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55)
- 2023(3394)
- 2022(2937)
- 2021(2944)
- 2020(2631)
- 2019(6399)
- 2018(6588)
- 2017(13656)
- 2016(7252)
- 2015(7894)
- 2014(7859)
- 2013(7415)
- 2012(6552)
- 2011(5892)
- 2010(6226)
- 2009(5691)
- 2008(5376)
- 2007(4722)
- 2006(4005)
- 2005(3438)
- 学科
- 济(29888)
- 经济(29868)
- 管理(18454)
- 方法(17637)
- 业(17578)
- 数学(16360)
- 数学方法(15890)
- 企(14940)
- 企业(14940)
- 农(7019)
- 中国(6711)
- 理论(6318)
- 业经(5321)
- 财(5044)
- 学(4984)
- 贸(4551)
- 贸易(4547)
- 教学(4449)
- 易(4424)
- 制(4408)
- 农业(4343)
- 地方(4314)
- 技术(4177)
- 策(3805)
- 和(3722)
- 划(3528)
- 环境(3359)
- 银(3348)
- 银行(3347)
- 融(3210)
- 机构
- 学院(95636)
- 大学(93583)
- 管理(39008)
- 济(37641)
- 经济(36856)
- 理学(34387)
- 理学院(34079)
- 管理学(33012)
- 管理学院(32868)
- 研究(28515)
- 中国(21241)
- 京(19413)
- 科学(18110)
- 财(15576)
- 业大(14743)
- 农(14721)
- 所(14075)
- 江(13546)
- 中心(13300)
- 研究所(12939)
- 财经(12705)
- 北京(12068)
- 范(11690)
- 农业(11570)
- 师范(11552)
- 经(11510)
- 技术(11376)
- 经济学(11229)
- 州(11044)
- 经济管理(10357)
- 基金
- 项目(66622)
- 科学(52783)
- 基金(47866)
- 研究(47571)
- 家(41871)
- 国家(41560)
- 科学基金(36248)
- 社会(29203)
- 社会科(27739)
- 社会科学(27731)
- 省(27247)
- 自然(24664)
- 基金项目(24574)
- 自然科(24190)
- 自然科学(24188)
- 自然科学基金(23729)
- 教育(23682)
- 划(22777)
- 资助(21322)
- 编号(19978)
- 成果(15385)
- 重点(15117)
- 部(14249)
- 创(14244)
- 课题(14023)
- 发(13844)
- 创新(13229)
- 科研(12685)
- 大学(12447)
- 计划(12445)
共检索到131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左大培
根据对我国的宏观总需求和总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函数进行检验,可以回归出说明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行为的经验方程。这里依据这些回归方程来解释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总水平变动率。 我们回归出的经验方程有4个,其中有两个是说明总需求如何决定“总需求函数”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超愚
本文总合总供给函数的通用形式和货币主义性质的总需求函数,建立面向中国经济的非正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依次考察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货币经济周期和动态均衡性质,进而相位图描述其反应货币供应冲击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定位正向的总需求及潜在总供给效应,本文揭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态的逆周期波动性质。
关键词:
AD-AS模型 货币经济周期 动态调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万光彩 刘莉
本文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通过引入可变的技术进步变量,修正了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指出除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变量;同时将总需求曲线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从而推导出了"通货膨胀率—产出增长率"系统下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作为对扩展后模型的检验,本文利用该模型阐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现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小怡
试论马克思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刘小怡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当人们谈及象总供给、总需求这样的总量概念时,总是很容易联想到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这样,无形之中,总供求分析似乎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品.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浩庆
利用最新的数据和计量方法,对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大致符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大致为9%,在此基础上,通胀率与经济增长率有同向变动的关系。计量结果证实,上一年较高的通胀率会降低本年度的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栋 宋辉 刘新建
鉴于一般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缺乏对历史数据反映供需失衡状态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IO)分析原理的总供给—总需求(AS-AD)分析框架,以中国198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小;减税能够改善就业和对外贸易状况,且对劳动者收入改善效果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改善就业和劳动者收入政策措施的配合。
关键词: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投入产出 中国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志华
本文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正受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严峻考验,总需求的减少必然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转变方式,势必存在着宏观经济滞涨的风险,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坚 杨念
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利用季度数据对此进行了估计和检验。研究表明,这种具有凯恩斯特点的宏观经济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的波动。与此同时,我们对模型的动态稳定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数理分析,从而揭示了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少霞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我国经济所处的运行阶段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关系。在需求约束条件下,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在供给约束条件下,净出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进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甫 明娟
本文在讨论一个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的基础上,主要采用Gali(1992)的分析框架,在SVAR模型中检验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关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结论主要有: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具有一致性;产量和物价水平对总供给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不相符合。这说明中国数据与AD-AS模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甫 明娟
本文在讨论一个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基础上,主要采用Gali(1992)的分析框架,通过SVAR模型实证的结论去检验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研究得出关于中国数据实证分析的结论主要有:(1)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的总需求变动促使产量和价格同向运动的经济学含义具有一致性;(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反应与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管理政策的观点相吻合;(3)产量和物价水平对总供给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的供给变动促使产量和价格反向运动的经济学含义不相符合;(4)货币供给冲击使物价水平上升而使产量几乎没有变化是符合新古典主义货币无效性的观点。这些结论说明:中国数据与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玉春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1.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需求、总供给范畴的解释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解释,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花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它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生产能力和充分就业所可能实现的最终产品和最终劳务量的总和。这不同于某些文章中表述的:“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资本家的才能)供给的总和,即各个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源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但是,这种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却难以付诸实践。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多年出现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趋势难以得到遏止,稍有气候就会越演越烈。可见,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针对当前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意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树清
1985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名词就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作为一家之言,本文从最基本的概念界定开始,在澄清一般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对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下的特殊总量关系有所说明。总量永久平衡: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是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占有和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思义 鲁威朝
一、引言本文试图讨论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理论在决定会计实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即这种作用是一个规范性或描述性的指导,还是一种基于对管理实务现象的解释;当前管理会计在实务中运用广泛,却在理论研究发展速度上缓于财务会计理论的原因。针对第一个问题,WattsandZimmerman(1979)在《会计评论》上发表了《会计理论的供给和需求:市场解释》(Thedemand forand supplyofaccountingtheoryAmarketforexcuses,下称《解释》),首次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