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46)
- 2023(4898)
- 2022(3892)
- 2021(3490)
- 2020(2623)
- 2019(6014)
- 2018(5606)
- 2017(11588)
- 2016(5869)
- 2015(6723)
- 2014(6362)
- 2013(6401)
- 2012(5927)
- 2011(5326)
- 2010(5155)
- 2009(4708)
- 2008(4461)
- 2007(3920)
- 2006(3219)
- 2005(2649)
- 学科
- 济(33185)
- 经济(33158)
- 方法(19842)
- 数学(18752)
- 业(18717)
- 数学方法(18685)
- 管理(18382)
- 企(14671)
- 企业(14671)
- 农(8164)
- 财(8163)
- 中国(7613)
- 业经(6414)
- 农业(5977)
- 地方(5891)
- 贸(5787)
- 贸易(5786)
- 易(5605)
- 务(5075)
- 财务(5072)
- 财务管理(5059)
- 企业财务(4935)
- 融(4575)
- 金融(4574)
- 制(4504)
- 技术(4347)
- 银(4017)
- 银行(4016)
- 环境(3916)
- 行(3794)
- 机构
- 学院(87667)
- 大学(87320)
- 济(41991)
- 经济(41435)
- 管理(37028)
- 理学(33143)
- 理学院(32890)
- 管理学(32606)
- 管理学院(32448)
- 研究(24477)
- 财(19318)
- 中国(18363)
- 财经(16377)
- 京(16164)
- 经(15126)
- 经济学(14772)
- 经济学院(13679)
- 财经大学(12465)
- 中心(11950)
- 科学(11879)
- 江(11737)
- 商学(10916)
- 商学院(10829)
- 范(10366)
- 业大(10339)
- 师范(10286)
- 经济管理(10138)
- 所(10112)
- 北京(9666)
- 农(9602)
- 基金
- 项目(62862)
- 科学(51876)
- 基金(48345)
- 研究(48255)
- 家(40500)
- 国家(40180)
- 科学基金(36231)
- 社会(34330)
- 社会科(32795)
- 社会科学(32789)
- 基金项目(25378)
- 省(23896)
- 教育(23119)
- 自然(21463)
- 自然科(21015)
- 自然科学(21013)
- 自然科学基金(20679)
- 划(19759)
- 资助(19739)
- 编号(18541)
- 部(15277)
- 国家社会(14991)
- 成果(14667)
- 教育部(14140)
- 人文(13918)
- 重点(13902)
- 创(13869)
- 发(13694)
- 制(13217)
- 创新(12893)
共检索到115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昊 赵春明
本文通过构建性别工资差距的演化模型,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性别工资不平等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两步权重调整的反事实模型,利用CHIP数据分别考察了来源于性别歧视和非性别禀赋差异对性别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表明:(1)由于企业不断重新评估性别的禀赋价值,因而性别工资不平等存在内生的维持与自我强化效应。(2)城镇居民性别工资差距主要来源于工资的顶端,而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主要来源于工资的底部。(3)女性年龄对来源于非性别禀赋差异的性别工资不平等造成"U型曲线"形式的影响,而对歧视带来的性别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则呈"倒U型曲线"。(4)对同等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来说,性别工资差距会在越高...
关键词:
性别工资不平等 性别歧视 非性别禀赋差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陈志远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2004年普查数据,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研究了出口与工资不平等的关系及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行业层面上,出口密集度与工资不平等程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出口活动的参与会降低工资不平等;教育水平是解释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以往的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研究未予以重视;在企业层面上,我们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提高低工资企业的工资来降低不平等,即出口主要通过相对地提高低工资企业的技能溢价从而缓和工资分布的不平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出口对工资收入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川川
使用微观人口数据和贸易数据,本文重点估计了中国出口对就业、工资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2005年间的出口增长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并且出口增长对年轻人、低学历人口、农村户籍人口和女性的就业影响更显著,效果更大。进一步研究显示,出口显著提高了在业者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城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最后,本文补充考察了进口的影响,没有发现显著的就业和工资效应。但是,进口显著增加了城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
出口 就业 收入不平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远远 郭焱 朱俊峰
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可能伴生收入分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处理效应模型和反事实模拟分析法,考察了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及其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地流转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但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原来的低水平均衡,带来农村收入不平等扩大,相较于未发生土地流转情境,土地流转情境下农户的收入不平等指数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对高收入农户的收入促增效应大于低收入农户,以及低收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面临更高的"进入"门槛,是土地流转会扩大农户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据此建议,政府在积极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同时,相关的制度设计还应有意识地向贫困地区和弱势农户倾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灿雷 王永进 李宏兵
在对外贸易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中国出口企业间的产品质量却日益分化。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结合相关分解方法验证了出口产品内的质量分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出口产品质量分化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出口产品内的质量分化整体上加剧了中国的工资不平等。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出口产品质量分化一方面通过技能溢价机制扩大了高低技能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利润分享机制扩大了残差工资不平等、企业间工资不平等以及高技能群体内
关键词:
出口 产品质量 质量分化 工资不平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曲兆鹏 范言慧
对外开放与收入差异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前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认为对外开放扩大了中国的收入差异。本文基于1995~2007年的省份面板数据和行业工资数据,使用Pooled OLS、Fixed Effect、Random Effect、IV、GMM等多种计量方法,发现之前研究的结论———对外开放扩大了收入差异或者减少了贫困,可能是由于忽视了省际间的异质性及其变化所导致的。通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工具变量法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对外开放对中国地区内的工资差距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地区内工资不平等 动态面板数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清如 蒋业恒 董鹂馥
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了贸易自由化对71个制造业的行业内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产成品进口关税和有效保护率的下降显著地降低了行业内工资不平等程度。另外,外资开放度的提高对收入分配均衡有着不利影响,而出口导向程度的增强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收入分配效应。采用不同的工资不平等度量指标并不会对基本结论产生影响。贸易自由化的作用机制在于其提高了企业生存门槛,降低了行业内生产率差异,进而反映为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减小。本文的研究发现表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行业内工资不平等 中国制造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若兰 刘灿雷
企业间工资不平等是收入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厘清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间工资不平等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未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外资管制政策调整为例,考察市场竞争对企业间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识别估计,并从企业技能组成工资和利润分享工资两方面考察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管制政策调整强化的市场竞争明显扩大了企业间工资不平等;而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润分享渠道则是市场竞争影响工资不平等的内在机制。此外,本文还从模型识别条件、遗漏解释变量、测算指标和分位数回归等方面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基于此,在当前收入差距过高的现实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以提升劳动要素市场的配置效率,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由此缩小由企业间工资不平等导致的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占利 邹薇
本文利用泰尔零阶指数测算了个体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运用非参数法、参数法进行估计,其中在参数估计中区分了环境对个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考虑了不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3年中国的机会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考虑环境对努力的间接效应后,2007、2013年中国机会不平等相对占比分别为13. 59%和20. 74%;就机会不平等在城乡、性别、不同出生群组间的差异来看,农村相对于城市、女性相对于男性、70后相对于50后和60后,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对收入不平等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嵌套Shapley分解表明:对环境直接效应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户籍、性别和父母教育,同时环境的间接效应随时间加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王宝珠 赵治成 李俊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分工形态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不平等问题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不平等理论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国际分工新形态出发,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性放到"交融"的统一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国际不平等问题如何由单一领域的不平等转变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不平等,提出国际不平等交融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国际贸易利益不平等交融的数理模型。理论模型表明,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都融合着其他国际形式的不平等,在量上体现为某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王宝珠 赵治成 李俊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分工形态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不平等问题的内在机理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不平等理论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国际分工新形态出发,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性放到"交融"的统一框架下进行考察,分析国际不平等问题如何由单一领域的不平等转变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不平等,提出国际不平等交融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国际贸易利益不平等交融的数理模型。理论模型表明,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都融合着其他国际形式的不平等,在量上体现为某一种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剩余价值转移量因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交融而增加或减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文章以我国贸易不平等为例,探究了三大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交融问题。研究表明:(1)国际投资不平等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平等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即三者的确存在交融影响。因此,政府应将不同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综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审视,为减少某一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也需辅之以其他两个领域的政策制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泽 何阳
利用CHARLS数据考量中老年人的消费不平等问题,结果发现:2011-2015年中老年家庭总消费水平快速上升,同时不平等程度进一步扩大。从消费分类上看,医疗保健对中老年人消费水平影响最大;从年龄效应上看,中老年群体不平等在67岁以后开始上升。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出生中老年群体会积累更多财富,在基本衣食需求满足后,消费不平等的代际效应更多体现在家庭用品、教育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
关键词:
消费不平等 中老年 度量 分解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浩然 王伟尧 李实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设计"侵占-报复"两阶段贯序博弈,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博弈各方的收入,运用田野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收入不平等对逆社会的"报复"和"侵占"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显著提高了回应者实施报复行为的概率,并且其对报复行为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而该影响的程度随不平等程度的扩大而增加。此外,收入不平等也提高了侵占者实施侵占行为的概率。本文的研究发现从降低逆社会行为的角度,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收入分配 不平等 侵占 报复 田野实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比较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7年12月第35卷第4期748~773页刊登了Stijn.Claessens与Enrico.Perotti合作的一篇题为"金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渠道与证据"(Finance and Inequality:Channel and Evidone)的论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新业 张阳阳 马本 张莉
本文以地方政府行为为切入点,探究全球化过程中FDI的流入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而评估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两个内在传递机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额度。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全球化背景下,FDI的进入会扩大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并且FDI对收入分配的总影响有近一半是通过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这两个渠道间接实现的。通过贡献分解可知,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在FDI收入分配效应中的平均相对贡献分别为5%和40%左右。FDI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降低企业实际执行的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流产生异质性冲击,是导致收入分配恶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为抑制FDI对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强化对地方政府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的监管应成为重要选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