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40)
2023(4710)
2022(3753)
2021(3838)
2020(2944)
2019(6845)
2018(6829)
2017(11102)
2016(7294)
2015(7943)
2014(8202)
2013(7172)
2012(6582)
2011(6157)
2010(6278)
2009(5276)
2008(5219)
2007(4746)
2006(4110)
2005(3879)
作者
(18237)
(15107)
(14867)
(14541)
(9611)
(7385)
(6944)
(5975)
(5754)
(5598)
(5140)
(5056)
(4925)
(4845)
(4819)
(4789)
(4782)
(4499)
(4460)
(4236)
(3964)
(3900)
(3638)
(3607)
(3547)
(3532)
(3286)
(3268)
(3148)
(3054)
学科
教育(19317)
(15972)
经济(15953)
管理(12869)
(12404)
中国(11703)
(10060)
企业(10060)
方法(7932)
理论(7707)
(7692)
数学(6849)
数学方法(6712)
教学(6293)
(5623)
技术(4814)
(4168)
(4159)
思想(3945)
发展(3815)
政治(3745)
(3693)
(3595)
(3574)
财务(3569)
财务管理(3562)
研究(3524)
思想政治(3485)
政治教育(3485)
治教(3485)
机构
大学(93815)
学院(88383)
研究(35429)
教育(27947)
(25847)
经济(24983)
管理(24813)
(23069)
师范(22916)
科学(21688)
理学(21545)
(21440)
理学院(21129)
管理学(20500)
管理学院(20291)
师范大学(19086)
中国(18732)
(17875)
研究所(16501)
(14590)
中心(14505)
技术(14292)
北京(14262)
(13970)
(13587)
(12846)
职业(12781)
业大(12324)
(11502)
农业(11036)
基金
项目(58312)
研究(47625)
科学(47296)
基金(39364)
(34598)
国家(34162)
教育(31330)
科学基金(28071)
社会(27524)
社会科(25777)
社会科学(25770)
(23951)
(23000)
编号(20848)
成果(19932)
基金项目(19704)
课题(18522)
自然(17440)
自然科(17080)
自然科学(17074)
自然科学基金(16797)
资助(15953)
(15803)
重点(15171)
(15136)
(14933)
规划(13972)
教育部(13382)
(13302)
项目编号(12624)
期刊
教育(47035)
研究(36259)
中国(27359)
(25485)
经济(25485)
学报(15899)
科学(13022)
大学(12910)
(11839)
职业(11521)
(10863)
技术(10816)
学学(10580)
管理(8455)
农业(8169)
技术教育(7478)
职业技术(7478)
职业技术教育(7478)
财经(5944)
(5827)
金融(5827)
(5545)
论坛(5545)
高等(5516)
(5217)
(5147)
成人(4949)
成人教育(4949)
高等教育(4897)
(4564)
共检索到138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卯  张传燧  
面对当下生命及其教育所遭遇的诸多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套根植于中国文化教育根脉、切合当今话语范式及其教育实践的本土生命教育理论来指导当下的生命教育实践。我国传统思想中具有丰富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其中儒家经典《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就十分丰富而深刻,集中体现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逻辑连贯的三个方面以及"诚明"与"明诚"两个内外统一、相辅相成、目的一致的模式和路径。《中庸》凸显着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从生命教育的原点和归宿、生命教育的真谛和规律、生命教育的实践模式和途径等方面阐发其生命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宝贵的借鉴与指导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长伟  
《中庸》是儒家教育哲学中最形而上的作品,整部作品皆是说"修道"之事。修道之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修道。《中庸》是在"敬"与"诚"的张力关系中论说修道方式的。"天命之谓性",天命之于人性的先在性和基础性,意味着修道者首要的德性是对天命的敬畏以及在敬畏中领受和理解天命,此后的"谨慎乎其所不睹"与"恐惧乎其所不闻",则显示出"静中主敬"的功夫的重要性。至于"诚",一方面体现在"君子慎其独"这一首尾呼应的品行之中,另一方面则集中体现在"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之中,亦即修道者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在诚中呈现本性之善,并抓住本性之善,形成善观念,再经由五条目,才能确保自己走在正道上。"敬"与"诚"缺一不可。一方面,对天命的敬畏,让诚之者有了客观的标准,避免了自以为是;内心的真诚,又让其最直接地感受到了来自于天命的本性,避免了天命的抽象。另一方面,敬畏天命的礼仪,有助于致诚;致诚,又会生发出对天命的敬畏。《中庸》这一整全的视野是高明的,值得后学不断返回和温习。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爱美  郑元清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中国的会计文化,进而影响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直接操作者;中庸思想还是社会伦理之道和治世之道,它影响着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相关利益者;通过研究中庸思想对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的影响机理,以中庸思想引导性约束性功能有效弥补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的柔性不足,促进与会计稳健性运行相关的经济利益者有效沟通、和谐共处,从而发挥会计稳健性作用,提高公司治理能力。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卫勇  
庚子年秋,于述胜教授积十年之功结集而成的《中庸通解》(下文简称《通解》终于面世了。笔者酷爱《中庸》有年,喜获此书,随即伏案研读,至今已过三遍。初读《通解》,笔者即有三个明显感受。一是《通解》注重训诂文字、考据旧注、条理章句、辨析义理、疏通淤塞、彰明本旨,体现出平实、古朴、严谨的解经之风。二是《通解》引述、辨析古今传注、义疏集解之多、文献功夫力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 《中庸》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池向东  
时下营销理念的流派多如虎毛,我也原创一个凑凑热闹,叫中庸营销。中庸营销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四书之一的《中庸》。《中庸》前二十章主要讲"中和",后十三章主要讲"至诚"。北宋理学家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杜成斌  
中庸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种高明的思想方法,又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学说基础上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伦理道德原则的中庸是在作为方法论的中庸指导下得出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当代中国,人们更应该认识、发扬和运用先人留下来的中国智慧,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任蜜林  
对于《中庸》与《易传》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认为《中庸》影响《易传》,或者认为《易传》影响《中庸》。其实从思想体系和文字内容来看,《易传》应该受到《中庸》的影响。从天道论上来看,《中庸》以"诚"言天道,《易传》则以"阴阳"言天道。这种以"阴阳"解释"天道"的思想明显地受到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影响。从工夫论上来看,《易传》的工夫论只有在《中庸》天道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文字表述方面,《中庸》"性命"、"道德"等词皆未连用,而《易传》则明确提到"性命"、"道德"等词,按照词语由单音词到复合词的演变规律,《易传》应该成书于《中庸》之后。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金磊  姜诗尧  
研究职业成功对离职倾向影响的内在机理,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境,探讨中庸思想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层级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后发现:职业成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中庸思想在职业成功与离职倾向间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可根据此研究结论,提出降低员工离职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金磊  姜诗尧  
研究职业成功对离职倾向影响的内在机理,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境,探讨中庸思想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层级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后发现:职业成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中庸思想在职业成功与离职倾向间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可根据此研究结论,提出降低员工离职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汉民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又是中国传统的基本思维方式。在上古文献《六经》体系中,就保留了当时的中道思想,体现出中道与宗教礼仪之间的密切联系。到了春秋战国的轴心文明时期,早期儒家从《六经》之"中"提升出系统的中庸思想,但是保留了与"礼"相通的经验特点。儒家学者建构中庸之道学术体系时,表现出了一系列独有的思维特征,它既是主客合一的,也是知行合一的,还是天人合一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轩  
儒商,是在实际商业活动中践行儒家价值观的企业家和商人,他们秉承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努力实践着"义"与"利"的均衡。工具理性的泛滥造成西方经济组织和个人对于成本与收益之间过于线性化的要求,而金融风暴无疑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剧再现。全球经济不能再单独依赖于这种片面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道德的价值观系统,具有东方思想文化底蕴的儒商理念,亟待重视和发扬。文章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将"义以生利"作为研究儒商的切入点,尝试用现代计量方法来验证儒商精神(义)与企业绩效(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是否真的能够"经世致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晋  胡效芳  侯颖  
中庸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一种世界观;是我们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一种指导思想。现代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许多矛盾皆与违背中庸思想有关。只有坚持"允执其中"的中庸思想观,才能使全民健身运动与人、社会匹配和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晨昉  
英国小说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作品《离岸》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伦敦的水上生活。文章试结合菲兹杰拉德的生平经历,从主题中的中庸思想、人物的中庸形象和叙述风格的中庸之美3个角度解读小说内容,挖掘蕴藏其中的中庸之道,领略菲兹杰拉德的文学创作魅力。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乔良  
何为中庸?中庸旨在论述道德修养,是儒家学者心中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之道阐述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内部审计起源于二十世纪的美国,虽一古一今、一中一西,但笔者认为两者间有很多相同或者可借鉴之处。下面,笔者从内审人员工作心态、企业管理实际、内审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等方面浅显分享对两者的理解。
关键词: 内部审计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俞校明  
本文认为,中国的会计改革,不但应从IASC、FASB、ASB等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借鉴他们合理和成熟的部分,更应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诸如“过犹不及,君子中庸”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形成鲜明的中国魅力,把之作为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并在将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而不是听任以“趋同”为标准,用FASB等的作为统一标准强求变革而牺牲本国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