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79)
- 2023(3124)
- 2022(2752)
- 2021(2501)
- 2020(2050)
- 2019(4685)
- 2018(4363)
- 2017(7699)
- 2016(4234)
- 2015(4755)
- 2014(4825)
- 2013(4737)
- 2012(4387)
- 2011(3714)
- 2010(3876)
- 2009(3574)
- 2008(3690)
- 2007(3436)
- 2006(3021)
- 2005(2663)
- 学科
- 管理(13583)
- 业(13496)
- 济(12250)
- 经济(12233)
- 企(11149)
- 企业(11149)
- 税(7976)
- 税收(7457)
- 收(7433)
- 财(5437)
- 方法(5131)
- 农(4967)
- 数学(4084)
- 数学方法(3969)
- 业经(3815)
- 农业(3788)
- 中国(3717)
- 理论(3596)
- 技术(3540)
- 务(3276)
- 财务(3258)
- 财务管理(3252)
- 教学(3115)
- 企业财务(3083)
- 制(2897)
- 收入(2874)
- 学(2671)
- 和(2507)
- 技术管理(2348)
- 策(2327)
- 机构
- 学院(60241)
- 大学(59256)
- 管理(21898)
- 济(20446)
- 经济(19800)
- 研究(19108)
- 理学(18665)
- 理学院(18484)
- 管理学(17997)
- 管理学院(17920)
- 中国(14428)
- 财(13022)
- 京(12232)
- 科学(12032)
- 农(11089)
- 业大(9976)
- 江(9895)
- 所(9706)
- 财经(9556)
- 中心(8975)
- 农业(8827)
- 经(8629)
- 研究所(8600)
- 技术(8010)
- 北京(7890)
- 州(7779)
- 省(7645)
- 范(7519)
- 师范(7363)
- 院(7057)
- 基金
- 项目(40334)
- 科学(31044)
- 研究(29091)
- 基金(27976)
- 家(25293)
- 国家(25093)
- 科学基金(21062)
- 社会(16923)
- 省(16342)
- 社会科(16068)
- 社会科学(16065)
- 基金项目(14646)
- 教育(14286)
- 自然(14160)
- 划(13934)
- 自然科(13822)
- 自然科学(13813)
- 自然科学基金(13562)
- 编号(11803)
- 资助(11334)
- 成果(9942)
- 重点(9316)
- 课题(8981)
- 创(8787)
- 部(8755)
- 发(8279)
- 创新(8216)
- 计划(7924)
- 大学(7777)
- 科研(7750)
共检索到93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新安
TLAC是金融稳定理事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问题而推出的新政策工具。本文从TLAC分配、合格工具准则、达标期以及与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资本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TLAC标准设计机理进行研究,并对监管部门和G-SIBs提出了政策建议。对我国4家G-SIBs外部TLAC缺口初步静态测算表明,发行TLAC债务工具对我国债券发行总量和余额影响不大,但达标期内单个G-SIB仍面临较大的TLAC补充压力,充分利用TLAC标准中的充抵政策可减少一半左右的TLAC补充压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权
2021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当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目前实施对象为2022年1月1日前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根据《办法》规定,2025年初起G-SIBs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得低于16%,2028年初起不得低于18%;TLAC杠杆比率2025年初起不得低于6%,2028年初起不得低于6.75%。《办法》与国际规则接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兴荣 熊启跃 易晓溦
2015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以下称FSB)通过了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以下简称TLAC)。该规定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增强银行风险吸收能力,避免"大而不倒"问题损害纳税人权益。TLAC要求的主要特点TLAC要求的针对性较强,其监管对象为G-SIBS;除集团层面需要达标以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陈莉
<正>伴随监管框架的逐步确立和几大行纳入G-SIBs名单,国内首笔TLAC非资本债呼之欲出。我国金融体系与欧盟类似,银行占主导地位。文章对欧盟非资本债的法律框架、发行模式、投资者构成、定价和期限等做了归纳总结,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非资本债的法律环境、培育流通市场、细化发行实践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 王兆星 韩明智 王胜邦
资本充足率水平是评价商业银行稳健性最重要的指标,但资本结构却经常被忽略。相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下,不同的资本结构体现了不同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雪蓉 刘姿萌 李旭
文章跳出企业进行生态创新是否"善有善报"的传统后果研究逻辑,提出"行善有方"是"善有善报"的重要前提,从而弥补了以往研究多关注生态创新战略选择而忽视战略实施对战略结果影响的不足。文章提出生态创新与企业及市场吸收能力的匹配程度是生态创新绩效的重要预测变量,而生态创新与企业及市场吸收能力匹配程度受到生态创新实施战略的影响,原因是:一方面实施战略可以改变生态创新的可吸收性,使其与企业吸收能力匹配;另一方面实施战略可以提高企业及市场的吸收能力,让生态创新被吸收得更好。因此,文章提出明智的生态创新实施战略应考虑向心性、时机、顺序、节奏、内外合作、生态创新沟通、市场隔离等。
关键词:
生态创新 实施战略 吸收能力 绩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永尧
吸收损失法是2008年欧盟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提出的一种区分权益工具与债务工具的方法。通过规范研究方法,论述了吸收损失法的由来、损失的定义与分类、吸收损失法的应用以及吸收损失法与义务法的区别。研究发现,该方法以金融工具是否吸收损失作为区分标准,将主体发生损失时就要分担损失的工具划分为权益工具,不分担损失的工具划分为债务工具。权益工具是剩余权益的工具,被看作是有条件的,而债务工具是法律所有权的工具,被看作是无条件的;主体发生损失时会影响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但不会降低其持续经营主体的要求权。这种区分法
关键词:
权益工具 债务工具 吸收损失法 义务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高照军 张宏如
本文研究了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与过程机制。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运用技术标准竞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讨论了吸收能力与制度合法性对技术标准竞争力的作用。以泊松回归与生存分析为实证方法,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了理论假设。研究发现,内向型创新提升了技术标准竞争力,这种效应得到吸收能力的加强,但被合法性距离所减弱。同时,企业追求制度合法性的行为提高了技术标准竞争力。外部制度合法性更有利于标准数量衡量的整体竞争力,内部制度合法性更有利于形成首个技术标准。最后,讨论了对企业技术标准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阎海峰 程鹏
吸收能力理论是近十几年来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吸收能力概念本身的定义与操作化;(2)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3)影响吸收能力的相关前因变量的探讨。本文以此为主线,对国外有关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针对这一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后续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学习 研究评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晨 潘宏亮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高推广率,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推广率为目标,挖掘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内涵,推演出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管理机制组成部分——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并探讨了三个机制支撑水利新技术需求方吸收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水利新技术推广 管理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士强 彭纪生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相对吸收能力 绝对吸收能力 前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