异提出了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2001-2004、2005-2008、2009-2012、2001-2012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1%、7.59%、10.04%、6.07%,建设用地投入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2)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有必要根据区域差异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3)按建设用地贡献程度和替代性,可将城市圈划分为建设用地依赖型、挖潜型和替代型三种管控类型,并从总量控制、增量分配、土地批供用查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通过划分建设用地管控类型进而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能够实现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家俊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流通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市流通力进行实证比较,认为影响流通力的主要因素有规模因子、贸易因子及信息因子,并以因子分析结果为基础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武汉城市圈9个市流通力综合排名。
关键词:
流通力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光 罗建兵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缘经济关系的内涵,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欧氏距离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个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体系,进而对武汉城市圈1+8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上地缘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但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同城市要根据各自地缘关系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促使武汉城市圈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地缘经济关系 欧氏距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彦 秦尊文
近年来,在全球化加深的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被逐步"边缘化"。随着"中部崛起"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中部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武汉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边缘化的状况以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边缘化 中部崛起 武汉 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绛 成艾华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建立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框架,对1994-2004年间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在2002年被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后,对城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圈内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聚 经济联系 动态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道权 王娅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危怀安 平霰
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对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其它成员城市科技创新、经济产出均产生巨大影响。运用DEA模型,对2007-201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武汉城市圈两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效率时空分异明显,成员城市和中心城市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制约了城市圈整体效率提高。鉴于此,应在在城市圈未来发展中,不断强化区域协同政策效用,持续优化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科技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科技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效率整体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