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86)
2023(8690)
2022(7253)
2021(6484)
2020(5469)
2019(12048)
2018(11566)
2017(22088)
2016(11968)
2015(12785)
2014(12514)
2013(12157)
2012(11151)
2011(9851)
2010(9572)
2009(8598)
2008(8537)
2007(7408)
2006(6355)
2005(5465)
作者
(38166)
(31993)
(31755)
(30015)
(20140)
(15693)
(14267)
(12518)
(12140)
(11294)
(10977)
(10658)
(10375)
(10134)
(10039)
(9931)
(9715)
(9481)
(9220)
(9176)
(8338)
(7669)
(7614)
(7204)
(7179)
(7175)
(7026)
(6965)
(6528)
(6414)
学科
(43969)
经济(43920)
(35721)
管理(35719)
(29017)
企业(29017)
方法(22512)
数学(19922)
数学方法(19714)
(13934)
(11959)
(11915)
业经(10747)
中国(10481)
(9827)
财务(9813)
财务管理(9797)
企业财务(9493)
(9329)
贸易(9329)
(9116)
技术(8768)
农业(8360)
(8016)
(7258)
信息(7211)
银行(7202)
理论(7025)
环境(6968)
产业(6842)
机构
大学(173760)
学院(171405)
(66219)
管理(65519)
经济(65025)
研究(59239)
理学(57854)
理学院(57170)
管理学(56084)
管理学院(55769)
中国(42403)
(41036)
科学(41017)
(35523)
业大(33918)
农业(33158)
(31446)
(29465)
研究所(29463)
中心(27465)
财经(24710)
(24189)
(22742)
农业大学(22439)
北京(21121)
(20949)
经济学(20632)
(20228)
师范(19813)
(19248)
基金
项目(127797)
科学(99725)
基金(95230)
(88107)
国家(87443)
研究(82373)
科学基金(73438)
社会(54037)
社会科(51401)
社会科学(51385)
自然(51032)
基金项目(51004)
自然科(49974)
自然科学(49954)
(49474)
自然科学基金(49143)
(42810)
资助(38057)
教育(37329)
编号(30396)
重点(29207)
(27423)
计划(27005)
(26889)
(26079)
科研(25823)
创新(25267)
(24148)
科技(23904)
国家社会(23641)
期刊
(60792)
经济(60792)
学报(41233)
研究(41020)
(35127)
科学(32318)
中国(29486)
大学(28901)
学学(27791)
农业(23735)
(23270)
管理(21041)
(13205)
金融(13205)
(12904)
财经(12205)
业大(11874)
教育(11871)
经济研究(11464)
技术(11410)
(10619)
(10423)
农业大学(10159)
业经(10124)
图书(10088)
科技(9425)
问题(8249)
理论(8037)
技术经济(7644)
商业(7514)
共检索到233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桂芬  阎晓华  孟宪佐  
研究了性信息素诱捕器的颜色、形状、粘胶面积以及在树冠内放置的位置对槐小卷蛾Cydiatrasias(Meyrick)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白、绿和黄 3种颜色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蓝颜色的诱捕效果 ;三角形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效果明显优于双层圆盘形和双层船形的诱捕效果 ;粘胶面积为 5 0 0 .0cm2 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 2 5 0 .0cm2 和 16 6 .7cm2 的诱捕效果 ;悬挂于树冠中上部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悬挂于树冠中部及中下部的诱捕效果。在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系统中 ,悬挂在树冠中上部、粘胶面积为 5 0 0 .0cm2 的白颜色的三角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瑞燕  韩桂彪  李连昌  
1981~198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山西农业大学激素研究室合作,对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tivaLiu)性信息素的成分、结构进行了测定,证明其成分为E912∶Ac和Z912∶Ac,二者以E/Z为8∶2比例在田间的诱蛾效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思宁  黄居昌  陈家骅  谭非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诱芯及诱捕器对甲基丁香酚诱捕橘小实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诱芯的诱捕效果相同;3种诱芯的持效期依次为棉花>醋酸纤维>木纤维.不同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表现为市售诱捕器和自制离心管诱捕器效果较好,倒扣诱捕器和自制矿泉水瓶诱捕器效果较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伟  周娇  刘鑫海  骆有庆  李月华  宗世祥  
为了明确沙蒿木蠹蛾性信息素的诱捕距离和效果,在受害的黑沙蒿林外,主要风向的上风向、下风向及侧风向区域分别等距离设置7个诱捕器。诱捕结果表明:上风向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占到诱捕总量的60%,侧风向的效果好于下风向;在上风向设置的不同距离的诱捕器中,距林缘30~210m处均能诱捕到成虫,但以60m处诱捕到的数量最多;该性信息素的持效期为25~34d;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的野外诱捕效果显示,船形和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实用新型诱捕器。除了沙蒿木蠹蛾,该性信息素还对草地螟、冬麦异夜蛾和蜂虻等有较明显的诱捕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华  曾娟  杨玲  贾勇  李庆  封传红  陈晓娟  胡容平  
【目的】判断性信息素诱捕雄蛾发育状况对于客观评价群集诱杀技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内生殖系统形态与发育日龄的研究,判断田间诱捕雄蛾的发育情况和虫源性质,为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斜纹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利用昆虫解剖镜对室内羽化1—10日龄斜纹夜蛾雄蛾进行解剖测量,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2015—2017年,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田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到的斜纹夜蛾进行逐日收集并解剖测定,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结构,分析诱捕雄蛾对自然交配的影响。【结果】斜纹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附腺组成,精巢结构稳定,具有一定弹性,易测量。随着日龄增长,精巢长半轴数值呈减小趋势,1日龄精巢长半轴均值为1 103.54μm,10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4.71%,精巢长半轴(y)与日龄(x)关系式为:y=-48.52x+1084(R~2=0.9472,RMSE=36.8)。1—5日龄组、6—8日龄组、9—10日龄组之间精巢长半轴长度差异显著。根据实验室饲养羽化斜纹夜蛾1—10日龄的精巢长半轴长度与羽化日龄间的数据关系,制定出精巢长半轴判别雄蛾日龄标准表,用于检测田间信息素诱捕雄蛾日龄组成。2015—2017年金堂县和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的雄蛾日龄结构趋势一致,日龄越大,该日龄雄蛾占总诱捕数的百分数越低。金堂县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1日龄平均百分比为39.89%,2日龄为21.42%,3日龄为15.75%,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数72.22%—79.02%,5—10日龄占比均在10%以下;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中1日龄百分比为39.93%,2日龄为20.79%,3日龄为19.54%,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雄蛾数的80.26%,5日龄以后占比较小。各日龄雄蛾平均百分数与日龄数呈指数函数关系下降。根据逐日诱捕雄蛾数量动态,4月末至8月末,金堂县和东坡区斜纹夜蛾均发生3代,第1代、第2代诱捕的雄蛾数以1—3日龄青年蛾为主,金堂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2、1.54,东坡区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4、1.58;随着虫量增加,第3代东坡区以老龄蛾数量占优势,两者比为0.76,低于金堂的2.34。【结论】斜纹夜蛾雄蛾精巢大小能够反映雄蛾日龄,通过检测田间性诱雄蛾日龄的结果表明,利用性信息素捕获的雄蛾以1—3日龄青年雄蛾为主,有利于降低田间成虫交配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桂芬  张毅波  刘万学  张帆  冼晓青  万方浩  冯晓东  赵静娜  刘慧  刘万才  张晓明  李庆红  王树明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原产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是近两年传入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对我国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目的】探究诱捕器颜色和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为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以专一性引诱剂为试验材料,采用行为生态学技术方法,在有机蔬菜生产温棚开展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颜色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白色(对照)、黄色((575±10)nm)、绿色((520±10)nm)和蓝色((465±10)nm)4种颜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均可诱捕到一定数量的番茄潜叶蛾,4种颜色诱捕器61 d平均诱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蓝色2 548.3头、黄色2 065.8头、绿色1 998.3头、白色1 072.7头/诱捕器。不同颜色诱捕器逐日诱蛾量占比中,蓝色和黄色诱捕器显著高于绿色和白色,依次为蓝色和黄色>绿色>白色,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蓝色诱捕器最高,依次为蓝色>黄色和绿色>白色诱捕器,差异显著;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蓝色>绿色和黄色>白色诱捕器。5种悬挂高度性信息素诱捕器37 d平均诱蛾量依次为0 cm(直接放于地面上)332.2头、0—20 cm为94.2头、60—80 cm为12.4头、120—140 cm为9.2头、180—200 cm为7.4头/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诱蛾量占比中,0 cm显著高于其他4种悬挂高度,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0 cm最高,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0 cm>0—20 cm>60—80 cm>120—140和180—200 cm。【结论】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将蓝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直接放于地面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国庆  蔡忠杰  刘培斌  徐蕾  江幸福  罗礼智  
根据甜菜夜蛾成虫飞行的生物学行为,设计出了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实用新型诱捕器。在田间进行诱蛾试验,结果表明,该种诱捕器诱虫效果(平均总诱蛾量为171.5头)高于常用的水盆诱捕器(平均总诱蛾量为108.5头)和美国的Unitrap诱捕器(平均总诱蛾量为140头)。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简单、在能保证诱芯的充分散发的同时,能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直接冲刷诱芯。该种诱捕器几乎不受田间环境的限制,可常年使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非  郑思宁  黄居昌  吴延海  
通过基团贡献法计算了温度对诱捕器内甲基丁香酚浓度的影响,并测定了一定流速下诱芯数目对甲基丁香酚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15.68℃)内,温度越低,诱捕器内需要越多的诱芯数目才能达到最佳引诱浓度,从而对橘小实蝇起到最佳的引诱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振中  邓安石  朱群  陈维彬  许秀美  郑和斌  牛长缨  
利用球形诱捕器诱杀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通过不同示范点、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悬挂密度以及悬挂时间对该诱捕器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球形诱捕器能有效控制不同示范点柑橘大实蝇的为害,脐橙园和蜜橘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5%和100%。此外,球形诱捕器的悬挂密度及悬挂时间与其防治效果密切相关。在5月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以及6月初成虫大量返回柑橘园期间,利用球形诱捕器诱杀柑橘大实蝇能达到最佳防效。根据果园中果树密度及柑橘大实蝇危害程度不同,建议每666.7m2柑橘园悬挂诱捕器15个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宪佐  李维维  韩艳  
槐小巷蛾(Cydiatradias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SE1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S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温小遂  喻爱林  唐艳龙  廖三腊  施明清  
[目的]明确APF-Ⅰ型诱剂样品(A)和F型诱剂样品(C)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方法]以生产上使用的APF-Ⅰ持久增强型诱剂(B)和F1型诱剂(D)为对照,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成虫试验。[结果]表明:诱剂A的平均诱虫量最高,分别为诱剂B、诱剂C和诱剂D的1.17倍、1.41倍和1.58倍,且显著高于诱剂C和诱剂D。在持效试验中,诱剂A平均诱虫量也高于其他3种诱剂。在161 d诱捕期内4种诱剂诱到的松墨天牛雌虫是雄虫的1.65 1.93倍,平均1.76倍。诱剂C也优于同类产品的诱剂D。[结论]诱剂A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加兴  武承旭  卢文娟  刘福  张苏芳  张真  孔祥波  
【目的】明确聚集信息素对横坑切梢小蠹诱捕量与不同危害程度的云南松林有虫梢率之间的关系,为横坑切梢小蠹种群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云南省祥云县普淜镇和下庄镇2个样地云南松林内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并在由梢部危害转至干部危害期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横坑切梢小蠹成虫,分析横坑切梢小蠹在梢转干时期的种群变化规律及有虫梢率与诱捕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普淜和下庄2个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是优势种。普淜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49. 75%,雌雄比为1. 06∶1;云南切梢小蠹占50. 25%,雌雄比为1. 32∶1。下庄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54%,雌雄比为1. 45∶1;云南切梢小蠹占46%,雌雄比为1. 88∶1。2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树冠有虫梢率从上到下依次降低,普淜样地有虫梢率约为下庄样地的10倍。2样地横坑切梢小蠹的诱捕量在整个梢转干期呈现相同的规律,成虫扬飞均始于11月中旬,终见于翌年5月下旬,扬飞高峰期是3月初至4月下旬。诱捕器中天敌种群数量与横坑切梢小蠹数量有明显的跟随现象。诱捕器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性比在1∶1. 09~1. 71之间,雄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雌性。横坑切梢小蠹林间有虫梢率(y)与诱捕量(x)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其中在高虫口密度普淜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2 4x+0. 060 1(R~2=0. 67),低虫口密度下庄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3 2x-0. 004 3(R~2=0. 71)。【结论】了解高、低虫口密度下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冠中的分布规律,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可作为监测横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化的有效方法,且诱捕量与林间有虫梢率呈线性正相关,诱捕量可反应横坑切梢小蠹在蛀梢期的有虫梢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唐伟强  吴沧松  吴银海  
在浙江省新昌县 ,对几种诱捕松墨天牛方法的诱捕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改进型引诱剂的诱捕效果与其他方法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诱捕效果依次是改进型引诱剂、M 引诱剂、松诱木和灯光引诱。改进型引诱剂诱捕效果最佳 ,每个诱捕器平均诱捕松墨天牛达 1 1 1头。引诱剂诱捕效果好 ,使用方便安全 ,宜大面积推广应用。表 3参 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怡萍  程爱红  于海利  成卫宁  仵均祥  
【目的】明确不同颜色、不同高度粘板对小麦吸浆虫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寻找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动态监测的科学方法。【方法】2010-04-05,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选择发生小麦吸浆虫越冬后出土幼虫虫口基数不等的麦田4块,采用自制大小为30 cm×20 cm,颜色分别为黄色、红色和蓝色的3种粘板,研究粘板颜色、设置高度(下沿距地面高度分别为40,70和110 cm)对小麦吸浆虫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最后进行了自制粘板以及市售10 cm×10 cm自带黏胶黄色粘板(以下简称市售黄色粘板)和性诱剂诱芯对小麦吸浆虫成虫田间诱捕试验。【结果】不同颜色、不同高度粘板均能诱捕小麦吸浆虫成虫,但诱虫量差异很大,其中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平  郭瑞  张真  
在固定的剂量下和相同的时间段内,对国产4种引诱剂在浙江富阳林间对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墨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浙江产的ZGHC-M-99和上海产的HYP-SH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福建产的FJ-Ma-05引诱剂,但与广东产的A-3引诱剂差异不大。基于所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个体数,4种引诱剂的诱捕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ZGHC-M-99引诱剂、HYP-SH引诱剂、A-3引诱剂、FJ-Ma-05引诱剂。诱捕结果分析表明,4种引诱剂的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地理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