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8)
2023(2016)
2022(1514)
2021(1692)
2020(1216)
2019(2999)
2018(3092)
2017(3871)
2016(3488)
2015(4062)
2014(4308)
2013(3317)
2012(3076)
2011(3018)
2010(3269)
2009(2488)
2008(2360)
2007(2303)
2006(2178)
2005(2079)
作者
(6402)
(5161)
(5153)
(5109)
(3310)
(2567)
(2508)
(2275)
(2041)
(2001)
(1881)
(1855)
(1828)
(1670)
(1617)
(1616)
(1609)
(1598)
(1586)
(1581)
(1497)
(1427)
(1400)
(1282)
(1240)
(1208)
(1199)
(1184)
(1159)
(1136)
学科
教育(18645)
中国(8529)
教学(5436)
理论(5290)
(3332)
(3259)
改革(3227)
思想(3138)
(3117)
发展(3096)
高等(3096)
政治(3003)
(2974)
学校(2959)
思想政治(2897)
政治教育(2897)
治教(2897)
研究(2890)
德育(2873)
教育改革(2868)
学法(2448)
教学法(2448)
管理(2295)
(2279)
教育学(2258)
计算(2202)
算机(2198)
计算机(2198)
机化(2180)
计算机化(2180)
机构
大学(39590)
学院(33797)
教育(26683)
(17749)
师范(17721)
研究(16589)
师范大学(15028)
(10653)
教育学(10368)
职业(10339)
科学(8910)
技术(8787)
(7977)
北京(7948)
教育学院(7574)
研究所(7316)
职业技术(7021)
(7015)
中心(5990)
(5950)
技术学院(5709)
教育科(5553)
教育科学(5515)
管理(5309)
(5215)
研究院(5002)
京师(4738)
中国(4515)
理学(4429)
(4307)
基金
研究(22445)
教育(20419)
项目(18803)
科学(16456)
成果(13327)
课题(12682)
编号(12307)
(11257)
社会(10798)
(10199)
社会科(9832)
社会科学(9831)
基金(9354)
(8905)
规划(8775)
(8087)
年度(7459)
研究成果(7422)
项目编号(7152)
(7053)
国家(6799)
(6751)
(6468)
(6434)
(6427)
阶段(6419)
教育部(6350)
(6284)
重点(6125)
阶段性(5890)
期刊
教育(46006)
研究(23029)
中国(18408)
职业(11082)
技术(7949)
技术教育(7455)
职业技术(7455)
职业技术教育(7455)
高等(5086)
成人(4638)
成人教育(4638)
高等教育(4545)
(4313)
经济(4313)
(4109)
论坛(4109)
(3990)
发展(3863)
(3863)
大学(3847)
职教(3687)
比较(3519)
学报(3200)
教研(2910)
高教(2910)
科学(2730)
远程(2170)
远程教育(2170)
图书(1859)
(1744)
共检索到64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德胜  
性别公正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从实然看,学校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教师行为等多种维度再现、建构着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公正。在性别问题上,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是同构性质的两个循环。性别公正价值的追求,需要从两个循环同时开始。学校作为自觉的文化机构,应该首先从自己这一小循环开始,通过多种努力追求性别公正的实现,并由此撬动社会文化这一大循环的变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建军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实现教育公正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实现教育公正,政府要确立公正的责任意识,确保教育制度公正,促使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针对不同性质的教育,政府又须在履行职能中努力把握好尺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真  
教育公正有利于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与此同时,社会公正又是教育公正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教育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阐述了教育不公正在社会层面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教育公正的对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福华  
高等学校职称评审的完全结果公正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有助于结果公正实现的程序公正尤为重要。科学严密的程序设计能够使评审结果具有不容置疑的公正性。通过对我国三所大学与美英两所大学职称评审程序的比较研究,我国大学职称评审在指标分配、最低标准设置、岗位分类设置、同行评审、系级评审、学科组评审以及票决规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正确认识教师分类管理,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和教学科研权重;科学设岗,提高指标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基层测评和学科评审,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有效性;重视同行评审,充分发挥同行评审的作用;科学制定票决的规则与程序,提高评委会票决的科学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杰  
一、功能与效应 “教育干什么”是教育功能问题,但它又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由于没有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将功能、价值、作用、用途、效应或目的、目标并用,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望,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诉诸规范或理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凯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重要的道德法则,是全部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作为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大学负载着实现公共利益的办学目的,在体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培养具有社会公正意识的人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大学传播、倡导社会公正观念,有利于促进大众的社会公正意识的形成;实现社会公正,还要求大学自身在程序上努力体现和维护公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玉峰  
学校各科教育都可渗透传统文化,但需"全息的浸润"。至于主阵地语文课,则应注意保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可引导学生在博览基础上进行人物专题研究,以求"知人论世",择善而从,同时对本国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如此便可远离那些让学生思想贫乏、人格矮化、使人变得奴化愚昧或仅是为了牟利的"伪传统文化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杨可  
"理性"的讲法可以表达多个概念,"非理性"的讲法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研究理性或非理性教育首先要搞清这些概念。批评理性主义教育讲得最多的是"灵感"、"感情"和"意志"等问题。事实上,有些灵感有益,有些灵感有害。感情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稍微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理性主义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用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兼用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则会遇到更多困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杰  
本文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1.教育对象;2.教育评价;3.教育手段。首先,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身份的认识,如果将学生视为人,而不是资源和工具,那么,教师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新身份?其次,如果学生有权评价教师,那么教师将不仅要提高考分、掌控纪律,而更应令学生满意。再次,教育中使用的"政治"和"行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武升  
教育既传承和创新着文化,本身又具有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丰富而成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文化内涵、精神的文化内涵、主体的文化内涵、制度的文化内涵和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等。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需要教育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型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由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改革办学评估标准和方法,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进  
大学教师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形像来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是增强高校内在实力、树立良好社会形像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各高等学校都十分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华桦  
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以角色化取代社会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承担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春花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学校的当然之责。相对家庭或社会而言,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方面,学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要承担所有教育学生的责任。教育不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学校教育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神奇。无论是内在于人的素质,还是关乎人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茂江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悄然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也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的积淀,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是一个关乎教育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我们对教育与生活关联的中心理解是:学校教育是生活。以此核心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系列化的教育探索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