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0)
- 2023(6164)
- 2022(5166)
- 2021(4620)
- 2020(4003)
- 2019(8649)
- 2018(8637)
- 2017(16319)
- 2016(8839)
- 2015(9621)
- 2014(9697)
- 2013(9507)
- 2012(8770)
- 2011(7867)
- 2010(7740)
- 2009(6935)
- 2008(6969)
- 2007(6270)
- 2006(5341)
- 2005(4827)
- 学科
- 济(34420)
- 经济(34392)
- 业(30474)
- 管理(29214)
- 企(25145)
- 企业(25145)
- 方法(18105)
- 数学(15886)
- 数学方法(15711)
- 技术(13542)
- 财(9414)
- 学(9367)
- 农(9035)
- 业经(8085)
- 中国(7646)
- 技术管理(7265)
- 务(7126)
- 财务(7107)
- 财务管理(7095)
- 企业财务(6925)
- 农业(6549)
- 理论(6442)
- 贸(5987)
- 贸易(5987)
- 信息(5889)
- 易(5858)
- 制(5662)
- 银(5113)
- 环境(5109)
- 银行(5077)
- 机构
- 大学(133220)
- 学院(131669)
- 管理(51214)
- 济(50361)
- 经济(49315)
- 研究(45504)
- 理学(44566)
- 理学院(44043)
- 管理学(43235)
- 管理学院(42974)
- 中国(31620)
- 科学(31014)
- 农(29585)
- 京(27830)
- 业大(25085)
- 所(24247)
- 农业(23821)
- 研究所(22560)
- 财(21770)
- 中心(21231)
- 江(19813)
- 财经(18151)
- 技术(17002)
- 北京(16658)
- 经(16619)
- 范(16339)
- 师范(16072)
- 农业大学(15912)
- 院(15828)
- 州(15602)
- 基金
- 项目(95638)
- 科学(75015)
- 基金(70459)
- 家(64333)
- 研究(64317)
- 国家(63876)
- 科学基金(53941)
- 社会(41103)
- 社会科(39220)
- 社会科学(39207)
- 省(37851)
- 基金项目(37635)
- 自然(36638)
- 自然科(35879)
- 自然科学(35869)
- 自然科学基金(35296)
- 划(32092)
- 教育(29510)
- 资助(28263)
- 编号(24543)
- 重点(21767)
- 部(20770)
- 创(20752)
- 发(19806)
- 成果(19794)
- 计划(19584)
- 创新(19543)
- 科研(18784)
- 国家社会(18029)
- 业(17691)
共检索到185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博光 景志高 王克山 李尧三 宋公德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诱捕器在试验期间每日都诱捕到了接触过诱芯而污染上病毒的大袋蛾雄蛾。在处理区中央人工悬挂的29.2%的处女雌虫因与带有病毒的雄蛾交尾而被污染上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雌虫产的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中,其CVNPV病虫的死亡率达73.2%。因此,该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在林间条件下的可行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博光 杨秀莲 柯立明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赵博光,杨秀莲,柯立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自传播技术,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风洞,大袋蛾Ignoffo将有目的地利用昆虫本身传播昆虫病原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方法,定义为自传播法或自传播技术[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张金桐 成小芳 张连生 梁树军 姚国龙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m.用性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成小芳 王金明 张金桐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弘颖
在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进程中,截至目前为止,营销增长主要依靠机构扩张、人海战术、长险短做、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经营方式,这类方式虽然具有传统化规模化的优势,但是新的竞争环境和网络保险出现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金桐 孟宪佐
小木蠹蛾 (Holcocerusinsuleris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 14:Ac、Z3E5 14:Ac、E3 14:Ac和Z9 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 :只有Z3 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 ,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 5 0 0 μgZ3 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 2 6 6头 ,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 1 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 14:Ac的发展 ,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美红 张金桐 宗世祥 骆有庆 曹川健 范丽华 刘红霞 辛海萍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14:OH)、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14: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14:Ac、Z3E5-14:Ac、E3E5-14:Ac、Z3-14: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宪佐 李维维 韩艳
槐小巷蛾(Cydiatradias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SE1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S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建国
(一) 可行性研究的传统方法,只规定对方案的三分法评价:(1)可行;(2)不可行;(3)须再论证。这实际上是把结果局限于二值逻辑。但是可行性研究的大量实例告诉我们:把方案评价处理成二值问题是不妥的,必需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量化。例如南方某大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严海帆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正备受人们关注,文章介绍了博客的概念和特点,并就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博客的可行性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博客 图书馆 信息服务 可行性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强 刘元坤 刘京诚 王宗庆 严凡婷
运用大型模拟仿真软件ANSYS计算出柑桔大实蝇的固有频率约为55Hz,对比研究共振声波对柑桔大实蝇行为效应和寿命影响,探讨共振声波技术防治柑桔大实蝇的可行性。1)采用声强120dB,频率分别为55、100、180和300Hz的声波分别辐照30min,记录柑桔大实蝇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经低频声波辐照,柑桔大实蝇会产生不适反应,如头部不停摇晃,双翅快速摆动,并伴有肢体不停摩擦头部和尾部,趋向于活动在声强低的区域等。共振声波辐照下,柑桔大实蝇具有显著的趋避反应,有效趋避率达36.48%。2)采用频率55Hz,声强分别为120、110、100、90和80dB的声波分别辐照30min,记录柑桔大实蝇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冀卫荣 刘贤谦 师光禄
本文报道了枣尺蠖( Chihuo zao Yang) 核多角体病毒(CzNPV) 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及在山西太谷枣树林间防治枣尺蠖的试验效果。以不同浓度该病毒悬液浸渍鲜枣树叶,饲喂感染3 龄初枣尺蠖幼虫,病毒浓度对数值与死亡机率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 0 .231 + 0 .859 x ;LC50 及95 % 的置信限分别为3-65 ×105 及4-04 ×104 ~3-13 ×106PIBs/m L。以2-5 ×105 、1-25 ×106 、2-5 ×106 、1-25 ×107 和2-5 ×107PIBs/m L5 种浓度病毒感染3 龄初幼虫,其LT50 值分别为10-01 、9-57...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春旭
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预测杨春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论证过程中涉及到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在诸多因素中技术和经济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也是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能否顺利生产和效益好坏的决定胜环节。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淑霞 王文志 张伟
根据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H1N1、H3N2、H5N1和H9N2亚型的血凝素(H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各亚型的特异引物,并根据A型流感病毒的M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作为4种病毒亚型的通用引物。应用RT-PCR分别扩增各病毒亚型HA基因的特异片段和M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MD19-T Simple Vector构建重组质粒,经测序后,用于各病毒亚型探针的制备。将各探针按一定的阵列点加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制备成低密度基因芯片。在多重PCR过程中,用生物素标记的dUTP(Bio-11-dUTP)对待检样品进行标记,扩增产物与制备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最后用扫描仪进行读...
关键词:
猪流感病毒 基因芯片 多重PCR 杂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