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9)
- 2023(1700)
- 2022(1492)
- 2021(1374)
- 2020(1232)
- 2019(2877)
- 2018(2981)
- 2017(6301)
- 2016(3438)
- 2015(3632)
- 2014(3558)
- 2013(3569)
- 2012(3640)
- 2011(3326)
- 2010(3405)
- 2009(2976)
- 2008(2982)
- 2007(2805)
- 2006(2397)
- 2005(2242)
- 学科
- 济(12100)
- 经济(12092)
- 管理(7628)
- 业(7389)
- 企(5225)
- 企业(5225)
- 方法(4649)
- 农(4427)
- 数学(4117)
- 数学方法(4055)
- 中国(3892)
- 制(3450)
- 财(3287)
- 农业(2794)
- 学(2599)
- 地方(2502)
- 业经(2320)
- 贸(2281)
- 贸易(2281)
- 体(2217)
- 易(2214)
- 教育(2020)
- 理论(2001)
- 策(1955)
- 银(1928)
- 银行(1922)
- 行(1877)
- 度(1785)
- 制度(1783)
- 融(1780)
- 机构
- 学院(45791)
- 大学(45367)
- 济(18476)
- 经济(17964)
- 研究(17909)
- 管理(15972)
- 理学(13374)
- 中国(13249)
- 理学院(13207)
- 管理学(12889)
- 管理学院(12809)
- 科学(11205)
- 农(10320)
- 京(10190)
- 所(9945)
- 研究所(9068)
- 财(8609)
- 中心(8206)
- 农业(8166)
- 业大(7540)
- 江(7259)
- 北京(6596)
- 范(6558)
- 财经(6535)
- 师范(6473)
- 院(6271)
- 省(6166)
- 经(5916)
- 州(5697)
- 技术(5606)
共检索到72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慧玲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方式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论是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凯恩斯需求拉动供给的理论都不能有效解释,为什么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并存的局面。本文试图从经济运行的结构均衡的实现方式出发,分析经济总量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实现的路径,并提出实现总供求均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总供给 总需求 货币政策 经济结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源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但是,这种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却难以付诸实践。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多年出现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趋势难以得到遏止,稍有气候就会越演越烈。可见,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针对当前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意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支道隆
一供求失衡的形成.社会产品产值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部门和居民的收入.全社会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每一元货币都代表着可供消费和使用的社会最终产品.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生产额与已经实现的国民收入使用额总是平衡的(撇开进出口因素不谈).但加入了财政和银行信贷因素以后,如果一部分货币没有物资保证(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上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就会大于生产供应(由于社会总供给的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也会抵消一部分供求差额).近年来报刊文章常谈到的“国民收入超分配”就是指这种求大于供的情况.此外,信贷本身也可以派生出货币收入,因为接受贷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支道隆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是随行就市、胀跌灵活的话,社会总需求增加,价格就上涨,按现价核算的总供给随之虚增,总供给和总需求有可能大体上保持平衡。但在我国,商品价格除农贸市场外,并不是经常变动的。游广武同志在《社会总供需平衡方法论研究——兼论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差额的虚构性》(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游文)一文中谈到:“当发生财政赤字、并通过银行超量发行货币时……即使在价格粘性存在时,从事后角度来看,也不会使需求增加。因为价格虽然不能对派生需求所打破的供需失衡进行调整,但派生需求又可以通过增加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进
总供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但由于受方法论错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理论上很不完善,在实践中极难把握。如总供求有意愿与非意愿,真实与非真实等内容的区分,以何种形式的总供求作为一般总供求的代表形式,这在理论与实践中极难确定,由此要判断总供求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很困难。在实际和动态中,决定总供求能否真正平衡的是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是否一致等因素,可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是在总供求内容及其一般关系式中无法得到反映的,因此使总供求关系式的运用受到极大限制。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曲长松
根据上篇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政府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力度 利用法律、行政、经济、财政、劳动人事等手段坚决地实行卫生系统全行业管理,坚决纠正片面强调发展机构、床位、人员的传统计划思想,用卫生发展规划代替卫生事业计划。区域卫生规划是适应卫生发展的新概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的现代卫生计划与管理制度。区域卫生规划是一系列相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曲长松
本文从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出发,以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讨论对我国医疗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政策选择。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杜乐勋 赵郁馨 曲长松
本文从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出发,以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讨论对我国医疗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政策选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游宏炳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范围。总需求和总供给区别于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而是包括所有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通常可用统计方法来测定。总供给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生产量,它同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相联系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民)生产总值。这样,研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就可有三种不同的范围。它们的区别在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健颖,王立彦
要探讨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首要的问题是弄清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科学含义,以及它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社会物质产品总供求与社会总供求是两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相互联系的一面在于:1.它们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对具体数量,而不是抽象的数量。2.它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规模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仲崇文 吴甦 于洪菲
本文在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曲线反映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影响,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估计了我国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实证结果表明,需求冲击对产出水平的影响确实只是暂时性的,而供给冲击对于产出水平的影响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
潜在产出 总需求总供给 结构向量自回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敏 李文溥
基于AD-AS模型,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产出和价格水平的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揭示1996—2005年期间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需力量变化,并发现,近年来的"高增长、低通胀"是在有效供给能力改善的强有力推动下实现的。这意味着,全球化条件下实现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正在从需求转向供给。因此,现阶段的宏观调控应更加重视供给管理,把提升本国经济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首位。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琢
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要标本兼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治本之策王琢我国因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所引起的经济波动,从1953年到1990年已经出现过八个经济波动周期。从1991年到1995年是第九个经济波动周期。每个周期大体上要经历经济回升年(银根宽松)、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管怀鎏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调整供给量须耗费调节成本,因而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导致总供给具有了“粘性”波动的特性,这一特性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必须对之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方略以应对由此产生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剑
全球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同样严峻,中国政府已经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从理论层面厘清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老年抚养比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GDP显著降低0.23个百分点,即一个国家的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结合联合国有关中国的人口预测数据来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于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减和老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增将导致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建议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年龄等,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