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69)
2023(7604)
2022(6511)
2021(6061)
2020(5033)
2019(11720)
2018(11595)
2017(22234)
2016(12549)
2015(14531)
2014(15099)
2013(14835)
2012(13872)
2011(12604)
2010(12901)
2009(11968)
2008(12177)
2007(11497)
2006(9813)
2005(8872)
作者
(37507)
(31472)
(31303)
(30230)
(19854)
(15198)
(14515)
(12303)
(11704)
(11410)
(10611)
(10546)
(10189)
(9948)
(9923)
(9799)
(9774)
(9211)
(9180)
(9122)
(7890)
(7773)
(7703)
(7300)
(7168)
(7123)
(7110)
(6990)
(6451)
(6400)
学科
(51624)
经济(51570)
管理(33491)
(32572)
(25005)
企业(25005)
方法(24374)
数学(21443)
数学方法(21215)
(16747)
中国(15433)
(13601)
农业(11231)
业经(11181)
(10894)
地方(10873)
(10415)
贸易(10411)
(10170)
(10094)
理论(8914)
(8440)
财务(8418)
财务管理(8381)
(8262)
(8069)
银行(8045)
企业财务(7834)
(7572)
(7302)
机构
学院(185596)
大学(182976)
(72852)
经济(71054)
管理(66852)
研究(60597)
理学(56748)
理学院(56067)
管理学(54999)
管理学院(54642)
中国(46032)
(38902)
科学(38199)
(34511)
(33443)
(31847)
(30369)
中心(28946)
研究所(28660)
业大(28310)
财经(27192)
农业(26384)
(25432)
师范(25174)
北京(24729)
(24377)
(24312)
经济学(22616)
技术(21813)
(21437)
基金
项目(116138)
科学(88990)
研究(87751)
基金(79933)
(68863)
国家(68214)
科学基金(57013)
社会(52453)
社会科(49430)
社会科学(49411)
(47600)
基金项目(42264)
教育(41917)
(39460)
编号(38823)
自然(35498)
自然科(34578)
自然科学(34564)
自然科学基金(33919)
资助(32995)
成果(32314)
课题(27191)
重点(26400)
(25961)
(25406)
(24047)
(22882)
项目编号(22795)
大学(22491)
创新(22335)
期刊
(83946)
经济(83946)
研究(53313)
中国(38433)
(30833)
学报(29253)
(28684)
科学(25388)
教育(25238)
管理(22097)
大学(21666)
农业(20335)
学学(20146)
技术(18133)
(16192)
金融(16192)
业经(15081)
财经(13274)
经济研究(12953)
问题(11560)
(11448)
(10695)
图书(10110)
(9766)
技术经济(9666)
商业(9319)
(9270)
理论(9124)
统计(8702)
财会(8691)
共检索到277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晓明  
2012年7月,女大学生曹某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个性别就业歧视案件,标志着对性别就业歧视的司法维权的开始。我国应对相关立法进行完善,通过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完善歧视案件举证责任的规定,将招聘阶段作为反歧视的重点等举措来减少就业歧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建伟  王亦娴  程羽亚  
我国公务员考录,即"国考",是劳动力市场中一个重要需求方,现如今却存在非常严重的就业歧视:年龄歧视、教育背景歧视和地域歧视。这些就业歧视既无法律依据,又违背了我国已加入的国际公约;既损害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又造成了就业的不公平,进而不但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更阻碍了中国梦的实现。为此根除这些歧视,需要建立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废除公务员考录中的就业歧视规定;建立我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以及加大惩处就业歧视行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为解决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我国当下应该尽快制定《反就业性别歧视法》。该法以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作为根本宗旨,并设立"反就业性别歧视委员会"。此外,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最终形成以《宪法》为最高依据,以《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为核心,以《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辅助的合理的法律体系,保障男女的就业平等和男女的全面平等,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与和谐之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齐秀强  唐新格  
面对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垄断行业歧视、出身背景歧视、经验歧视等多种就业歧视,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状况愈发严重。造成此种状况既有传统观念原因,又有学生自我认知原因,还有制度不健全、相关主体职能没有发挥等原因。为此,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公平、公正就业观,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就业平等委员会,明确各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各主体应有的职能,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同庆  
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国家的公平规制,也需要企业的理性用工,更需要培育就业者权利,在三方的互动中才能使问题得到缓解。在工业化国家,三方的互动有不同的形式,大都取得了成效。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雁洁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产物,这个特殊群体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平待遇,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严重。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表现,探求其根源,同时就如何消除歧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崔炜  廖斌  
就业歧视违反平等原则,侵犯了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扭曲了人力资源配置。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乙肝歧视、血型歧视等等现象已成蔓延之势,使得原本就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化,不断演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员金松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乡户籍差异、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相对较低及法律意识薄弱等等原因,其在劳动就业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无法享受和城市人同等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劳动执法;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面向农民工的免费法律援助机构;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法律维权意识,抵制社会的歧视观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本文将东北城市劳动力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群体,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反事实分析方法在个体水平上度量了每个群体中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并通过比较群体间和群体内部的工资歧视程度分析了教育对工资性别歧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均存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不断缩小;在所有受教育群体中,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性别歧视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同时,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水平,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别歧视和缩小工资性别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冉宏伟  
由劳动力歧视引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从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所受的歧视待遇;从传统思想、市场因素、制度措施等几点试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萍  
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从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看,我国再就业工程存在着一些歧视现象。本文即是通过对再就业工程的三种歧视行为,即: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城乡歧视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图再就业工程协调、健康地发展下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震  
文章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为背景,在2012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基础上,比较了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不同单位、行业的就业机会,并测算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在不同类型单位、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部门分布来看,公有制部门农民工就业歧视较严重,私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不存在就业歧视。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行业分布来看,政府机关、金融保险行业就业歧视较大;餐饮业就业歧视较小,制造业、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零售业不存在就业歧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袁强  
学校场域中的隐性教育歧视具有隐蔽性和非制度性的特点,对学生造成长久的弥散性伤害,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为了实现更为公平的学校教育,需要从文化传统、社会现实、教育制度以及学校办学思想和教师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去探讨隐性教育歧视的形成机理和防范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