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01)
2023(5410)
2022(4481)
2021(4220)
2020(3559)
2019(8574)
2018(8145)
2017(16490)
2016(9054)
2015(10329)
2014(10322)
2013(10435)
2012(9282)
2011(8104)
2010(8324)
2009(8162)
2008(8639)
2007(8247)
2006(7413)
2005(7029)
作者
(25460)
(20901)
(20895)
(19888)
(13659)
(9872)
(9734)
(7983)
(7978)
(7760)
(7211)
(7097)
(6888)
(6634)
(6620)
(6375)
(6340)
(6226)
(6170)
(6054)
(5299)
(5201)
(5060)
(4875)
(4739)
(4658)
(4617)
(4588)
(4288)
(4043)
学科
管理(43845)
(39946)
(39149)
企业(39149)
(36865)
经济(36832)
(19630)
方法(19062)
(16408)
财务(16388)
财务管理(16360)
数学(15847)
企业财务(15768)
数学方法(15764)
(12119)
业经(8843)
(8215)
中国(8134)
(7896)
银行(7889)
体制(7528)
(7222)
(7041)
(6856)
理论(6680)
(6622)
(6575)
金融(6574)
经营(6514)
(6119)
机构
大学(130780)
学院(129747)
管理(56876)
(54988)
经济(53742)
理学(46938)
理学院(46495)
管理学(46101)
管理学院(45798)
研究(37645)
中国(35814)
(32050)
(27634)
财经(24255)
(22042)
(20853)
科学(19354)
中心(18695)
(18506)
财经大学(18304)
北京(17759)
商学(16845)
商学院(16700)
经济学(16685)
(16501)
研究所(15869)
经济学院(14920)
(14822)
业大(14510)
(13766)
基金
项目(75229)
科学(60373)
基金(56989)
研究(55357)
(48083)
国家(47701)
科学基金(42813)
社会(36231)
社会科(34423)
社会科学(34409)
基金项目(30094)
自然(28321)
自然科(27676)
自然科学(27670)
(27583)
自然科学基金(27251)
教育(26126)
资助(24396)
(23256)
编号(21640)
成果(17888)
(17875)
重点(16567)
教育部(16067)
人文(15706)
(15512)
(14822)
大学(14752)
国家社会(14682)
课题(14498)
期刊
(66305)
经济(66305)
研究(40741)
(31657)
中国(26803)
管理(26794)
(19217)
金融(19217)
科学(16451)
学报(15933)
财经(14030)
大学(13107)
学学(12365)
(11965)
(11482)
技术(11106)
财会(10229)
经济研究(10224)
教育(9938)
会计(9773)
业经(9739)
问题(7939)
通讯(7146)
会通(7121)
技术经济(7105)
理论(6976)
农业(6933)
商业(6880)
现代(6801)
(6621)
共检索到211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梁若冰  张东荣  莫雅婷  
本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高层管理者性别结构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发现女性董监高比例总体上提升了企业市场价值,但具体到各部门则只有女性高管与监事存在正向作用,而女性董事则存在负向影响。通过替代变量分析与工具变量回归,本文发现女性高管的正向作用最为稳健,女性董事次之,而女性监事的作用并不稳健。在对管理层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发现企业并不存在"蜂后综合征",且当CEO和董事长同为女性时还会显著提升企业市场价值。此外,当董事长为女性时,较高的女性董事比例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而当CEO为女性时,女性高管比例越高越不利于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最后,本文考察了性别结构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发现管理层女性比例较高的公司表现出风险厌恶倾向,且更善于控制营业成本、创新、进行市场推广以及履行社会责任,但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较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阮素梅  杨善林  张琛  
本文基于带有交叉乘积项的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一方面,通过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同质性检验与对称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公司价值创造影响方式的异质性;另一方面,通过条件密度预测方法,细致地刻画各因素的变动对价值创造整个条件密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实施激励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价值创造,但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无论是薪酬激励还是股权激励,都会导致公司价值创造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为制订合理的政策措施来提升公司价值创造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宋芸  
本文以托宾Q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标准,对在沪、深股票交易所发行A股692家上市公司2010年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价值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国家持股比例、无形资产比例与公司价值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晏艳阳  许均平  余赛  
管理层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对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内的管理层总体综合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管理层结构中董事会比监事会、经理层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力量对比影响到监事会的监督效果;管理层内部结构中,非完全委托代理框架下的混合型管理层结构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绩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丹  
使用1992年1月~2006年12月发行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WLS方法,依据股权集中和股权分散两个不同的样本,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管理层持股传递公司价值信号的有效性依据其不同股权结构而不同的结论: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管理层持股对IPO价值没有显著性影响;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管理层的控制地位使得市场更愿意相信管理层在公司的股本能够传递公司的真实信号,管理层持股对IPO价值有显著性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许林  朱春熹  董永琦  
自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以来,如何实现股东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减少管理层自利动机所带来的后果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亟须解决的难题。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推出和实施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找到了应对之法,但现有研究中关于管理层持股的适度区间以及在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中的差异性效果并未被揭示。为此,本文从上市公司价值视角出发,检验管理层持股水平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管理层持股存在区间特征,不同的持股区间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不同;国有股权的性质增强了管理层持股的激励作用。本文结论为国企改革中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小伟  王德正  
本文选取已发生管理层收购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尽管实施管理层收购,股价发生很大波动,但总体上没有给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同时采用盈余管理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实施收购前一年,公司存在显著的调减公司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收购当年和下一年则又存在调增公司盈余的行为。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俊喜  张华  
本文以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首先比较民营企业与非民营企业在经营绩效上的差异 ,然后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入分析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结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 ,民营企业在运营状况、赢利、资本结构和市场评价四大绩效方面的表现都优于非民营企业 ;但是 ,由于民营的素质良莠不齐 ,潜在的风险也较高。民营和非民营在绩效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其公司治理机制效率的差异造成的。之后 ,我们采取严格的计量回归方法进行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检验 ,发现民营在股权集中程度、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力、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四大机制上都较非民营合理及有效。最后 ,本文的政策含...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咸月  何光辉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因子分析系统,应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财务绩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考察。结果发现,上市公司MBO前后7年间总的绩效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规模变量出现显著增长;而经营效率却明显下降;资产负债状况显著恶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可能是国内上市公司MBO绩效变动的典型特征,是经营者热衷于MBO的主要原因。要确保国内MBO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资产负债率的非正常上升,防止其规模变量盲目扩张。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综合考察了国内上市公司MBO的总体绩效与结构效应。结果发现国内上市公司在MBO期间的总体绩效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但一些财务指标却出现了结构性变异,突出表现为在规模变量显著扩张的同时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且经营效率显著下降。进一步检验发现,这种结构性变动的典型特征是:经营者在不改变企业总体绩效的基础上通过主营业务的粗放经营创造新增财富(包括新增利润和净资产);通过资产负债率的非正常提高转移净资产,并借助于提高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向上、下游关联企业输送利润,进而致使公司经营效率显著下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家雄  程小伟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实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收购,公众股东将会获得超额收益。本文选取已发生管理层收购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尽管股价发生很大波动,但总体上没有给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本文就此结果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杜鹏  
本文构造了评价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指标体系,论述了运用熵权法进行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综合的步骤,研究了在综合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结合纺织板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显光  
本文构造了评价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指标体系,论述了运用熵权法进行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综合评价的步骤,研究了在综合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结合纺织板块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成龙  
管理层收购作为股权投资者与经理层一起组成一个收购集团实施杠杆收购的一种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行为,不仅带动、推进了并购高潮,而且在企业机制、资本结构、金融活动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本文实例分析了三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对中国优化产权结构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应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高度重视投资银行家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监管,防止在此过程中损害国家、集体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晓波  
一、引言200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首次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等问题作出规定。在政策导向下,国内A股上市公司MBO潜潮涌动,我国的MBO从非正式的实验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大量公司在设计MBO方案,很多国外公司摩拳擦掌酝酿建立MBO基金,掀起了我国MBO的热潮。2005年4月14日,国资委和财政部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此次的《暂行规定》对"管理层"这个概念做出准确界定,并相应扩大了外延;对资金来源、职工安置费等在以前的相关文件中设计粗略、不易厘清的问题,均在此次得以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