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7)
2023(13365)
2022(11700)
2021(11207)
2020(9307)
2019(21453)
2018(21283)
2017(40541)
2016(21811)
2015(24590)
2014(24066)
2013(23763)
2012(21589)
2011(19510)
2010(19191)
2009(17615)
2008(16811)
2007(14159)
2006(12222)
2005(10610)
作者
(60404)
(49869)
(49685)
(47273)
(31895)
(23809)
(22548)
(19690)
(18975)
(17628)
(16996)
(16879)
(15667)
(15584)
(15406)
(15282)
(14887)
(14789)
(14136)
(14128)
(12290)
(12224)
(11821)
(11285)
(11200)
(11029)
(10986)
(10884)
(9938)
(9780)
学科
(85635)
经济(85538)
管理(59180)
(54872)
(45094)
企业(45094)
方法(40159)
数学(35167)
数学方法(34800)
中国(25355)
(22469)
(20007)
(18612)
贸易(18602)
业经(18242)
(18160)
(18156)
地方(15470)
(14803)
农业(14753)
(13821)
环境(13732)
理论(13662)
(12724)
银行(12690)
技术(12499)
(12267)
财务(12202)
财务管理(12183)
(12164)
机构
大学(303604)
学院(300899)
(123569)
经济(121132)
管理(119589)
理学(104213)
研究(103988)
理学院(103088)
管理学(101377)
管理学院(100859)
中国(77243)
(65039)
科学(63607)
(53416)
(51514)
研究所(47386)
中心(45775)
(45018)
财经(43904)
业大(43491)
北京(41566)
(40604)
(40344)
师范(40271)
(40229)
(37972)
经济学(37619)
农业(35398)
经济学院(33967)
(33153)
基金
项目(210692)
科学(166098)
研究(155830)
基金(154111)
(134110)
国家(133044)
科学基金(114111)
社会(98613)
社会科(93396)
社会科学(93373)
基金项目(81609)
(79352)
自然(73502)
自然科(71812)
自然科学(71795)
教育(71451)
自然科学基金(70495)
(67918)
资助(63729)
编号(63416)
成果(51423)
(47326)
重点(46968)
(44809)
(43569)
课题(43315)
教育部(40932)
国家社会(40810)
创新(40651)
科研(40200)
期刊
(130579)
经济(130579)
研究(90448)
中国(53291)
学报(46275)
科学(43966)
管理(42571)
(41002)
(38296)
大学(35116)
教育(34244)
学学(32799)
农业(29531)
技术(24619)
(23121)
金融(23121)
经济研究(22522)
业经(20893)
财经(20740)
(17740)
问题(16854)
图书(16399)
(15615)
(14867)
科技(14400)
理论(14391)
技术经济(13953)
世界(13807)
现代(13184)
资源(13093)
共检索到430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梁海俐  李树茁  
文章使用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人口死亡分析技术,聚焦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死亡状况,为解决该群体的基本生存和保障问题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死亡状况与曾婚男性存在明显差异,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和较严重的寿命不均等,其2010年30岁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曾婚男性低7.6年。分城乡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受城乡差距和失婚状态的叠加影响,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分教育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龄未婚男性的死亡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教育素质的改善可弥补其因失婚带来的健康劣势。与婚姻和户籍转变相比,教育素质的提升对未婚男性寿命的增益作用最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雪燕  伊莎贝拉·阿塔尼  李树茁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中,其无保护性行为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同时与已婚男性相比,未婚男性在艾滋病和性病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差,从而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论文结尾指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杨柳清  李树茁  
年龄界定是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文章使用第六次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多递减初婚表,提出基于未婚男性终身结婚期待率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方法。研究表明:(1)当前,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进一步加剧,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定应具有动态性。(2)农村未婚男性的成婚可能性是进行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的关键。终身结婚期待率能综合反映未婚男性成婚的可能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3)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终身结婚期待率标准水平,然后确定其在初婚表中对应的年龄,该年龄及以上的未婚男性可被认定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最后,文章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给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标准,并计算不同年龄界定所对应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规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萍  
一 我国大龄未婚人口概观 (一)性别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2年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共有11269362人,占同龄人口的4.36%。其中男性为10555559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7.78%,女性为713803人,占同龄女性人口的0.58%。大龄未婚男性是大龄未婚女性人数的15倍。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全国28—49岁未婚人口又有所增加,达到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艳  李树茁  刘鑫财  
鉴于社会支持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重要性,本文利用2010年2月在全国范围做的"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的数据,从个人、家庭和地域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社会支持的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收入等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母亲健在以及表现家族势力的一些家庭因素、地域因素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规模和构成均有显著影响,对实际支持网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叶文振,林擎国  
本文从界定独身不婚这一婚姻行为入手,通过对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的系统描述来认识其存在的特征和后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大龄未婚人口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中国大龄女性未婚人口现象的存在是和适婚男性非理性的“下娶”相联系的,而大龄男性成婚难则应该归因于适婚女青年理性的“高攀”和跨地区婚姻流动以及自身相对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张力  
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是在中国农村普婚制社会下长期存在的现象。文章利用全国性的专项调查、主流媒体报道和实地调查数据,从婚姻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视角来研究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困境。宏观数据分析显示,用性别结构失衡来解释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剥夺"显得原发性因果关系不强和实证性不足,而简单地以贫困概括农村大龄男性婚姻困境的主因并没有充分考虑婚姻的本质和功能。基于性别不平等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认为婚姻市场上性别不平等对贫困男性婚姻困境的影响远比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困境具有独立于个体内因的社会经济结构性的成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姜全保  果臻  李树茁  Marcus W.Feldman  
文章通过生命表技术和概率理论,测算了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长度。研究发现大龄未婚男性在60岁时,丧父的累积概率达到0.8,丧母的概率达到0.6;丧父丧母之后大龄未婚男性单独生活16年。不同的年龄参数对测度的各阶段长度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艳  帅玉良  李树茁  
社会融合对缓解大龄未婚男性面临的各种压力极其重要。本文分析了2010年覆盖全国范围的"百村调查"数据,发现社会融合的强弱存在婚姻状况差异和地域差异:大龄未婚男性社会融合程度弱于已婚男性,东中部地区大龄未婚男性社会融合程度弱于西部地区,但即使如此,西部地区大龄未婚男性仍更倾向于离开村庄进行更广义的社会融合。促进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融合不应仅限于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参与、联系的途径来促进其社区内融合,更应该通过促进他们的产业转移来融入城镇以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融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佳鹏  
"代际合力"成为理解目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配机会的一种中观路径。在鄂西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打工潮兴起后,女性资源大量外流,全国婚姻市场逐步取代传统通婚圈,婚配标准由伦理转为市场导向,婚姻资源的商品化色彩浓厚,这与鄂西原子化地区松散型代际关系形成错位,进一步挤压本地男性的婚配机会;同时,自由恋爱取代媒介相亲而成为婚姻缔结的主导模式,追求情感体验式婚姻,对男性自身条件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换言之,对于地处婚姻市场洼地的中西部农业型地区而言,成功婚配需要家庭的物质积累与男性自身的综合素质,因而"代际合力"成为农村男性婚配机会的核心要素,合力的强弱程度构成了这一群体内部不同的婚配梯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向阳  
当前,我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然而婚姻市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难以解释其区域分布问题。基于“区域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研究发现:北方小亲族村庄本地婚姻市场竞争激烈,但大龄未婚男性剩余人口极其有限,主要源于父代介入这一婚恋危机外部干预机制的普遍存在;南方宗族型村庄适婚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本地婚恋形势严峻,盛行自由恋爱婚恋模式,当地村庄和家庭存在双重保护结构,父代介入有限,外部干预机制缺失,导致其大龄未婚男性数量众多且集中分布;原子化村庄社会和家庭包容度较高,子代自主性较强,婚配机会与个体择偶意愿和能力高度匹配,大龄未婚男性数量有限,且分布分散。当前,各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剩余人口的区域分布,看似是婚姻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其本质上却是在各地不同区域社会文化影响下外部干预机制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效的必然产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向阳  
当前,我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然而婚姻市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难以解释其区域分布问题。基于“区域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研究发现:北方小亲族村庄本地婚姻市场竞争激烈,但大龄未婚男性剩余人口极其有限,主要源于父代介入这一婚恋危机外部干预机制的普遍存在;南方宗族型村庄适婚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本地婚恋形势严峻,盛行自由恋爱婚恋模式,当地村庄和家庭存在双重保护结构,父代介入有限,外部干预机制缺失,导致其大龄未婚男性数量众多且集中分布;原子化村庄社会和家庭包容度较高,子代自主性较强,婚配机会与个体择偶意愿和能力高度匹配,大龄未婚男性数量有限,且分布分散。当前,各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剩余人口的区域分布,看似是婚姻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其本质上却是在各地不同区域社会文化影响下外部干预机制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效的必然产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茁  宋瑞霞  
中国的性别结构失衡已持续40多年,成为制约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期累积的人口风险与社会利益的高度分化相互交织,对现有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常态下亟须创新和完善性别失衡治理机制,公众参与是关键突破点。从信息获取出发,深入探究其通过信任和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的影响机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促进公众参与的内在机理,还为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启示。基于O-S-O-R模型,建构风险社会背景下性别失衡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18年开展的“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及治理”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信息获取对公众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信任和风险感知在这一关系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清,刘爽,刘雁燕,黄可尤  
婚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同时还制约着人口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因此,保证和促进青年男女在合适的年龄顺利地择偶、正常地建立家庭、更好地承担生儿育女的义务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荣  
基于我国老龄化速度快、高龄人口比重高和老龄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使用辽宁省1985—2015年相关数据,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建立简化的养老金均衡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养老金均衡情况。结果表明,少子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和养老金制度形成巨大冲击,辽宁省的养老金已出现收不抵支,缺口呈现逐年扩大趋势。缴费率、替代率、供养比及退休年龄等参数是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可通过扩大养老金覆盖面,调整养老金替代率,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制度来应对我国可能出现的全国性养老金失衡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